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之風,民國初期在袁世凱倡導下,曾熾盛一時。國會初審通過設孔教為國教,后因知識界輿論大嘩,終審被否決。然而尊孔讀經之風,在社會上始終未歇。五四時期亦有孔教會,當時北京成立的孔教小學,延續至四十年代。中小學讀經與否的討論,時起時落,亦未斷絕,雖然礙于制度,卻有個別學校擅自實行。筆者就讀的報子胡同實驗小學,曾有一王姓校長在我們班的修身課上,以朱熹的《四書章句》代替修身課本,講授四書。不久此人被撤職,原因未明,只記得在周一的朝會上,有幾個老師輪流登臺慷慨陳詞,譴責校長貪污,并當場宣布集體辭職,而此后未聞授經,事在一九四一年。北伐以后的國民政府,始終重視儒家道統,尤倡王學。然而民國初期所定下的政教分離制度,使得民國的讀經終未能進入國民教育,而僅停留在社會輿論的層面。如今又有人大聲疾呼讀經,而且涉及國民教育,足見讀經與國民教育的關系問題,在今日中國知識界尚未取得共識。
有關讀經的爭論,關涉兩個不同層面的社會問題,即:一、讀經本身是否必要;二、讀經應否定為國民教育。前一論斷是文化問題,后一論斷是制度問題。
就文化而言,漢語的“經”并不專指儒家經典,佛道以及各宗教皆有經典。現在所謂“讀經”,乃是沿襲王朝官方意識形態的權力話語,即“始乎誦經,終乎讀禮”的那個“經”。不僅先秦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漢初也是重黃老,漢武定于一尊以后,陽儒陰法而輔以道術的朝廷也并未獨尊儒術。將儒家經典定為科舉考試的唯一標準,將綱常定為官方意識形態,是頗后來的事。即使如此,也只是在政治上將儒家(其實是官方意識形態化的儒教)定于一尊,在文化價值的個人選擇上,始終是儒釋道三家鼎立的自由局面,如果不圖應舉進仕,讀不讀經,悉從尊便。如果現在反而將讀經定為國民教育的必修課,凡讀書受教育必讀儒教經典,那將是歷史大倒退。這里需要區分讀經的兩個不同意義層面,即文化與制度。在文化上,儒家人士及其子弟,以及心儀儒家的中國人或外國人,研讀和弘揚自家的經典,乃是天經地義。這與佛家讀佛經,基督教讀圣經,是一樣的道理。在承認人權的社會,任何宗教或準宗教的倫理學派,皆有同等存在和發展的權利。一種宗教或倫理價值,不由信徒來研究和弘揚,由誰來弘揚呢?在此意義上,讀經乃是天經地義之事,有何異辭可言?至若讀經的方法,是背誦,語錄問答,抑或查經,教理問答等,皆是教內之事,只要不涉及國民教育,則局外人恐無理由過問也。
然而若將一種宗教或一派倫理或意識形態的經典,定為國民教育必修課,則必引起爭論和質疑。人們可以質問:我們又回到政教合一的中世紀了嗎?中國文化從來是多元的,憑什么將儒家綱常定為國民教育呢?你說儒家代表“中國精神”,然而學術界頗有人(如魯迅)說道教代表“中國精神”呢,怎么能將一種學術假說奉為國民義務呢?“主流文化”的公認定義什么,誰有權利訂立主流?如果儒教已然在事實上是中國的“主流文化”,為什么還爭論不下呢?如果說只有儒教代表中國精神或適合中國國情,為什么歷代王朝實行陽儒陰法輔以道術而民間是多元文化呢?你能說服所有中國人,把你眼中的儒教當做價值理想和生活方式嗎?
