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閃閃發光的精美獎牌,“女能手”三個紅字襯了黃底,看上去好喜色!
今年4月8日下午,易美珍來到巫山縣婦聯,接過了全國農村婦女“雙學雙比”活動領導小組頒發的“女能手”獎牌。
一個生長在神女峰對面大山深處的移民婦女,靠投師學藝、勤耙苦做,一步一步建成巫山頭號規模的養雞場,確實不簡單!
易美珍的老家在長江邊一個叫上陽坪的地方,三峽工程二期蓄水后,老家賴以生存的土地沒了,不甘受窮的易美珍開始尋找重新生活的門路。
2003年初,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播出的規模養雞讓易美珍眉頭一展。從未出過遠門的她“毛起膽子”闖北京,來到一家大型養雞場打工。
一樣的樸實厚道,一樣的勤勞善良,但與其他打工妹不同的是,易美珍心里有著“小九九”,眼更尖、心更細、手更勤。
她從最苦最累的打掃雞場清潔做起,每天揮動著比她還高出半頭的掃帚?!盎貓蟆焙芸炀蛠砹耍耗樕稀⑹稚掀鹆舜髩K大塊的紅疙瘩,奇癢難忍。醫生告訴她,這是雞糞刺激皮膚過敏而產生的一種皮疹,這種被人們稱為“糞毒”的皮疹沒有特效藥。工作時間躲在旮旯里撓癢癢既不雅觀也誤事,易美珍想出了“苦方”:在衣兜里裝上幾只干透了的紅辣椒,“糞毒”發作便掏出辣椒一陣猛擦。
8個月后,“偷師”成功離開北京,易美珍又先后到湖北“金蓬”雞場、“宜昌”雞場打工繼續“充電”,這一干又是半年。撿雞蛋、剪雞喙、喂雞食、兌雞藥、調雞飼料……隨著干活的技術含量一步一步升級,她學到手的東西也一天一天增多:用于孵化的蛋在裝箱的時候要講究“倒順”,還不能放歪了,否則,孵出的小雞不是歪脖就是瘸腿;子雞斷喙過早影響正常發育,稍晚又會留下難以愈合的創傷;就是投放雞食也要在短時間內勻量一次性投完才能確保雞的生長速度一致……
去年4月,鍥而不舍淘到養雞“真經”的易美珍滿懷抱負回到上陽坪籌建養雞場。
購雞籠、搭雞棚,附帶拉電、修路、打水池……每項都少不了錢。20萬元建場資金缺口,讓她幾乎踏破所有親戚朋友的門檻。在珠海打工的表妹攢了一筆錢存在銀行準備結婚用,按照當地風俗這“喜會錢”是不能隨便動用的。不動用沒有辦法呀,易美珍籌款那陣一天給表妹打了6個長話,因為她明白,雞場建設不到位就難成大氣候,就難有大收益。最終,表妹經不住“糾纏”妥協了,將“喜會錢”悉數借給她,支持她過了這一關。
好事多磨。去年10月,易美珍養的第一批雞剛賣出4000來只就受到“禽流感”影響,存籠的5000多只待售成年雞大量滯留,光吃食不來錢,導致資金周轉嚴重困難。最困難的時候,易美珍把兒子吃奶粉的錢都貼上了,買不起飼料就買紅苕葉替代。雞群饑不擇食互相啄,不少雞的雞冠被啄得血糊糊的。這一慘象讓易美珍急火攻心,嘴唇起了一串串水泡。
活雞賣不出,啄死、餓死的雞一天一天增加,走投無路的易美珍跑到巫山縣婦聯求援,終于得到一筆貸款購置了一臺速凍設備,把暫時賣不出、養不起的雞全部殺了凍存,挺過了這一關。
咸的是汗是淚,甜的是糖是蜜。終于,易美珍的養雞事業苦盡甘來:隔三五天就有一批商品雞出售,一年下來養雞收入10萬元左右。在偏遠山村,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啊。
除了大把的鈔票,易美珍還收獲著快樂。從小和易美珍一起長大的譚觀吾,看到易美珍的養雞場紅紅火火,也萌發了跟易美珍學養雞的沖動,但是又顧慮“同行相妒”,于是請別人轉彎抹角“投石問路”:“你對雞場的投資是不是得悠著點?就不怕市場飽和了不好轉向?”易美珍直言相告:“湖北每年在巫山銷多少雞你曉得不?現在談市場飽和還早得很哩!如果有人要養雞,我會毫無保留地支持他?!本瓦@樣,譚觀吾成為了易美珍的第一個“徒弟”。這之后,到易美珍養雞場拜師學藝的人如進自家的菜地一樣來去自如,先后有7人辦起了養雞場?,F在,有9名移民在易美珍的雞場里打工。
艱苦創業,敢想敢干,勤學苦掙,“女能手”就是這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