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昆曲聲中,演出的是迅猛發展的經濟步伐;悠閑的生態環境,嫁接出世界經濟格局中重要的現代產品。這是一座剛柔相濟、兼容并包、以人為本的城市。昆山,以其充滿活力和動力的發展底蘊,創建著中小城市眾多之最的輝煌業績。
就在“十一五”來臨之際,昆山率先實現了全面小康。到2005年底,全市人均GDP、城鎮居民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3500美元、16600元和8450元,并全部達到江蘇全面小康指標。昆山人為全國提供了一個不含水分、人民群眾得實惠、老百姓認可的“全面小康”樣本。
這也是昆山交出的一份答卷。3年前,也就是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后的第二年——2003年,全國“兩會”剛落幕,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就帶著黨中央對江蘇“兩個率先”的囑托直奔昆山。面對這片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土地,他明確要求:“昆山要爭當全省‘兩個率先’的排頭兵?!碑斈曛傧?,江蘇發出了實現“兩個率先”的總動員令。3年過去了,昆山終究不負眾望。江蘇省委省政府日前專門發出通知,號召全省學習昆山經驗、推進“兩個率先”。
其實,昆山一直都是一顆引人矚目的明星。且不說昆山創造了諸多的“全國第一”,如,第一個自費建立開發區、第一個封關運作出口加工區、第一個網上報關,近年來昆山也是新聞不斷,榮譽接踵而至。2004年入選“最佳中國魅力城市”,2005年躍居全國百強縣市之首,成為名副其實的華夏第一縣。昆山以占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萬分之五的人口,吸聚了占全國千分之二十三的到賬外資,實現了占全國千分之二十的進出口總額,創造了占全國占千分之四的GDP。不僅如此,昆山還是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經濟、政治、社會和人的發展樣樣突出。2004年5月,胡錦濤總書記到昆山視察之后說:“都像昆山,小康社會就實現了。”
水滴石穿,冰凍三尺,昆山奇跡非一天之功。改革開放20多年來,昆山人成功走出了一條以外向型經濟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并且不斷賦予了新的內涵,以創造性的實踐,探索著具有昆山特色的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小康之路。
率先發展
有道是“英雄不問出處”,1979年之前,昆山還只是蘇州的一個“米袋子”,人少地多,全縣工業產值才1個多億。如今,昆山已是一個新興的工商業城市,全市GDP超過了730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了2300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17億元,均居江蘇省各縣(市)第一位。20多年來,昆山人不等不靠,搶抓機遇,發揚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堅持率先發展不動搖,始終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
外向型經濟,是昆山之路的最大特色,在昆山小康進程中發揮了引領作用。全市60%的財政收入、70%的生產總值、80%的工業總量和90%的外貿進出口都來自開放型經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有一半源自外資。外資到昆山投資趨之若鶩,也吸引了全國各地驚訝、羨慕和探究的目光。說起來,除了區位優勢之外,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是昆山發跡的秘訣。昆山的歷任書記、市長,就像接力賽一樣狠抓招商引資,從提出“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個個都是形象大使”到“對外商不說‘不’,不說不能辦,只說怎么辦”,再到“親商、安商、富商”理念;從開展誠信服務到成立“馬上辦”,再到實行“首問負責制、二審終結制”,無不生動詮釋了昆山先進、務實、高效的政府服務、人人服務精神。有句話家喻戶曉,“昆山就是開發區,開發區就是昆山”。一體化的機制與環境使昆山的外資雪球越滾越大,目前已吸引了55個國家和地區的4200多個外資項目,總投資300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0多家擇昆山而居。
