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人在一生中經常發生的一個癥狀是疼痛。從小到老,每個人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頭痛、關節痛、肌肉痛、神經痛、傷口痛等等。所以止痛藥在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幾乎每個人都服用過。如果能按照病情的需要,適當應用,確實可以解除疼痛給我們帶來的不適,達到對癥治療的目的,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卻濫用止痛藥或對止痛藥依賴。殊不知止痛藥物長期服用或使用不當也可以引起其他疾病,如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出血、急性糜爛性胃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支氣管哮喘等。而更嚴重的是經常使用止疼藥會出現腎乳頭壞死或間質性腎炎,甚至造成腎功能衰竭,醫學上稱之為“止痛藥性腎病”。
止痛藥引起腎病癥狀
止痛藥性腎病發病高峰在40~60歲,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4倍。一般人多有頭痛、腰疼、關節疼、背疼等長期服用止痛藥病史,起病緩慢隱蔽,早期多無癥狀,病人逐漸出現多尿及夜尿增多,正常人不超過750~800毫升,這就表明腎臟濃縮功能已發生減退。還可能出現無菌性膿尿,這是由于變性壞死的腎細胞脫落造成的,腎細胞壞死后容易合并急性尿路感染,會出現寒戰、發燒、腰疼、尿疼、尿急、尿頻等膀胱刺激癥狀,并且可引起敗血癥,誘發感染中毒性休克。脫落壞死的腎細胞還可以引起腎或輸尿管的梗阻,出現腎絞痛和血尿。還有一些人可有血壓增高,并可發展為惡性高血壓或心力衰竭,尿中的蛋白很輕微,因此往往得不到應有重視,大多數病人發現腎功能不好時已到中晚期。
止痛藥性腎病應如何防范?
首先要避免濫用止痛藥,停用止痛藥或非甾體類抗炎藥,但有不少病人因長期應用止痛藥已成癮,這類患者停藥時,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采取精神支持療法配合。
必須服用止痛藥者,尤其是中老年人,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注意多飲水,以增加尿量,提高藥物的溶解度,利于排出體外。
中老年人由于患有多種慢性病,需經常服用多種藥物時一定要謹慎,盡量避免使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如復方新諾明、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等。避免藥物的毒副作用疊加在腎臟。
對確實有尿路梗阻的病人,可以手術取出脫落的腎細胞組織,使尿路通暢,保護住腎功能。
對長期服用止痛藥者一定要定期全面檢查泌尿系統及腎功能,一旦出現夜尿增多、貧血、血壓升高者要及早到醫院診治。
貼心提示
夜尿增多是指夜間排尿次數和尿量均增多,每晚需多次起床小便。少則3~4次,多者能近10次,而每次排的尿量卻不一定多。夜尿增多提示有泌尿系統的疾病,對于長期服用止痛藥者,暗示或許造成了腎臟的損害,此時您應該及時就醫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