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農業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頒發《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以來,全國各地相繼出臺了培訓規劃,掀起了一股農民工培訓的熱潮,并有不少的先進經驗在各地宣傳、推廣。然而,在這“良好局面”的背后,還潛藏者許多不容忽視的深層次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農民工的積極性不高。從各地的實際情況來看,政府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是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而農民工參加培訓是迫于政府的壓力,農民工把參加培訓看作是一種負擔等現象依然存在。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是政府對農民工缺乏真正的了解,不知道農民工在想些什么,不知道他們需要什么,因而缺乏有效的引導。具體表現在:一是認識問題。農民工普遍存在小農意識,只看眼前,很少考慮長遠。農民工出來打工目的是賺錢,讓他們放下手中的活去花錢參加培訓,他們覺得不劃算。二是有思想顧慮。他們甚至擔心,政府鼓勵他們去參加培訓,是不是對農民工的變相收費。三是培訓內容和方法缺乏針對性。培訓的內容是不是農民工所需要的,培訓的方法是否適合農民工的實際,現在有些地方搞大培訓,一鍋煮,不考慮農民工實際技能的層次性,內容千篇一律,培訓方法很少考慮農民工的文化層次,因而也影響農民工參加培訓積極性;四是培訓工作沒有很好的與就業接軌。農民工是最講究實際的,他們花時間、金錢去參加培訓,目的是為了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如果培訓與就業不能很好地結合,也將影響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2、培訓機構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培訓經費不足。按照《規劃》的精神,培訓經費由政府、培訓機構、用工單位、農民工分攤。在市場經濟社會中,追逐利益是任何社會組織的共同目的。對于教育單位來說,長期以來,由于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欠帳太多,導致教育單位不得不考慮經濟效益問題;對于用工單位來說,現在是用人市場,他們更不愿意花錢去搞農民工培訓。二是師資力量問題。培訓機構要滿足農民工的要求,現有的師資隊伍狀況遠遠不能適應任務的要求,他們還要先花錢培訓師資,顯然也是不合算的。三是培訓教材的不規范性和教學方法的特殊性要求,使教師在把握培訓質量方面存在困難,教師的積極性也受到影響。四是受培訓機構資質條件的限制,培訓資源短缺,遠遠不能滿足《規劃》所期望的培訓任務的要求。
3、政府管理不到位。其主要表現:一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現象嚴重。各地的培訓工作存在跟風現象,計劃、總結做得很漂亮,規劃宏偉,措施得力,數據詳實,經驗豐富,而實際培訓的效果往往是應付了事,有為了完成任務而培訓的思想,搞花架子,更引起了農民工的反感。二是宏觀管理不到位。現在各省、地、縣都制定了相應培訓規劃,對培訓的工種都做了安排,但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往往存在著盲目性,由于缺乏勞動力市場對農民工實際需求整體狀況的深入調研,容易導致受訓農民工技能結構的失衡,最終將導致農民工就業難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培訓與就業脫節。現在是政府只注重培訓,忽視培訓后如何推薦農民工就業,主要依靠勞動力市場的自我調節,勢必導致培訓的盲目性,最終影響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四是對培訓教材的規劃、培訓方法的指導、培訓資金的管理、培訓基地的建設還存在不到位的現象,從而導致培訓工作的無序狀態。
二、政策建議
1、提高思想認識,轉變培訓觀念。各級政府要牢固樹立“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真正把農民工利益放在培訓工作的首位,克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工作作風,防止借機搜刮農民的現象發生。并努力轉變培訓觀念:一是樹立農民工也可以成才的觀念。我省農村富余勞動力,他們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力量,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鼓勵更多的農民工鉆研技能、自主成才。二是樹立農民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力軍的觀念。農民工進城務工,絕大部分把勞動所得帶回家鄉投資興業,用新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影響農村的生產生活,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三是樹立農民工是推進城市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的觀念。近年來,我國城市建設的很多領域已經離不開農民工,農民工的素質不僅關系其自身生存與發展,更關系城市建設的發展。提高農民工素質不僅是落實“三農”政策的需要,更是人才強國的需要。