文明或廣義的文化,包括經濟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或價值信念、生活方式等全面的社會生活。人類歷史上也確實有過,而且現在還有政教合一的大一統文化。這種大一統文化,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歷史發展自然形成的,如西方基督教文化,公元三三七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受洗宣布基督教為國教的時候,距耶穌傳教已有幾百年,羅馬帝國民間實際上已經自然基督教化了,宣布為國教,是順應民心,并無爭論。另一種是國家強制推行大一統的意識形態,我們對此并不陌生。文化大一統社會,較之多元自由的社會,何者更能促進人類的幸福和創造性呢?
文化與制度是可分的。例如同一德國文化,在幾十年內,經歷了法西斯、共產主義、憲政民主等很不同的制度。中國王朝時代大體上實行了多元文化,而現代的憲政民主在法律上保障多元文化的共同發展與和平競爭。在中國這個世世代代熟悉多元文化的國度里,是進一步實現憲政民主保障多元文化的繁榮呢,還是實行政教合一大一統的萬馬齊喑呢?如果設儒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怎么辦?強迫喇嘛、和尚、尼姑、道士、司鐸、牧師、阿訇都去排班祭孔嗎?強迫實行大一統的信仰或意識形態的后果是什么,稍讀歷史的人應該知道。強迫讀經,其實是強迫實行意識形態大一統。
什么是真理?真理有事實的真理和價值的真理。事實真理是人類普遍感知的內容,經過公認、規范的描述方法和驗證手段,在實驗室和人類經驗中經過考驗,成為個人和社會可以據以行動而期待明確后果的知識,而且只是對真理的接近,隨著人類認識的發展而不斷修訂。所謂價值真理,并不說明客觀情況的真相,而是人的價值判斷或信念,沒有公認的描述方法和驗證手段。康德稱知識的原則為純粹理性,而價值原則為實踐理性。他力圖證明普遍的道德律,卻未獲哲學界的公認。迄今為止,沒有一種宗教或倫理“真理”獲得公認,如科學定律那樣。真理的“真”,是指在語言陳述(理)之外的可感知可觀察可驗證的現象,對于人類經驗而言的可靠性或真實性。事實真理以人以外(而與人的行為相聯系)的客觀現象為對象,而價值“真理”則僅對應于人的行為。既然如此,則普遍可靠的價值真理是對應于人類歷史整體的真實性。而人類歷史的整體,起止于何處,豈是我們所能觀察和得知的?故以任何人類局部經驗和智慧得出的價值判斷,皆非普遍可靠的價值真理。這是價值真理與事實真理不同之處。人類社會不是執行天理、上帝旨意、歷史鐵律、絕對理念或普遍可靠的價值真理的場所,而只是憑借人類有限理性和經驗而尋求幸福和建樹理想的實驗場或試錯場。這是一句非常辛酸的話,是經過人類長期凄慘經驗和痛苦思索而得出的教訓。唯其如此,故對待人的生命,及與生命和幸福息息相關的事情,包括經濟利益、政治權利、安身立命的信仰、傳統、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要慎之而又慎之也。
前年在北大演講《中國文化心理與全球化》的時候,有一同學說,他從屬的民間組織在鄉間教兒童讀儒家的童蒙課本。我說,好極了,這樣的活動越多越好。我的意思是說,不涉及國民教育和公民義務的,自愿的“傳教”和受教,發揚一種傳統信仰或智慧,皆是好事。傳統文化應受法律保護和輿論尊重,傳統文化中的任何流派皆有同等存在、發展的權利,也有同等衰落、淘汰的可能。發揚,要靠信仰者按照他們的理解,自由地弘揚,但不能依靠政治權力壓制排除其他流派。現代社會不要國教。至于國民教育,則應以已知確切的基礎知識為教材,進行啟發式教育,不灌輸任何教義教條,以待理性成熟之后自由抉擇。傳統教育怎么辦?應簡略全面介紹傳統各家的基本智慧,知道民族的歷史成就,不傳一教。公德教育怎么辦?現代公德不是某一派的倫理,而是一切倫理的倫理,即公民自由權利的信念。知道自身的自由權利是什么,并且確信這也是一切人的同等權利,學會尊重他人的自由權利,尊重自由的主體——有尊嚴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這就是現代國民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