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寺”的典故出自畫院史,講述了宋代畫院招考畫家的故事。宋代畫院錄用畫家要經(jīng)過嚴格的考試制度,“深山藏古寺”是當時畫院招聘畫家所出的一道考題。圍繞這一考題大多數(shù)畫家的卷面上都是借用山坡、山峰、樹林、云霧等來遮擋古寺,僅露出古寺一角來吻合考題內容。惟有一位應試畫家構思獨特,別出心裁地畫了一個和尚在山澗挑水,以此來反映深山里藏著古寺。此圖之巧妙讓人拍案叫絕,成為畫壇美談,流傳至今。這幅畫的“好”給后人很多啟發(fā),也引起了許多思考。
筆者所思考的是這位畫家與眾不同的構思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說來,任何造型都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那么,如何觀察才能獲取與眾不同的形象呢?通過比較、分析不同畫家各自不同的觀察方法,我們能得到答案。
大多數(shù)畫畫的人都喜歡通過游山玩水來感悟大自然,生活中 “深山藏古寺”的形象,基本上是由山坡、山峰、樹林、云霧等遮擋寺廟來表現(xiàn)的。而作為瞬間藝術的圖畫不能按生活原樣來“藏得不露痕跡”,需要露出一丁點來傳達此處藏有古寺,這是畫家在觀察與表現(xiàn)的過程中獲取的經(jīng)驗,所以眾多應考畫家都是用樹林或山坡或云霧等遮擋古寺的大部分,露出一角來完成考題。那位畫家把古寺全部隱去,露出和尚在山澗挑水,似乎是違背了一般處理“藏”的規(guī)律。但是,如果把和尚與古寺聯(lián)系起來看,實際上畫面上展示的和尚形象仍然是寺廟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說是寺廟的一個“活動的局部”。這個特殊的“活動的局部”,它可以在寺廟的內部出現(xiàn),也可以走動到寺廟的外部,甚至遠離寺廟。寺廟不是單純的一種建筑物,是一種生活的場所,它有各種各樣的內容組成。筆者也曾經(jīng)看見過和尚掃雪,也在書中看到和尚種菜,凡去過寺廟的人都能回憶起一些相關的內容。但為什么大多數(shù)考生所畫的畫都缺乏新意呢?原因是孤立地去看、實用主義地去看,也就是觀察的過程中不會把被觀察的對象與四周的物象相聯(lián)系地看,更不會把對象與四周看成一個整體。要捕捉“別人想不到的”這類形象,是需要全面地看、有聯(lián)系地看、細致地看、長時間地看才有可能不落俗套。
在《深山藏古寺》中只畫出和尚挑水而隱去寺廟,這種把握從表層看是出了奇招,反映了畫家的聰明與智慧,而實質上是一種有效的觀察方法在起作用,那就是“大形象觀察”。
所謂“大形象”觀察,一是指所觀察的內容范圍大、體積大、面積大、數(shù)量多,內容豐富多彩;二是指觀察者要“大范圍”地觀察對象的各個方面,既要有廣度又要有深度;三是指要聯(lián)系地看,把零碎的變得完整,把分散的通過集中,由小變大。“大形象”觀察的要求決定了觀察工作量的“大”,仔細地看、全面地看、相互聯(lián)系地看、長期地看,目的是盡最大的努力獲取最為豐富的感受。這些感受又是由客體的各個相關的形象組成,然后儲存于頭腦之中,就如寺廟這個形象,它包括寺廟中相關的各種各樣的人與物。
一個綜合的形象,因它包涵的內容多,往往不太容易看全或被一個局部吸引而忽視了其它的細節(jié)。另外,一個綜合形象的各種局部,它們之間既有主次關系,又相互聯(lián)系。不能因注意主要部分而放棄對次要部分的觀察,還要注意次要部分與主體形象的特殊關系,通過聯(lián)系地看來把握“次要部分”的作用。因有些局部細小不顯眼或被其它局部遮擋,或外表模糊不清,或一個“活動的局部”遠離“母體物象”,所以,觀察要仔細、要有耐心,要用一段時間去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某些局部的真正價值,并逐步養(yǎng)成一種觀察的習慣。看得多、看得全、看得深,這樣映入頭腦中的形象內容就會豐滿。當進入到創(chuàng)作的構思階段,這些形象就會跳躍出來,產(chǎn)生出與眾不同的靈感。
從“深山藏古寺”這個考題或那幅“和尚挑水”的《深山藏古寺》所引發(fā)的啟發(fā)和思考有多方面。筆者始終認為一幅畫有好的構思、不一般的畫面內容處理與平時觀察積累是分不開的,與深入觀察、聯(lián)系觀察、整體觀察、仔細觀察、長期觀察分不開的,與“大形象”觀察是分不開的。因此,要強調“大形象”觀察。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