2、了解農民所想,加強教育引導。一是了解民情。各級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認真做好農民工思想狀況的調查,了解農民工的所思所想,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注意教育的方法。注重發揮各地建筑“經營能手”和“致富明星”的帶動效應,吸引更多的農村勞力主動參加轉移培訓,通過宣傳農民工參加培訓后成功就業的典型事例,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農民工充分認識到,參加培訓不僅是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更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從而正確看待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系問題。三是進一步要加大宣傳教育的覆蓋面,通過新聞媒體、舉辦啟蒙教育培訓班、典型事跡報告會等多種形式,擴大輿論宣傳的影響力。四是要注意把握教育的時機,尤其是要抓住春節農民工返鄉之機,做好宣傳教育工作。
3、理清培訓思路,創新培訓體制。
一是實現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轉變。目前,各級政府對農民工的培訓過多地強調教育培訓的過程管理、技能培訓和信息網絡化建設等微觀環節,今后,應將主要精力轉移到政策研究、宏觀管理,協調各方和營造氛圍上來。要加強對培訓工作的整體規劃和宏觀調控,加強對農民工就業市場的調查,從宏觀上把握農民工需求的職見結構狀況,結合本地實際,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工種的職業技能培訓,避免培訓的盲目性,防止“跟風”培訓現象的出現,力求作到勞動力需求與供給的基本平衡,防止出現職業結構性失衡。
二是轉變培訓模式,與就業有效接軌。實現由輸出地培訓為主向輸出地和輸入地結合共同培訓為主轉變,堅持引導性培訓以輸出地為主、輸入地為輔,技能性培訓以輸入地為主、輸出地為輔,崗位培訓以輸入地為主的培訓原則,把培訓的課堂既放在輸出地,又放在輸入地,由各用工單位和培訓機構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培訓專業,大力推行定向、定單式培訓模式,創辦“流動學校”,采取與市場零距離結合的培訓方式。針對農民工施工季節性強、流動性大的特點,實行城鎮與農村、集中與分散、流動與固定、在職與脫產相結合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
三是加大經費投入,突出投入重點。農民工輸出地主要集中在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而欠發達地區的政府財政狀況相形見時,教育培訓機構積極性不高,國家應在經費投入上向農民工輸出地予以傾斜。同時,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培訓機構收費的管理,規范、公開培訓收費標準,真正做到“陽光培訓”,確保農民工利益不受侵害。
四是創新培訓體制,打造品牌基地。以培訓促輸出、以輸出帶培訓,推動培訓機構與用工單位相結合,走出一條培訓一輸出一培訓的良性發展之路;各地要根據本地教育培訓資源和農民工工種結構特點,重點扶持和打造一批培訓骨干機構,逐步建立一批示范性培訓基地,總結經驗予以推廣;加強培訓機構的管理,規范培訓機構的資質鑒定,建立培訓質量評估制度,定期檢查和考核,加強對培洲工作的規范化管理;加快培訓教材建設,根據不同工種、不同層次培訓對象規范不同的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著力打選一批適應農民工特點的“名師”隊伍;不斷提高培訓質量,培訓一批有較高技術素質和較強競爭優勢的農民工,努力把“民工”打造成“名工”,創建一批叫得響、過得硬、立得住的勞務品牌。
五是營造培訓環境,維護農民工權益。規范農民工就業市場的管理,逐步建立農民工培訓、鑒定、輸出、跟蹤及臺帳管理等“一條龍”服務,加強勞務用工培訓和就業準入管理,嚴格執行一線作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對用人單位持證上崗情況進行檢查,對違規問題進行嚴肅查處。加快職業培訓立法工作,規范用工單位的用工行為,通過法律形式明確用工單位對農民工培訓的法律責任義務。加強信息平臺建設。積極培育農民工勞務中介組織,創建企業、中介、勞務輸出地和管理部門連接網絡,及時發布企業用工信息。加強與大型勞動力市場聯合,建立企業與農民工相互交流的平臺。加強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清償工作,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防止發生新的拖欠;開展農民工居住環境、飲食衛生和勞動條件的檢查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