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今社會,由于“單位人”變“社會人”、“兩新”組織大量涌現和流動人口的劇增,使我們地方黨組織聯系和服務群眾的傳統渠道不那么暢通了。沙坪壩區委“打造黨組織廣泛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新網絡”的一系列探索,很值得我們借鑒。
新時期,社會轉型和群眾需求的多元化,要求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要與時俱進,使群眾通過黨組織的廣泛聯系和服務得到更多的實惠,使黨群關系更加緊密。為此,沙坪壩區委結合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較好效果。
建立區委社會工委,推動黨的組織體系與聯系、服務群眾體系互動并進
沙坪壩區率先建立了區委社會工委,對全區非公有制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中介組織、社會團體(行業協會),以及包括進城務工黨員在內的流動黨員等社會工作領域的黨建工作進行指導,既為黨員廣泛聯系、服務群眾提供組織保證,又有效地增強黨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凝聚力和號召力。
一是完善黨的組織體系。按照“屬地為主,行業為輔”的原則,通過“聯建、掛靠建、行業建”等手段,新建“兩新”組織黨組織36個;在全部城市社區建立了黨委,在每個社區黨委成立了“流動黨員之家”,使黨支部基本覆蓋到小區、樓棟、商務樓宇;在流動黨員集中的地方,建立了流動黨支部,把游離于黨的組織體系以外的黨員納入黨的組織管理中;在農村打破以村、組為單位的黨的組織格局,建立產業支部、行業支部,使組織建設積極適應農村由分散經營向產業化發展、規模經營的客觀實際。
二是積極延伸黨的工作手臂。在建立黨組織條件不成熟的地方,先行建立工、青、婦、工商聯分會等群團組織,發揮群團組織作為黨的工作助手的作用;選派黨建指導員,深入“兩新”組織,開展入黨積極分子培養等黨的工作,進一步強化黨組織與群眾的緊密聯系。
三是依托組織發展,擴展聯系服務體系。沙坪壩區幾年前就組建了紅巖黨員志愿者服務隊伍,現在區內所屬黨組織及其黨員,均按行業或屬地編入區紅巖黨員志愿者服務隊伍,由總隊實行統一管理,定時定點開展服務活動,做到了“有黨的組織就有黨的活動,有群眾需要就有黨員服務”。在先進性教育活動期間,總隊開展了“紅巖先鋒在行動”系列主題服務活動,深入實施“安居、樂業、結對”三大工程,努力解決群眾住房、就業、日常生活等困難。全區509個低保無房或低保有房但人均不足6平方米的困難家庭,都獲得廉租房補貼;專門為下崗職工舉辦的大型招聘會使1546名困難群眾實現了就業;全區17000余名黨員與3000多個困難家庭結對幫扶……這些活動聯系面廣,服務針對性強,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
“一卡一網一制度”,實現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組織化、有序化
針對在社會轉型期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的無序性和隨意性,沙坪壩區探索建立了“一卡一網一制度”,為動員和組織各個領域的黨員有效參與聯系、服務群眾提供平臺支撐,把黨員自發行為變成有序參與,使聯系、服務呈現出“規模效應”和“放大效應”。
“一卡”是指黨員信息卡。區委利用公安分局居住人口登記平臺,在外來人員辦理居住證件時,登記并核實其政治面貌,建立黨員信息卡,黨員可持信息卡到區內黨組織參加學習和過組織生活,并可憑卡到各級黨員維權服務站(點),獲得組織關系轉接、政策咨詢、困難幫助、教育培訓、就業指導等服務。通過黨員信息卡管理,把流動黨員納入聯系、服務群眾的有序管理,黨組織可根據需要及時引導區域內黨員聯系、服務群眾。先進性教育活動期間,有600多名流動黨員參加了紅巖黨員志愿者服務活動。
“一網”是指黨員教育培訓網絡。區委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實行黨員層級教育制度。利用大規模干部培訓對部門、街(鎮)處級黨員領導干部進行培訓,各街(鎮)黨委(黨工委)利用社區黨校對社區(村)干部進行培訓,社區(村)黨組織對本轄區黨員進行培訓。同時,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在重慶大學開辦職工繼續教育學院,在重慶師范大學建立社區干部教育培訓基地,與渝西學院聯合進行農村黨員干部學歷培訓等。通過多形式、多途徑的學習教育,既增強了黨員服務人民群眾的宗旨意識,又使黨員的素質能力與服務群眾的要求相適應,實現黨員“愿服務、能服務、服好務”。
“一制度”是指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制度。全區采取單位黨組織直管為主與社區黨組織協管為輔的雙重管理模式。在職黨員到所居住社區報到,服從社區黨委管理并參加社區服務,活動情況記入黨員服務卡,定期反饋給單位黨組織并作為黨內考核評比的標準之一,從而促使廣大在職黨員積極參加社區公益勞動,開展社區“一幫一”活動,開展便民利民服務等。這一制度成了在職黨員“八小時之外”繼續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融入社區建設的有效載體。
打造黨員與群眾的溝通渠道,建立雙向開放的聯系、服務體系
打造黨組織廣泛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新網絡,必須貼近群眾強化互動,使黨組織能夠迅速準確地了解群眾所想、所愿、所盼,確保聯系、服務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是推行黨組織和黨代表四級聯系制度,使群眾意見能隨時反映到黨組織。通過區委常委聯系區委委員,區委委員聯系黨代表,黨代表聯系黨員、群眾,加強黨組織與黨員、群眾特別是生產生活中有困難、思想上有波動的黨員、群眾的聯系,形成黨群互動的溝通渠道。
二是實行黨代會常任制,使群眾需要能得到及時落實。全區12個鎮實行鎮黨代會常任制,黨代表在黨代會閉會期間繼續發揮聯系群眾的優勢,反映民情,收集民意,交鎮、村黨組織整理篩選后再交由村民投票表決,確定為民辦實事項目,最后由鎮、村組織實施辦理,并定期向群眾通報辦理情況,接受群眾監督。
三是推行紅巖黨員“郵遞員”制度,使群眾急難問題都能得到“零距離”辦理。社區黨委從在社區居住的在職機關黨員、社區黨員志愿者、社區其他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中委派紅巖黨員“郵遞員”,紅巖黨員“郵遞員”負責通過在各小區樓棟設置的黨情民意箱等收集群眾的意見建議,并及時報送社區黨委,社區黨委進行分類處理,本級不能解決的報送街道黨工委,處理結果或處理過程通過公示欄或社區網絡論壇向群眾進行反饋。
(作者系中共沙坪壩區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