一花獨放不是春,外向型經濟唱“獨腳戲”也有過度外向依賴和外資候鳥式遷徙的擔憂。昆山這三年最下功夫的是民營經濟,在深入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的同時,積極實施“民營趕超”戰略,力圖在發展動力上由依靠外資帶動為主向內資外資“雙輪驅動”轉變。昆山每年民資保持近100億元的強勁投入,并推動內外資企業配套協作,延伸產業鏈,促進了外企生根和民企壯大,同時也促進了產業集聚。目前昆山已聚集了700多家IT企業,生產筆記本電腦所需的580多個零部件中,除極個別需要進口外,其余全部可以在昆山制造。難怪昆山可以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IT生產制造基地,全球每三臺筆記本電腦就有一臺在昆山生產,數碼相機、手機也各占了世界市場的1/3。昆山還辟出多塊民營工業園,大力引進國內民營大企業、大集團和原創型企業。隨著昆山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目前全市已有私營企業1.5萬多家,個體工商戶3萬多戶,民企總數居全省縣(市)之首,迅速躋身全省民營經濟“第一方陣”。現在的昆山,外資仍在全省“獨領風騷”,民資亦已成為“后起之秀”,外資、民資比翼齊飛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從1984年創辦開發區至今,昆山通過千方百計利用外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和實施服務業跨越發展戰略,較好地解決了“農轉工”、“內轉外”、“低轉高”的戰略性轉移,促進產業結構“三級跳”,經濟發展步上一個個新臺階。目前,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昆山的第一大產業,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8%;服務業在引進外資中的比重與日俱增,在新增注冊外資中占20%,在新增注冊民資中占50%以上。昆山還在集中力量發展光電和特種汽車兩大產業,扶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建設留學生創業園、軟件園等載體,努力促進自主創新,不斷增創區域競爭新優勢。
昆山人總是醒得早、起得快,先人一步。
科學發展
如果你以為昆山是一個暴發戶,那就錯了。昆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百戲之祖”昆曲是世界文化遺產,顧炎武的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猶在耳邊,昆山的歷史與文化就像古鎮周莊的雙橋流水,悠遠、深邃而富有神韻。漫步昆山市的大街,一種繁華和海派的城市之風會迎面撲來;行走在昆山的阡陌小路,你也會感到鄉村的整潔和文明,一派“百里綠廊連城鄉”的嶄新風貌。昆山還是國家級衛生城市、環保模范城市、園林城市、優秀旅游城市。信步所至,你看到的是一個統籌協調發展的昆山。
這幾年來,昆山特別注重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加強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建設。僅2005年,昆山市累計在各項社會事業財政投入14.81億元,占全年財政總投入33.01%。以教育為例,昆山圍繞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目標,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教育主要指標在全省乃至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一個縣級地區,引進蘇州大學、洛陽外國語學院等,舉辦地方高等教育項目6個,這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
統籌城鄉發展也是一個著力點。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昆山堅持以城帶鄉、以工哺農,把農村發展納入區域發展的全局統籌促進。2003年,昆山打破城鄉界限,以片區發展為主,把全市927平方公里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建設。在全國率先實行投資強度定額管理標準,提高土地開發利用的門檻和效益。高水平規劃建設小城鎮,重點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積極推進人口、工業、住宅“三集中”。目前,全市有60%以上人口生活在城鎮,90%的工業產值來自各類園區,已建成33個農民集中居住區,在建40個,初步實現了城鄉空間合理布局、資源集約利用,初步展現了一幅城鄉共榮的現代化新農村的美好藍圖。
