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地區農村最為顯性的問題,莫過于人力資源問題:一是人口數量過多。許多欠發達地區農村,計劃生育政策之前三五個小孩不算多,一家人口平均超過六七個;計劃生育政策之后,二三個不算少,超生較為嚴重,例如,據“五普”資料統計,云南省貧困地區出生率為19.97%,死亡率為7.95%,自然增長率為12.02‰,這一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的低水平、低速度,人口的高出生率、高增長率,是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口狀況的一個顯著特征。二是人口素質較低,教育經費緊張。由于地方財政困難,農村教育投入非常有限,導致許多女童失學,一些男孩小學或初中畢業之后也沒能繼續就讀。教育內容明顯脫離農村生活需要,許多人只解決了識字問題,而在就業和能力培養上則較為欠缺。三是富余勞動力人口嚴重,年輕勞動力外出過多。一方面造成農村“空殼化”,另一方面部分農民的生活質量受到影響,成為社會的“邊緣人”。概括起來,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力資源問題既有存量優化的問題,即怎樣開發;又有增量提高的問題,即如何配置。目前,我們許多欠發達地區政府,對這方面關注不夠。
在各種資源中,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當資本、技術、土地及勞動力素質在短期內無法改變的狀態下,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就成為了農民增收最直接也最為重要的方法和途徑。人力資源配置,指的是將人力資源投入到各個局部的工作崗位,使之與物質資源(包括自然資源、資本資源等)結合,形成現實的經濟運動。根據人力資源理論,一個社會的人力資源不僅包括其數量、質量等要素,而且還包括其空間配置。通過人力資源的空間配置和再配置,可以使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形成最優化配置,使潛在的人力資源變成現實的社會生產力。欠發達農村地區人力資源配置與流通需要在空間上實現突破,不能僅就農村、農業而言,也不能囿于本地、本省來考慮,而需外地轉移與就地消化相結合。
一
在地域空間上,應面向全國布局,即欠發達農村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應有序地向大中城市及人力資源缺乏地區轉移和流通。
例如,目前云南省外出務工3個月以上的農民近400萬人。然而,據云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在這400萬人中,絕大多數是在省內“體內循環”,真正到廣東、上海、浙江、江蘇等沿海地區打工者,大約僅有20萬人。扛西省是勞務輸出大省,2004年跨省外出務工人員有近500萬。江西近幾年農村經濟的較快增長,恰恰是“打工經濟”的價值所在。應該說,2004年區域內省區聯合簽署的《泛珠三角九省區勞務合作協議》,就是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政府聯手在勞動力配置的大手筆。作為欠發達農村地區的地方政府,應借此協議及發達地區農民工的需求現實,正確引導和組織向廣東等地進行勞務輸出;以此達到利用外省市的技術優勢和資金優勢,開發和培訓本地人力資源的目標,又可優化本地農村人力資源,也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優化升級提供有力支持。
當然,實現農村人力資源的全國布局,必須改革目前制約流通的城鄉戶籍分離制度,構建和培育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消除城鄉就業不平等的政策。與此同時,進城農民家庭和子女應享有與市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如基礎教育、職業培訓、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計劃生育服務等權利。這些不是欠發達地區政府所能獨自作為,需要有全國政策的調整和制度與體制的變革。
二
在農村內部空間上的進行調整,重點是調整和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以此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使欠發達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
首先是在第一產業上,應大力發展“大農業”產業體系,在糧食作物生產基礎上,根據各地自身特點,發展各種經濟作物,形成農、林、牧、水各業協同發展的態勢,以此發揮各種不同特點的人力資源的優勢。除此之外,還應根據市場經濟特點,發展“觀賞農業”和“貿易農業”。例如,江西婺源,利用明清的徽商建筑、天然的湖景山色、綠茶、荷包鯉魚等特產,發展旅游觀光農業,以此贏得“中國最美的鄉村”的榮譽。在江西上饒市十二個區縣里,婺源縣農村人力資源在內部得到較好的配置,外出打工的勞動力是最少的,卻又是農民收入在近年持續增長最好最穩定的。又如,云南可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中國與周邊國家友好關系、WTO成員等有利條件,抓住戰略機遇期,大力發展“邊貿農業”。