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安縣是典型的山區縣,縣城總面積2413平方公里,居撫州市各縣(區)之首,其中山林面積占總面積的78%。歷年來,縣內所發生的權屬爭議,絕大多數是山林權屬爭議。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全縣共發生山林權屬爭議97起,已立案調處66起,其中協議解決20起,裁定結案14起,正在解決中的31起。遺留和新出現的山林權屬爭議,每年都是人代會人大代表們提出意見和建議的熱點問題,尤其重要的是如果由于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滯后,將成為農村社會不穩定的隱患,進而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制約經濟的發展。為此,認真分析山林權屬糾紛產生和發展的深層原因,盡快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已成為一項非常緊迫的現實課題。
一、山林權屬爭議的原因分析
山林權屬爭議糾紛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多為數種誘發因素并存,分析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地形地貌復雜。一是山場林地的地形復雜而使四至界限難以正確描述。二是一山多名,易被人張冠李戴、移花接木而難以認定。三是因互存“插花山”,互相越界作業,造成四至不清,地界不明。四是歷年搞水利建設、修建公路、造林整地或山地開發,造成地貌變動,影響四至準確。
(二)權屬證據不實不祥。一是山林確權次數多而亂。從土改到現在,經歷了合作化時期的調整,人民公社化后的“一平二調”,六十年代的“四固定”,八十年代的“林業三定”。由于山林確權次數較多,經驗不足,使山林權屬更換頻繁,出現一些權屬證據不實。加之一些山林面積強制劃撥,無償占用,當時又未辦劃撥手續,未訂協議,或書面契約條款不明不細,使口頭協議失效、書面協議解釋不清。二是山林確權操作不嚴。在歷次確權中,群眾對權屬證據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些經辦人員素質又較低,操作馬虎,寫錯山名,加之驗收不嚴,因而出現漏登、重登、錯登等現象。三是人為制造假證。少數鄉村經辦人員為本地本村多爭山林權,利用發證之機暗箱操作,偷填他人山場,或利用其他欺騙手段將他人山林權占為已有。數年之后,當另一方知道時,因手中無據,有口難辨。四是許多林權證未附標準圖,只有文字說明,使地物標模糊不清,有的證據甚至出現四面是山或四面是田的現象。加之沒有固定界樁,四至難分。五是集體或個人證件保管不善,因政治運動、失火、水淹、被盜等原因,造成證據滅失。
(三)少數基層組織渙散。一是少數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沒人管事,不敢管事,甚至形成糾紛械斗隱患也沒人向上反映或不及時反映。二是少數基層干部,存有本位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缺乏全局觀念,無原則地偏袒一方。有的在上級調處時甚至搞“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有的下了裁決拒不執行;有的不僅不配合上級調處,反而說假話、出假證,甚至阻撓調處工作,謾罵圍攻調處人員;有的節外生枝,違背已簽訂的協議,鬧出新的糾紛,導致新的爭端。三是少數村組政治思想工作薄弱,經常性的法制宣傳教育不夠,致使一些群眾思想素質差,法制觀念淡薄,認錢不認理,認姓不認法,遇到問題不通過法律手段解決,而是用武力征服。四是少數基層組織疏于教育和管理,致使宗族勢力抬頭。一些村組農民,采取修家譜、建祖墳、立族規、攀華宗等方式,排擠外姓和小姓,爭山霸地。甚至出現少數基層干部,直接參與宗族派性活動。
二、山林權屬爭議的調處對策
山林權屬爭議引發的群眾性糾紛危害甚大,既分散了領導的精力,又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鑒于山林權屬爭議本身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為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這里淺談幾點對策思考。
1、加強領導。“群眾利益無小事”。各級黨政組織一定要針對存在的問題,花大力氣,下真功夫給予妥善解決。一是要搞好調查研究,深入實際,深入一線,摸清情況,解剖“麻雀”,找準存在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二是要切實解決“頭重腳輕”的問題,從組織、制度、經費等方面研究制定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具體措施,有效解決一些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的問題,增強基層領導班子凝聚力和戰斗力。三是要切實解決一些基層干部素質不高的問題,通過嚴格教育、嚴格訓練、嚴格管理、嚴格要求,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整體素質。四是要關心愛護基層干部,注重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和問題,調動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五是要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對工作有成績的,要給予表彰獎勵,對因工作不力,引發山林權屬糾紛的,要嚴格追究有關領導和干部的責任。
2、健全組織。一是對未成立山林權屬爭議調處機構的,或有機構但人員、經費、設施等未達到要求的,責成成立機構,健全組織,并達到要求。縣級林權辦要確保編制數,并注重人員素質,配備專用工作車輛,保障工作經費。二是加強對調處人員的業務培訓,并組織開展調研活動,以提高調處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辦案能力。
3、完善立法。一是法律法規應當明確規定:山林權屬爭議案件的處理屬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資源權屬的確權,是行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只能由行政權來解決。二是發生在鄉(鎮)范圍內的山林權屬爭議,當事人可向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提出調解申請。三是縣人民政府可根據當時的政策,審查本級政府以往頒發的轄區內山林權屬證件的真偽及有效性,并有權予撤銷和修改。四是對土改后作出的文字表述不清、山名錯填等有明顯錯誤的協議,要立案調處,對其錯誤部分進行糾正。
4、注重方法。解決山林權屬爭議問題,各級組織既要高度重視,又要講究方式方法。一是要加強宣傳。通過召開干部群眾會、干群代表座談會、印發宣傳資料、開展政策法規咨詢等多種形式,向農村干部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增強他們執行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自覺性。二是要轉變干部作風。一方面,各級干部要自覺加強政治理論、政策和法律法規等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政策理論水平,掌握更多的法律法規知識。另一方面,要以冷靜、務實、穩妥的工作方法,做好群眾的說服教育工作,幫助群眾糾正認識偏見,解開思想疙瘩,正確對待山林權屬爭議的是與非。三是要做好糾錯工作。對存在的山林權屬爭議,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認真開展排查。屬于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要堅決維護山林所有權;屬于事實不清楚,證據不充分的,要堅決糾正,不能留下隱患。對一些因地形地貌復雜引起的山林權屬爭議,要通過協商調解的辦法,給予解決。四是要完善管理。當前的林政工作,必須吸取以往的教訓,注重確權質量。凡確定的山林權屬,除應有有效的證件外,還要繪制好標準地形圖,并將所有信息進入微機,實行科學規范管理。
5、嚴格執法。一是加強治安管理,堅決收繳非法管制刀具和槍支,沒收械斗武器。二是對煽動群眾哄搶林木、抓人打人、搗毀房屋、搶奪財產、對抗執法人員,甚至組織宗族械斗等事件,司法機關必須及時依法嚴肅處理。對拒不調處,調處不及時或制止不力,延誤時機,致使矛盾激化、事態擴大的有關領導和直接責任人,應追究責任。三是對參與糾紛的人員,是黨員或國家工作人員的,一律從嚴處理。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