黃尚廉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睿智、和藹、謙虛。對于榮獲“重慶市科技突出貢獻獎”,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只是淡定地笑笑,他說,我盡的,只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
汗水澡和干饅頭,夢開始的地方
在重慶大學黃尚廉的實驗室里掛著一幅字,是他撰文夫人書寫的,上面寫道:“修身心、勤學業、伺民眾、興華夏。”這是他多年來對自己的要求,而這種理想和信念的形成,與那個歷史和時代有關。
1936年夏,黃尚廉出生在四川樂山。1939年仲夏的一天,樂山被日本飛機投下的炸彈夷為平地,這讓他抱定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強國富民”。
半個世紀以前,我國光電事業起步,黃尚廉積極投身其中。文革中,光電研究被迫中斷。1972年,黃尚廉邀約幾位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師,重新搞起了研究。
當黃尚廉找到當時市科技局工業處的一位處長申請科研經費時,處長既驚訝又欣喜:“你要搞科研?!”當年的市科技局積累了一筆國家按期撥下來的科研經費,一直無人申請。
經費很順利地申請下來。10萬元,這在1970年代,無疑是個天文數字。黃尚廉感受到的是信任和肯定。
黃尚廉和同事們一頭扎進科研項目里。那時候,他每天呆得最久的地方就是無線電車間,由于使用的腐蝕液體氫氟酸屬劇毒,人進去必須穿上厚厚的橡皮衣,裹得嚴嚴實實的。一天下來,人就像剛洗過加鹽的汗水澡一樣。
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大家加班到深夜是常事,晚餐總是很簡單,就是幾個從家里帶來的干饅頭。
所有人都停了,他在走
在那個大家爭先劃清革命派與反動學術權威界限的特殊時期,黃尚廉“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院作風引來了非議。某天一覺醒來,他看到了鋪天蓋地批判他的大字報。
苦難和打擊是前進路上的絆腳石,但有時也是成功路上的助推器。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黃尚廉也沒動搖過對光電事業的追求。1972年至1976年間,黃尚廉和同事們研制成功了“液壓驅動動態投影光刻光柵機”和“長光柵位移數字顯示裝置”,并成功地應用于機床數顯改造上。1976年,黃尚廉領導了“高精度光電圓刻線機”的研究,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經過8年的努力,高精度光電圓刻線機終于研制成功,刻出的圓光柵精度達到0.1角秒,居國內外先進水平。該成果在1987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對于現在的成就,他很謙遜地歸功于那些年的努力:“當所有人都停下來的時候,我在走……”
要記住一個人,關鍵看他培養了多少人
在所有的社會角色中,黃尚廉最看重的是教授這一角色。
剛執教時,黃尚廉就遇上了學校招生的“大肚子”年,學生猛增,他要給十幾個班的學生講“大課”。他白天接受批判,完了匆匆趕到教室上課,晚上備課到凌晨兩三點是常事。
有一次,搞了一整天的運動,而第二天上午第一節就是他的“大課”,恰巧那天晚上又停電,急得他滿頭大汗,最后在食堂僅有的一盞電燈下開始準備第二天的內容。
春華秋實,幾十年的光陰,黃尚廉桃李遍天下。他從講師到教授再到博士生導師,指點的青年從當初的一個系到一個研究生班再到現在的十幾個博士生,建立的師生情誼可謂深如滄海。在學生們眼里,黃老師是個矛盾的綜合體。課余時間,他像個慈祥又和藹的長輩;對待功課,又認真得近乎古板,連學生論文里錯誤的標點符號都一一更正;工作起來,又像個事業狂,節假日很少休息,春節別人還在團圓,他已經坐到了辦公室里。
現在,他每年都會拿出一筆錢捐給光電學院做優秀貧困生的獎學金。這次在“科技突出貢獻獎”上得到的50萬元,有40萬用于團隊科研經費,屬于他個人的10萬元,他拿出來設立獎學金,用來資助和獎勵那些優秀的研究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
“要記住一個人,不是看他得了多少獎,有多大名氣,而是看他給國家培養了多少有用的人。”老黨員黃尚廉說,“這輩子,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還要培養更多的優秀學生,讓他們為國家的發展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