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市場落后,導致農村金融嚴重抑制,如何解決農村金融抑制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的最重大課題之一。
一、江西農村金融市場現現狀
1.農村金融機構稀少,資產優良率不高
截至2004年末,江西省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機構數6955個,從業人員70902人。人均資產約為784.56萬元;農村信用社的分支機構共有3137個,從業人員22943人,人均資產約為261.65萬元;通過兩組數據比較,可以看出:機構主要在城市,而在人口占64.:3%廣大農村,金融機構稀少;1998年以來,江西全省金融機構撤并縣及縣以下營業網點達2790個,僅安遠縣1998年至今共撤并金融機構網點35個,撒并比率達46.7%,其中有4個鄉鎮無金融網點。
2.農村資金流失嚴重
截至2004年末,扛西省農村信用社存款余額達506.5億元,比年初增加83.8億元,凈增額居江西省各金融機構首位;各項貸款余額353.6億元,比年初增加72.2億元,同比多增8.3億元。而存貸款差卻存在152.9億元的缺口,加上郵政儲匯局等金融存款“抽水機”作用,農村資金流失了農村存款的60%P2_lz。因此,2004年我省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20.3%,但是農業在整個金融機構中占用的貸款余額比重僅為8.9%。
3.民間借貸規模不小
據江西省農調隊對全省2450戶農戶的抽樣調查,2003年有574戶有借貸行為,占23.4%,其中從銀行或信用社得到貸款的有120戶,占被調查農戶的4.9%;從2001年至2003年,從銀行或信用社得到的貸款僅占農戶總借貸總量的13%-23%左右,而民間貸款所占比重為76%—86%。
二、江西農村金融市場落后的主要成因分析
江西農村金融市場落后,嚴重的金融抑制已經是既成事實,造成這種局面是有多種深刻的經濟、社會成因的:
1.風險防范與利益驅動
在我國進行市場建設體系的過程中,由于市場競爭,出于防范風險和提高經營效益的考慮,使得大型銀行采取了比較嚴厲的“有進有退”戰略,已經大規模撤離農村,貸款權紛紛上收,留在縣和縣級以下的分支機構主要以吸收存款為主,從農村吸收的資金更多地投向回報高的產業和地區。農業銀行脫離三農的步伐也越來越快。其結果,江西農村地區的金融企業十分稀少,農村金融市場十分凋零。
2.農村的金融經營環境惡劣
農村特別是農戶信貸有其特點:一是信貸需求主體高度分散,數量大,經營規模小,經營成本高。二是農業生產季節性強,周期長,受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影響大。三是農村經濟相對落后,交通通訊條件差,信息傳遞不便。四是農民收入水平遠低于緘市,戶均擁有的財富和抵押品嚴重不足。這些特點決定了金融經營環境比較惡劣,農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信貸風險必然都很高。
3.農村金融信用體系缺失
江西農村金融信用體系極為落后,在信貸信用評估幾乎缺失的狀況下,農戶和農村企業貸款抵押難,擔保難,分散風險的機制不健全。土地承包權抵押存在很大的難度,農民缺乏其他的抵押品,又沒有專門的擔保基金或機構為農戶提供擔保。加上農業保險全面萎縮,一但遇到自然災害,就有大批農民和農業企業遭受嚴重損失,根本無力歸還貸款。
4.農村金融主體的利益搏弈
農村金融主體的稀落,也給各地高利貸、地下錢莊帶來巨大的活動空間。在我國,高利貸、地下錢莊從某種意義上判斷是屬于非法的。但是,金融監管當局卻對于農村金融壟斷視而不見,對農村金融“荒漠化”不負任何責任。在正規金融機構高舉“合法”旗幟的利益搏弈下,原本“同根”的金融監管當局對防范和打擊高利貸、地下錢莊比較重視,但對如何組織和引導民間借貸為“三農”服務重視不夠。以至于農民的借貸成本居高不下,不但辦理抵押的評估等費用太高,“陽光”利率較高,而且出現許多見不得陽光的行為,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農民盤算下來,兩者綜合成本相當,而民間借貸簡捷方便。
三、建設江西新農村金融市場的對策建議
我省農村金融市場不健全已經形成了嚴重的金融抑制,不僅制約了我省三農問題的解決,而且降低了我省整個農村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客觀上需要金融業做出相應的變革。
1.全力培育農村金融市場健全的主體結構
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從整體上看,已經不適應農村信貸的特點和農民的金融需求,不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農村金融市場的主體要形成以工商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商業性金融機構、主要為農戶服務的合作金融機構以及支持整個農業開發和農業技術進步、保證國家農副產品收購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三部分構成的格局。在嚴格監管和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在江西農村地區,應該放低“門檻”,全力培育最大量的合格主體,特別是通過吸收社會資本和外資,培育直接服務“三農”的民辦中小金融機構。只有大量的合格主體存在與競爭,才能真正有效地打破目前劣質“壟斷”,改造我省農村金融“荒漠”。從而盡快建立以農村合作金融為主,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農業保險金融為輔四位一體的農村金融體系。
