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李成學特別忙,盡管榨菜頭收購已告一段落,但堆在廠里的1000多噸榨菜要他不斷指揮工人加工,然后銷往市外。
40來歲的他,6年前還是長江上的打魚郎。移民打破了他傳統的生活方式,迫使他從江上的風浪中出來,在市場經濟更大的風浪中摔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李成學生長在長江岸邊的萬州區太龍鎮,從家里到長江邊僅需2分鐘。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初中畢業后,一條小船、一張魚網、一支船漿就成了他形影不離的伴侶。每天出沒風波里,打魚生活簡單而充實。
但三峽二期移民搬遷把李成學推向了人生的風口浪尖。他家被政府規劃搬到離老家2公里遠的太陽社區五組,一個疑惑從心頭浮起:“搬這么遠,今后還能打魚嗎?”
“賴活不如好死!我才不相信就闖不出一條生路。”在經過短時間的困惑后,李成學把移民當成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當年底,他率先搬到新區后,便放棄打魚,籌資辦起了一個榨菜加工廠。
初涉商海,不諳經營之道的他就重重地“嗆”了一口水。
2000年4月,李成學苦心經營的榨菜廠接的第一筆“大單”就是將生產的榨菜運到武漢。初次創業就一炮打響,他像一只剛出籠的鳥一樣快活。把一壇壇的榨菜送上船后,李成學便先期抵達武漢準備接貨。然而,命運似乎有意要和他開個玩笑,當他在武漢正與朋友喝酒聊天時,一個意想不到的電話把他的心搞得支離破碎:“運貨的船在湖北監利觸礁,人員倒沒有傷亡,但貨是無法再撈起來了。”
放下電話,李成學嚎啕大哭。沒有運送大宗貨物要買保險的經驗,讓他這一次創業血本無歸,徹底成了一個窮光蛋。
但他不是這么容易就倒下的。回到家里,痛定思痛幾個月,長期在江上經受風霜雪雨磨練而成的堅韌,給了李成學再創業的勇氣和信心,毅然決定繼續搞榨菜加工,不求一鳴驚人,只求滴水穿石。
夫妻倆一起奔走三親六戚借錢,他們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打動了許多人:舅舅借錢1萬,4個姨妹分別借錢1萬,2名榨菜經銷商分別借錢4萬、2萬。太龍鎮政府也為李成學協調貸款6萬元。17萬元資金打底,李成學又開始了創業。
當年10月,李成學一人跑到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去發展經銷商。餓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靠在椅子上打個盹。住宿,他總是找10塊錢的地鋪。臘月二十四,在湖北天門市,為了讓一經銷商接受他的貨,他連續兩天幫經銷商守攤、搬運東西,最終讓對方成為了他的合作伙伴。
2001年,李成學共加工和運銷榨菜幾千噸,從中獲得了純利潤10萬元,他把賺來的錢用于建設廠房,開始走上規模發展的路子。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李成學有了自己的“套路”:收購榨菜,一定要仔細檢查,從源頭上搞好質量監控;加工時,嚴格按標準的比例控制,做到色、香、味齊全,保質保量,打造誠信品牌;在銷售環節,穩住原有市場,開拓市外大市場……
做生意講誠信,李成學說:“做生意其實就是做人。”前年,湖南岳陽的一位經銷商對李成學說,發給他的上百壇榨菜因味道不好沒有賣成錢。李成學二話不說就免去了對方共5000多塊錢的所有費用,讓對方激動得連聲稱贊:“李老板這人做生意真是耿直,和你合作沒有后顧之憂!”
正是由于李成學的誠信、產品保質保量,湖北、湖南、安徽、河北等省市的許多經銷商都愿與他結為合作伙伴,李成學名聲大噪,生意也越做越火。
洶涌澎湃的長江培養了他吃苦耐勞的個性,10多年打魚生涯鑄造了他挑戰困難的勇氣。憑著他永不磨滅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與命運抗爭,李成學在市場風浪中昂起頭,不但沒有被市場“淹死”,而是實現了由蛹化蝶的涅槃。他的榨菜加工廠總資產近100萬元,去年實現產值58萬元,吸納了10多個移民到他的廠里就業,還帶動了太龍鎮太陽、向龍、大田、大旗等村(居)300多戶農民種植榨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