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鐵君 1948年生。上海市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
幼習顏柳,1969年起師從著名書法家胡問遂先生。楷書主研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和《化度寺》及虞、褚,上溯隋、魏晉;兼攻行書,以“二王”為宗,借鑒李邕,神儀白蕉;草書攻習十七帖、旭素及王鐸、倪元璐、徐文長諸家。近數年來酷喜魏碑及漢碑、竹木簡,醉心于書法藝術近五十年。
作品入展入選國內外重要展覽,(中日)上?!筅鏆v屆書展,中韓聯展;1988年香港、澳門當代書家作品展,中國楹聯展;全國各省市書協駐會干部書法作品沿海城市巡展等。1987年全國“當代中青年‘書苑擷英’征稿評比”展中獲行書一等獎,2003年獲上海市書法篆刻雙年大展臨摹優秀獎,2005年獲上海市書法篆刻雙年大展創作優秀獎。1999年5月被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授予“優秀書法導師”稱號,1999年11月被中國書法家協會評為“優秀書法教師”,1999年起獲歷屆國家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書法類指導工作一等獎”。
進入21世紀,全球進入高速發展期,人們沒有多少時間來觀賞藝術。在日常有限的時間里,為了吸引眼球,就迫使現代藝術強調瞬間的藝術表現力,例如大眾媒體中具有圖像優勢的電視,美國人已經從每個鏡頭4.5秒緊縮到1.8秒,對演員的表演(變化性、豐富性、思辨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當今書法,屬于視覺藝術范疇,也應跟上時代步伐。
現代中國書法,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發生重大轉折,由幾個人在書房把玩細品的書法小空間被千百人游走參觀、爭執研討的展覽廳的大空間所代替,靜態的養眼修持被動態的視覺掠奪所代替。這就催發了書法作品彰顯力的變革,也促發了書法創作的過程和作品的一系列變革。
為什么這種轉變是不可逆轉的呢?其背后是有科學性根源的,按美國眼心理學家的研究,人是用瞳仁——眼球的中心聚焦地近距離觀賞的。看蠅頭小楷或中小字行草,“察之者尚精”,強調精細的一面。因此,古代中國書法家崇尚墨要濃黑,寫字要入紙三分。
可是,今天展廳觀賞書法作品,人與作品的距離往往在一、二米開外,按美國眼心理學家的研究,人是用眼球瞳仁外圈來觀察的,它會感受明暗層次,前后深度,粗細差異和清晰朦朧差異,強調粗獷的一面。
而介于以上兩種觀察之間的游移和交叉,便會產生視距錯位,人的眼睛往往是會讓自己產生錯覺,西方許多名畫家都運用錯覺原理,創造出許多不朽名作,最著名的要數蒙娜麗莎了。
徐鐵君先生曾留學日本?;貒螅瑥默F代思維和多元觀念來審視中日書法的異同,嘗試從傳統向創新的跨越。他主要針對展廳書法文化特征,著重大場景中視覺感受方面的訓練,已逾十數年。由于篇幅關系,僅就皴道新書法實踐,談談他的有關現代展廳大幅大字作品的線性筆法的探索革新過程。
中國山水畫的皴法,能表現自然界山體的肌理和質感,到了宋元,掛軸巨屏代替手卷成為主要的藝術欣賞樣式。近代繪畫大師黃賓虹先生純用書法用筆來寫山水畫,無論皴法,敷色均是寫出來的,而且畫面上充滿郁勃的氣勢和強烈的視覺效果。徐鐵君受到啟發,從豐富書法線條的“皴法性”上去試驗,借以表現展廳中大字作品的粗獷、層次和虛實。我將他的創作總結為以下幾點:
其一,變化性。點畫線條有寬度(設定為點畫雙鉤線以內空間),“寬度”內有線質的各種變化。古代所傳的飛白書,雖然歷來有人給出各種定義,也可說是臆測,因為東漢蔡邕創飛白書,東晉“二王”善飛白書,早已失傳,至唐張旭狂書粉墻,也煙滅無存。依據現代設計原理,一條有闊度的線,里面有色彩和網線比單色彩要顯得更寬闊、渾厚,對視覺更有刺激力。徐鐵君的字在寬線條中有線、中鋒、側鋒(還有左、右鋒,上、下鋒)、偏鋒同時表現,中、側、偏鋒組合表現,交叉表現,增加了線性的變化。(見附圖一:為、岸、頹、書)

圖1
其二,豐富性。有“寬度”的外界線(越出某點畫雙鉤線之外的各種虛實線)和內界線(某點畫雙鉤邊線以內的各種微觀線)形成互相穿入、越出、交錯和絞轉的變化,往往是相對于正鋒的副鋒(披毫、賊毫)在起作用,他多讓正鋒與副鋒間糾纏分合,結果出現了聚鋒、散鋒、禿鋒、脊劍(線)鋒,臥鋒、拖鋒、絞鋒、頂鋒、擰鋒、撒鋒等等。(見附圖二:種、要、健、閣)


