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從戰略的高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收入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是增加農民的收入。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農民收入問題。
一、目前農民收入狀況
農民收入問題已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的一個重要問題。199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9%,而1997年開始便急轉直下逐年回落:1997-2004年,農民純收入分別同比增長4.6、4.3、4.0、2.1個百分點,但增幅卻分別同比下降4.4、0.3、0.3、1.9個百分點,這5年降幅總共6.9個百分點。由于農業的產業特點,農村達到小康水平比城鎮要困難得多。統計資料顯示,在全部居民儲蓄中,城鄉比例為8:2。2004年城鄉消費比值約為3:1,9億農民的消費額僅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38%。
二、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
1、農業結構不合理,結構調整緩慢。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圍繞農民增收,狠抓了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運用行政手段的多,市場運作的少,農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一是農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的質量不高,大路貨多,名特優產品比例低,缺乏競爭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種多,專用品種少;初級產品多,附加值低,加工產品少,精深加工產品更少。三是區域結構高度雷同,產品品種在較大區域內大體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問題。加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產品結構性矛盾相對突出,農產品供求矛盾由總量為主轉向以結構為主,從而致使大宗農產品普遍供大于求,相對過剩,出現“賣難”和價格下降。
2、農業經營性收入增長持續放慢甚至下降。農民收入主要由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財產轉移性收入三部分構成。從這三項收入變化看,工資性收入和財產轉移性收入雖然有所減緩,但仍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而經營性收入增長卻持續放慢甚至下降。究其原因,(1)農產品價格持續下降。受農產品產量供給相對過剩影響,農產品價格水平近幾年出現了持續下降趨勢,初步形成了買方市場。據調查,目前小麥、玉米市場價格分別比2001年同期下降0.34元和0.12元。棉花收購價格雖趕不上糧食價格降幅大,但也有所下降。(2)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二十世紀90年代,國家曾幾次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但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也隨之上漲。這樣提高的農產品收購價格給農民帶來的利益都被增幅更猛的農業生產成本所抵銷。
3、傳統的農業生產力水平低生產組織致使經營分散,生產經營方式簡單粗放,形不成規模,且集約化經營程度低,難以適應農業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農民分散生產,這就決定農業生產經營難以采用規模化的現代耕作手段,播種、管理、收獲各個環節有的仍處于原始狀態。生產單位規模不經濟、農業投入能力差、技術落后、勞動生產率低、投入產出水平低的狀況仍然沒有很好解決。農民資本擴張和膨脹發展的能力十分有限,農業生產一直沒走上自我發展壯大的良性循環。
三、提高農民收入的建議
1、加快農業品種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優質品率。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農業結構調整總的目標,是要提高優質農產品加工業比重,提高非農產業比重,提高非農人口比重。實現上述目標要從兩方面人手:城鄉結構、品種結構。因此,農業要適應市場需求,提高經濟效益,唯有發展優質產品。一是要加大優良品種的培育、引進、推廣力度,對適應市場需要,適應生態條件的種養業優良品種,應集中必要的人才,技術、資金重點繁育和—推廣。二是擴大優質品種的生產規模。現在我國農產品真正優質的,生產規模不大,高檔精品不多。對優質產品的生產,必須搞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只有形成規模,才能形成市場,形成品牌,才能穩定價格。三是抓品牌,品牌是優質農產品的形象,我們要立足現有基礎運用科技手段,把握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宣傳等每一個環節,打出農產品的品牌,四是注重產品的質量標準。優質商品都是有嚴格質量標準的,國外對產品的質量標準要求很高,我們過去比較忽視,產品的質量標準都很低,管理體系不健全,致使我國農產品出口大幅下降,今后應在提高質量的同時加強質量標準化管理工作。五是實行優質優價。特別是對沒有放開的糧食,烤煙等農產品,必須優質優價收購,以保護生產者的利益,促進結構調整優化。
2、培育集體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對于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應加大培育和發展的力度,使之成為聯結農民闖市場的紐帶。一是要按照政治組織與經濟組織分離,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思路,建立大合作經濟組織,鄉鎮機構改革應與培育合作經濟組織結合起來,指導和幫助農民從事生產經營。二是深化農村供銷社、信用社的改革,建立以供銷社,信用社系統為“母體”的合作社系統。在行政村范圍內組建基層合作總社,在縣級以上組建與行政組織相對應的合作聯社,通過合作社把農民聯系起來;三是繼續引導扶持農民專業大戶,民間合作組織和中介組織的發展。四是運用市場機制,實行規范運作,嚴格法制管理。五是制定扶持政策,創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和壯大的寬松環境。
3、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促進農業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關鍵是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創造農民進城的條件,一是繼續發展鄉鎮企業,突出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二是繼續大力發展小城鎮。農村城鎮化,主體是農民,關鍵是要吸引農民到小城鎮辦產業。三是抓好勞務輸出。首先要加強組織引導,繼續占領沿海地區勞務市場,其次,引導農村勞動力向西部進軍,參與西部大開發,引導勞動力向第三產業進軍。引導人才、技術、資金回流到當地辦廠興業,創造新的就業空間。四是加強教育培訓,提高勞動力的素質。
4、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商品率和綜合效益。農業產業化,按區域化布局形成專業化生產,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形成產業鏈,產、加、銷各環節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因此,抓產業化經營,必須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抓好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只有通過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二是抓龍頭企業建設,通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把產、加、銷各環節有機連接起來,實現農產品多層次轉化增值。三是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建設“訂單式”農業模式,形成新型的農業經營機制。
5、強化對農民和農業直接補貼,加快農村財稅體制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1)要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民和農業的直接補貼政策,加強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保護體系。如對農民實行的“三減免、三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2006年,糧食主產區要將種糧直接補貼的的資金規模提高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區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2)積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通過把農民承擔的提留統籌費改為農業稅及其附加,取消鄉統籌費,逐步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和義務工,取消農村教育集資,取消屠宰稅,調整農業稅政策和農業特產稅政策,把屬于農民合理負擔的“費”改為“稅”,將政府與農民的利益分配關系通過稅收體現出來,從制度上為解決農民負擔問題提供法律保證。(3)調整和完善鄉鎮分稅制財政體制。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對應的原則和分稅制管理體制的要求,科學界定鄉鎮政府的職能和事權范圍,合理劃分鄉鎮財政的收支范圍,建立“以收定支”的新機制,從源頭上堵住按需而征、隨意加重農民負擔的口子,將過去鄉鎮各部門“自收自支”的不規范化管理變為財政部門統一收取、統一撥付的規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