2.加大力度扶持農村信用社的發展
大型商業銀行縣級機構、業務的收縮有其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也為農村信用社的發展讓出了空間。政府要加大對農村信用社的扶持,壯大農村信用社實力,使之成為農村金融的強大支柱之一。
3.應該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
解決當前我國農村金融中的突出問題,不能局限于對當前農村金融體系的小修小補,改革的總體目標應該是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形成合理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各類金融機構要在建設農村金融中發揮自己的市場主體特色,加大力度提供適應建設新農村的金融產品;地方政府應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通過地方立法的方式,建立儲蓄資金回流機制,增加農村信貸資金總來源,要穩步推進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4.正確引導民間借貸活動
民間借貸并不能與高利貸劃等號,事實上,江浙民間金融十分活躍,為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當前,江西農村一些地區民間信貸也還活躍,說明民間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資金,在正規金融機構不能充分滿足農民的貸款需要的情況下,應當按照農村金融市場的基本要求,轉變長期形成的觀念,正視民間金融市場在農戶生產和生活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出發,適當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發育、培養民間金融機構,放寬民間資金進入金融業的限制,允許有組織的民間借貸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內開展金融服務,在法律上承認和規范民間借貸活動,保護借貸雙方的正當權益,引導民間借貸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使之成為農村正規金融活動的強大補充和競爭力量,為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5.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風險規避機制
江西農村金融市場由于經濟基礎的薄弱,金融風險的發現與防范比較難,加上農村金融機構的弱小,抵抗金融風險的能力較差。因此,地方政府應該研究對策,在資金、稅收、再保險等方面給予支持,壯大農村金融機構實力。針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象支持中小企業那樣,建立重要由政府出資、市場化運作的各類信用擔保機構,設立擔保基金,積極拓展農村擔保業務,也要鼓勵現有商業性擔保機構開展農村擔保業務,發展農村互助擔保組織。在國家的支持下,充分發揮工業反哺機制和“綠箱”政策的作用,建立市場化的農村金融風險規避機制。
6.培育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
江西農村信用環境的惡劣使得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加大。為了防范經營風險就必須加大風險成本。而“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轉嫁到農村金融客戶身上,造成惡性循環。我們必須用軟硬兩手解決農村信用差的問題。除研究實行多種形式的抵押、質押辦法外,可以用教育與核查為主的辦法,加速建立農戶信用體系,提高農民信用意識;同時要加大打擊力度,依法查處惡意逃廢債務的行為,不讓惡意逃廢債務者在經濟上留有任何油水。
7.健全農村金融的法律體系
目前的農村金融現狀,江西農村金融市場的建設問題涉及面較廣,不是金融機構或者一個部門能夠單獨解決的,而且有許多法律不適合農村金融實際,需要全面研究,統籌考慮。建議地方政府針對制約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的主要問題,清理相關法律,并根據農村經濟的發展實際階段,研究制定專門的地方法律法規,并嚴格執法,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