昆山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佳話:改革開放之初,昆山曾經為保護環境,拒絕過一個3000萬美元的苯胺投資項目,為此,昆山付出了80萬元補償金。這是“不管金山銀山,有污染不進昆山”的宣言。后來,這一理念又演化成“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有了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成了昆山人對環境認識不斷升華的一個注腳。在致力于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昆山一直注重生態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以生態理念規劃產業發展,大力推廣清潔能源,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努力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因地制宜,在沿河沿路、社區廠區“見縫插綠”,種樹植草。在寸土寸金的情況下,規劃建設了占地達3150畝的城市生態森林公園,發揮了“城市綠肺”的生態效益。
“古老的昆曲聲中,演出的是迅猛發展的經濟步伐;悠閑的生態環境,嫁接出世界經濟格局中重要的現代產品。這是一座剛柔相濟、兼容并包、以人為本的城市。昆山,以其充滿活力和動力的發展底蘊,創建著中小城市眾多之最的輝煌業績?!盋CTV“2004年度中國魅力城市”的頒獎詞所言不虛。
和諧發展
三室兩廳。客廳里放著49寸的背投電視,茶幾上水仙花正吐蕊。臥室還有液晶電視,書房里一臺電腦……這是昆山“楓景苑”農民小區一戶普通人家的風景。富裕起來的昆山人正過著幸福生活。
幸福之花得益于一系列富民政策的催化。近幾年來,昆山把富民優先作為第一導向,突出抓好“三有五?!薄嵤┮浴皞€個有技能,人人有工作,家家有物業”為內容的“三有工程”,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拆遷保障和征地保障為內容的“五道保障”體系,大力促進創業富民、就業富民、物業富民、股份富民、社保富民、幫扶富民。2004年底,全市城鎮勞動力就業率達到97%,農村勞動力就業率達到91%。目前城鎮三大保障覆蓋率和農村保險覆蓋率均達到99%。有就業就有經濟收入,有保障便無后顧之憂,昆山一邊努力縮小貧富差距,一邊使全體居民分享發展成果。把“親民、安民、富民”與“親商、安商、富商”結合起來,注重處理好黨群、干群關系、政企關系、勞資關系等,推動“三個文明”協調共進。2004年,昆山在全省創安工作中名列前茅,被命名為省“社會治安安全市”。基層民主建設得到加強,城鄉居民自治率接近100%。一個安定、安全、安居樂業的美好社會已躍然眼前。
走進昆山,你很可能會遇到老鄉。昆山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外來人口已有70萬,超過了本地人口。在這里,不管是安徽人還是臺灣人,不管是建筑工還是海歸派,都被親切地稱為“新昆山人”。新昆山人與昆山老市民一樣享受著同工同酬、子女入學、勞動保障等權益和待遇。好孩子集團研發部經理鐘友明說:“當初我拎著旅行箱,像浮萍一樣漂到昆山,這里優越的發展條件和平等的社會環境,讓我選擇在這里放下旅行箱,生根發芽?!?990年就來昆山辦廠、現在總投資超過1億美元的昆山臺協會副會長楊登輝說:“我在新加坡、泰國等地也有投資,只有在昆山才有到家的感覺。工作上自不必說,生活上的關心也是說不完。……在這里投資,我很放心。因此,我將太太接來,在這里安了家?!彪S著昆山加大引進人才力度,加快人才國際化進程,現在全市各類人才總量達到了10萬多人,位居全省縣(市)之首?!澳睦镉凶饑?,哪里就是故鄉;哪里有愛,哪里就是家”。在這個第二故鄉,新昆山人找到了施展才華、創造財富的廣闊天地。在這片開放的家園,百萬新老昆山人齊心協力,共同建設著全面小康社會。
也許是仁智互見,也許是樹大招風,昆山的發展也伴隨了一些爭議??吹嚼ド絼趧恿Τ杀緝瀯菟p和資源環境約束,有人在問:昆山會不會步東莞后塵?看到有外企搬走,有人便驚呼:昆山危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昆山人是清醒的,市領導還連用了四個“難以為繼”來形容昆山目前的發展環境:土地難以為繼,能源、水資源難以為繼,人口承載力難以為繼,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他們說:“昆山還有不足,不要神話昆山?!笔堑?,機遇往往與挑戰并存,辦法總比困難多;昆山不是神話,昆山是我們看得見的標兵——并且,會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創造奇跡。
窮的地方都是一樣的,但富的路則各有不同。各地的條件和發展環境不一樣,但光榮與夢想是相同的。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看到,在小康之路以及現代化的征程中,領跑者的身影將不再孤單。
(作者單位:江蘇省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