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是一種誠信經濟,馬克思說:“誠信是市場經濟的根基和動力”。今年3月,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就強調“要以誠實守信為榮,見利忘義為恥”。
重慶作為我國最年輕的直轄市,要實現“富民興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重慶”的發展目標,營造誠信環境,塑造渝商誠信形象,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渝商誠信問題一瞥
鏡頭之一:在熙熙攘攘的主城區某步行街上,一個掛有意大利品牌“華倫天奴”的皮具專賣店引人注目,商店的櫥窗四周還貼有“清倉甩賣”、“最后一天”等字樣。引來無數顧客駐足選購。走進一看,號稱真皮的皮包才區區幾十元,有消費常識的人都知道,正宗的“華倫天奴”皮具決非幾十元能夠買到的。這樣的“華倫天奴”皮具顯然屬假冒偽劣之流!
鏡頭之二:市建委建筑工程交易中心大廳的電子屏幕上,每天都有一些有不良記錄的建筑企業“上榜”,上榜理由多數是由于施工質量問題、拖欠民工工資等。
鏡頭之三:市社保局及各區社保局的投訴中心常常門庭若市,投訴不斷。投訴理由主要是用工方擅自延長試用期、加班不給報酬、任意克扣工資、不按合同提高工人待遇等。
鏡頭之四:市、區各法院2005年受理的經濟糾紛案件中,80%以上是由于當事人失信違約引起的。其中,騙取對方履約,然后秘密轉移財產,玩弄金蟬脫殼之計者比比皆是;假破產,真賴賬的“老賴”也不少。
一些渝商為何失信
核心價值觀缺乏。從主觀方面來分析,一部分企業欠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核心價值觀,惟利是圖、金錢至上的經營理念支配了企業行為,利令智昏,使商德流失。一些企業盯著短期利益,不懂得誠信是企業的最大戰略,是永遠可靠的資本。
執法監管不嚴。制假售假、坑蒙欺詐之所以常常出現,與執法者監管不嚴是分不開的。遍布街頭巷尾的制假售假、做虛假廣告宣傳欺詐消費者的行為,有的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作為市場監管機關工作人員,有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更有甚者,當消費者舉報或投訴時,有的還予以搪塞、庇護。
社會信用評價機制不健全。完善的社會信用評價管理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企業資信評價缺乏統一的評估辦法,行業、部門各自為政,評價資料難以實現共享,評價結果的獨立性、公正性得不到社會認可。企業信用管理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辦法,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
法律法規存在缺失。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對個體私營企業制假售假、對國有企業惡意欠債逃債、對上市公司欺騙公眾投資者等行為的打擊制裁,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不到位現象,沒有起到應有的威懾作用,客觀上縱容了不講誠信的企業。特別是缺乏規范企業市場退出機制的法規,使得企業有動機和膽量以身試法。
社會誠信意識淡薄。民間有句話叫:“無商不奸,無奸不商。”經商需要奸猾,只有不守信用才能賺到錢,這種思想是信用意識淡薄的根源。目前由于市民個人信用不高,從而直接導致了商業信用的淪失。對國有企業而言,借錢不還是企業的事,不是個人的事,借錢不還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以及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毫發無損。在商業交易中,應付貨款拖欠不還、貸款到期不償還,一些企業借款償還的信用意識十分淡薄。更為可怕的是,部分人對假冒偽劣、坑蒙欺詐等不誠信行為已司空見慣甚至麻木不仁,使信用失去道德與社會約束。
信息不對稱規律作用。誠信經營企業被不誠信經營企業所排擠,類似于“劣幣驅逐良幣”。而“劣幣”能夠驅逐“良幣”,就在于信息的不充分,即人們無法辨別“良幣”和“劣幣”。與此同時,誠信經營需要付出較高的代價,價格自然也高。當人們無法辨別誠信企業與詐騙企業,無法辨別真實產品與假冒偽劣產品時,誠信企業的市場就必然被不講誠信的企業擠占。對于誠信經營的企業宣傳表彰、信息公開不力,也會導致誠信缺失。
塑造渝商誠信之策
個別渝商缺乏誠信,不僅敗壞重慶商界的形象,影響外地投資者來渝投資的信心,而且制約著我市市場經濟的完善,嚴重影響“誠信重慶”建設的步伐。
塑造渝商誠信形象,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弘揚傳統商德。以學習貫徹“八榮八恥”為契機,狠抓以誠信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商德建設。優秀傳統商德往往把誠信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包括:公平交易、貨真價實、篤守信用、童叟無欺、和氣生財、樂善好施、“買賣不成仁義在”、“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等。我國清朝時期成功的徽商和晉商,無不恪守以誠信為核心的商業倫理道德規范。要改變一些渝商誠信缺失的現象,當前要緊密結合“八榮八恥”的總要求,針對渝商誠信的問題,由政府有關部門制定出渝商的“游戲規則”,將道德化的誠信轉化為制度化的誠信。
加快信用法規建設。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體制,除了“道德勸說”,更要法律規范。信用關系是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經濟關系,維護信用關系的嚴肅性,要靠嚴密規定、嚴格執行的法律和法規體系。目前,我國與信用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票據法》、《刑法》等。我們要充分利用《立法法》賦予地方的立法權,在重慶率先進行有關誠信的單獨立法,同時做好與《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的銜接配合與細化工作,對違背誠實守信原則的行為加大打擊力度。同時,要建立企業信用等級評定、資信評估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相關的法規。
加大失信成本。要利用現代信息網絡公開誠信狀況。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采取建立誠信網絡機制的方法對誠信缺失行為進行約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通過信用體系建設,使公民將信用視為自己的第二生命,讓沒有信用的人在社會上寸步難行。在我市,目前可以從建立個人信用體系入手整合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個人“信用賬戶”,培育專業的個人信用評估機構,將個人的社會信息資源、金融資源、納稅資源、司法資源等分散在各個部門的信息集中起來,形成統一的個人信用檔案,對個人信用作出整體評價。還可以采用紅黑榜兩種形式,定期在政府網站向社會公開。紅榜公布誠信水準高的企業的名單及其誠信等級,黑榜公布信用水準低于一定標準的企業名單和存在的問題。通過公開信用信息,使不講誠信的企業失去市場,失去合作伙伴,失去銀行信貸,失去股東支持,最終被淘汰出局。
加強制度建設,完善誠信體系。當前,企業一是要建立健全并實施合同管理制度,嚴格履行訂貨合同。二是要建立資金信譽管理制度,一方面嚴守對金融機構的誠信承諾,保證按期歸還貸款,不拖欠國家稅款。另一方面,要嚴格欠款追收,采取相應措施盡早收回。三是建立與消費者及供應商的合作制度,及時溝通信息,增強相互間的信任感。四是建立商品需求調查制度,通過實現消費價值的最大化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五是建立對客戶的誠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