圖2
其三,思辨性。“寬度”的虛實之相,和處于中間狀態的模糊之相。要達展廳效應,要求的是大字書寫的入紙功夫、紙面上功夫(平庸的小字小品逐漸在淡出人們視線)。從感覺上來分析,有一維(吃進紙的深度),二維(紙面的墨象),三維(紙上前后左右的空白底板和逼邊、出血預示的張力外空間),四維(紙上高度垂直視覺點,即觀眾客體通常距離視點),五維(掛在墻上觀看時的垂直視覺概念和放在水平方面觀看時的垂直視覺概念,調適這兩種方式的異同)。(見附圖三:作品狂飆。作品黃賓虹詩軸)

圖3
徐鐵君經過訓練和體驗,產生了進一步用“皴道書寫草書”的想法。因為有了想法,才有了做法。從最近一幅丈二匹巨幅草書作品(洪昇《山居》詩)上可以看到他的線條皴道實踐暗合了黃賓虹先生的皴法畫理。我稱他的新變為皴道,是因為畫家皴法都不是一筆而就的,要反復畫幾筆,而他是一筆寫出來的,一步到位,故道同法不同。他不是分幾步畫成的,故不說皴法。


圖4
讓我們來看看此作的皴道氣象?!芭P”字,“臣”旁為云頭皴,“卜”旁之豎為劍脊線,上點為撒點;“間”字的“門”為亂云皴(附圖四)?!白怼弊值摹坝稀迸詾闊熁鹆餍巧Ⅻc皴(附圖五)?!捌稹钡摹白摺睘榻馑黢澹ǜ綀D六)。“后”、“開”字里面為亂柴皴(附圖七)。“歇”字起筆與收筆同為劍脊線,有飛劍刺心之勢(附圖八)。

圖5

圖6

圖7

圖8
黃賓虹先生曾對山水畫的幾種皴法,作過精辟簡約的論述:云頭皴“全從卷云石中悟出來”;亂云皴“非從各種皴法純熟之后不易效此”;解索皴“筆無一寸直,熟習此法自無直率之病”;亂柴皴“是化板滯之圣藥,然非有中鋒腕力與極熟手筆不易融洽”;煙云霏繞皴“為云中山頂宜有筆斷意不斷之妙”。至于煙火流星散點皴,則為徐鐵君先生的創新,將“撒點”散鋒墨光表現為一星多彈,演化得得心應手(見附圖九)。他同時認為皴道之書,與以前講的干筆(以干筆造成的“虛”相)不同,也與以前講的“金石氣”(只是蒼茫而已)不同,主要是源于自然界各種山體的“露巖”(徐鐵君以他獨到的眼光,發現了摩崖石刻的字,有許多點畫凹的筆道斜面上,顯露崖壁的高低多層次巖質感。)之像,又高于“露巖”之像,這種純為人的手感視覺產品??梢哉f,用手來搞創作的藝術家,手才是一個人的靈魂所在,似乎沒有夸張。(見附圖十:岸)

圖9

圖10
文行到此,我想到了創造“抱石皴”的傅抱石先生,他說過:“由于時代變了,生活感情也跟著變了,通過新的生活感受,大膽地賦以新的生命,大膽地尋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們的筆墨能夠有力地表達對新的時代、新的生活的歌頌與熱愛?!币虼?,可以說徐鐵君的大字創作與用“皴道寫草書”的探索是具有一定開拓精神的,呈顯了他的個人風格,體現了他的膽魄和氣質。他勤于學習,經常與那些思考方法與眾不同的人在一起,敏于呼吸周邊有太多新念頭的空氣,樂于把最平常的東西玩得跟別人不一樣,故而稱他為新派創意書法人,毫不為過。著名美術評論家謝春彥先生握著他的手說:“數年前我和您在北京共同參與胡老先生的書法展相識,別后時間不長,想不到您鬢上也添白發。但是,您的書法有外地(國內省市)氣象,跳出了上海。”徐鐵君尚未回話,謝先生即補上一句:“這是肯定您的一句好話,只一句話,但不是輕易而出的?!敝x春彥先生平時發言,充滿詼諧機趣,但藝評之說,言之鑿鑿,向有好口碑。正因為徐鐵君的不懈努力,成為新世紀上海書壇上沖出來的一匹“黑馬”,特別是2005年,他的書法作品頻頻亮相上海市展、上海電視臺和國內主流書法媒體《書法導報》及《書法》雜志,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在成績面前,他深深覺得一則要感激胡問遂老師以及許多鼓勵過他在書法的學習、創作、教育的道路上走到底的前輩;二則要感謝上海市書協的領導、新老藝友的推背助進之力;三則要感懷多年來報刊等新聞媒體眾多朋友的闡發宣芬之功。他的書法新觀念,經常引發我的新解讀,共同分享書法消費的愉悅。嗚呼。創意等于原創,它源于相關事物卻又出人意料,沒有它,世界將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