2004年云南農產品出口額為4.5億美元,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其次,以鄉鎮企業為支點積極發展商業、運輸、飲食服務、旅游等第二、三產業,以此消化和吸納農村人力資源,增加非農產業收入,確保農民持續增收。按照我國現有的耕作與經濟發展水平計算,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大約在2.7億人左右,鄉鎮企業和城市二三產業已吸納“農民212”約1.2億人,還有1.5億勞動力需要從農業中轉移出來。將農業中大量存在“零值農業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就業,不會減少農業產出量,卻可以帶來國民經濟產出量的增長,勞動力在部門間轉移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額外的推動力。從1980年到2000年,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從30.4%降到15.9%;就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從68.7%降到50%,第二產業從18.3%上升到22.5%,第三產業從13。0%上升到27.5%;城鎮總人口從19.4%上升到30.8%。世界銀行等機構研究證明,勞動力由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的重新配置,對GDP增長的貢獻份額大約為16%到20%。在“民工潮”中,政府一方面應有意識地引導和組織農民外出打工,同時,又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提供政策、資金等方法的優惠條件,以此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例如,江西廣豐縣近幾年興辦的60多家鄉鎮企業,年產值達1500多萬元,多數是靠農民工回鄉辦起來的。
三
在農業產業結構空間上實現優化升級,促使農業產業化。通過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形成良好的產業鏈、高效的產業群、優勢的產業帶,以此合理配置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力資源,實現農民可持續增收。
龍頭企業,實際上就是把三大產業聯結在一起的產業,既解決生產、加工問題,又解決運輸與銷售問題,以此拓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使農民收入有了不受自然條件制約而又較具市場競爭能力的產業保障。龍頭企業,從生產經營類型上看,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農產品加工型龍頭企業。這類龍頭企業多是按照“企業+基地+農戶”或“企業+農戶”等聯結方式。二是營銷流通型龍頭企業。這類龍頭企業主要包括中介組織、運銷大戶等經濟實體或企業,與農戶的聯結多是“中介組織+農戶”的方式,通過訂單等方式向農民收購農產品,在進行分檢、貯藏、保鮮等處加工,運銷各地市場,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三是專業服務型龍頭企業。這類龍頭企業主要包括農、林、水、畜、農機、科技、供銷等基層服務組織和農民自辦的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與農民的聯結方式主要是“服務組織+農戶”或“服務實體+農產”等形式,實行內引外聯、預付資金、確定保護價、股份合作、聯營開發等經營形式,扶持農民發展轉向生產,逐步發展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經營實體。四是產業開發型龍頭企業。這類龍頭企業主要以私營企業或農民聯合體、農村有技術和有能力的個體農戶、專業大戶為主,為發展某項產業通過租賃農民土地、規模開發建立起來的商品基地或小型農場,與農民聯結的基本方式是“基地+農戶”和“農場+農戶”等形式,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術培訓,組織農戶進行專業化生產,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帶動農民致富。據云南省農業廳統計,2005年上半年云南省加工業完成產值112.3億元,省級扶持的137家龍頭企業完成產值18億元,同比增長30%,帶動140萬農戶人均增加收入230元,同比增長20%。
在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應重點建構產業群,使農業產業化能夠經得住市場洗禮:一是向農業提供產前物資供應服務的機械、肥料、種子、飼料、農藥、農膜、電力及其他農用資源工業;二是為農業生產產中服務的技術示范與推廣、植保、衛生防疫、種苗語繁殖等產中服務行業;三是產后的收購、運輸、加工、銷售等工業、商業與服務業。建設農業關聯產業群,有助于促進農產品經營活動的專業化和規模化,關聯產業內的相關企業,可以在獲得內部規模效益的同時獲得外部規模經濟。在這種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很好地轉移了農村富余勞動力,也努力推動了農村社會現代化。(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院博士研究生、上饒師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