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中的磨難
·梅莎莎
我惟愛百合,一直認為它是美的代表,溫柔、純潔。陽光下那嬌滴滴的姿態,讓人一看便產生一種憐憫之心,忍不住去愛護。
可爸爸卻不然,每當他看見我憐愛地撥動百合花瓣上的露珠時,就皺眉頭。那歷經滄桑的臉龐以及那令人捉摸不清的眼睛似乎要暗示我什么。更令我奇怪的是爸爸喜歡小小的野菊花。每當我在陽臺上擺放百合,總會看見那一盆不起眼的野菊花孤零零立在一角。我有時半開玩笑地對他說:“這個小玩意兒,真是煞風景啊!”接著便又輕撫著心愛的百合,可無意間發現爸爸的眼里透露出一種難以形容的堅定之情。
而那盆野菊似乎也是要和我爭執到底。是要示意我什么嗎?直到有一天……
狂風席卷著大地,肆虐地吼嘯著。接著天空中不時劃過幾道閃電,豆大的雨點也緊湊而落。“真是善變的天氣。”我還不時念叨著。突然間,我想到了心愛的百合,便不顧風雨侵襲,頂著傘,一路沖到家。當走到樓梯口時,遇見了爸爸。只見他悠閑地夾著根煙,甩了甩粘在頭發上的雨珠還不時哈兩口煙出來。
我就急了,“爸,花!”“知道。”語氣不緊不慢。我有些生氣,就直奔陽臺,可惜一切都晚了,心愛的百合花此時已面目全非,有幾株已折斷,有幾株也快喘不過氣似的。正準備對老爸發幾句吼,忽然間也想到爸爸的野菊花。便狡黠地說:“你不也有嗎?”無意間瞥朋6盆野菊,依然冒著雨堅定地抱著頭。
“這……”猛的,我明白了。
這時,爸爸走過來,撫著我的頭說,這就是我愛它的原因。聽,外面似乎有歌聲。似乎是野菊,它們正在唱:“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擦干淚不要問為什么……”
(指導老師:李志榮)
寂寞心,孤獨情
·姚素芳
遠離塵世的滄桑,遠離生活的喧囂,漂泊的心不在牽絆中沉浮,尋找寂寞,留點孤獨,用美麗的心境將你縈繞。
獨自漫步在小路上,迎著風,沐著雨。抬頭,閉眼,聆聽生活之音。不去迎接別人審視的目光,不再躲避車來車往,拿下偽裝的面具露出一個真實的自己。輕聲哼起想唱的歌,走向燈火闌珊處的家門。不去緬懷傷感的舊事,臉上淺淺地綻放坦誠的微笑。
靜靜地坐在無人知曉的角落,與自己的影子相守。佇立窗前,看近昏夕陽,看彩霞滿天,看流星劃過藍色的蒼穹,看落紅化為春泥……以平靜的心態,靜待萬物世事的輪回。在云淡風輕的日子捧出書本,聆聽風鈴低語,獨守寂靜,偶爾留下玫瑰色的只字片語。
打開清幽的音樂,輕輕捧出影集,滿心的傷感輕輕融化于片刻的笑顏。翻出塵封的信箋卡片,愜意的追憶曾經的喜怒哀樂。重溫一聲問候,一句呼喚,一段故事,一份情誼。曾經擁有過的點點滴滴,都已刻畫在記憶的相冊,成為生活的珍藏。
給自己一片空間,在孤獨中沉默,在寂寞中思考,許多走過的足跡變得真實、亮麗。歲月輪回不息,找個停泊心靈的驛站。把孤獨、寂寞斟進生活的酒杯,讓自己成長的歷程冗淀出幾分芳醇。
(指導老師:徐英)
小談黑點
·高玉辰
偌大的一張白紙,一個黑點獨占其中,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黑白的對比,大小的差異,都會讓我們關注那刺眼的黑點,這或許是種本能,也或許是思維定勢;但不能否認黑點便是黑點,已經凝結,揮之不去,惟一可做的便是豐富那張白紙,讓背影豐富,讓黑點靈動起來。
無可否認,定勢思維在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有時會因社會上的一些小的陰暗面而覺得世道有多么不公,人心多么險惡,有時會因為生活中的挫折不如意而覺得一切是那么蒼白。其實細想起來,這些無非是那些瑣事,而主觀上過多地注意它,那么這個黑點就越看越大,忽視了生活的無限自由,正如忽視了那么多未利用的白紙。
人的優點在于敏感,機智,但缺點也是敏感,過分的“主觀”,自以為是,總以為可以一葉知秋,抓住了繩子的一頭便欣喜于自以為是的成功,忽視了繩子的那頭連著的是什么,表現出的是盲目迷信,盲目猜測。眼睛死盯著那個凝固的小點,卻忘記了自己擁有一張白紙,擁有一席可以盡展才能的空間。
懂得認識更為廣闊的生活是一種幸福,懂得如何裝點生活是一種智慧,正如懂得那張沒有利用的白紙,而懂得那個黑點一樣,充分的利用,并把刺眼化為融合,把丑陋化為完美,那才是一幅好畫,那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一個黑點可以葬送多少人的精力甚至生命,但同樣這個黑點又可幻出多少燦爛的人生。
一個點不代表一幅畫,正如一個角落不能代表整個世界,一個時段不能代表整個人生。有太多的空白值得并需要我們去關注,太多的精彩需要我們去實現,打破定勢。
(指導老師:劉功海)
原味的春天
·劉一林
我是個喜歡音樂的人,聽著那靈動的音樂,會讓我忘記煩惱,忘記憂傷,忘記那些不屬于我的記憶,跟著音樂一起狂奔。
也許是因為處在特別的時期,所以心緒比較煩亂,但我還是可以感覺到春天的腳步。我希望能度過一個土里土氣的原味的春天,沒有紛擾,沒有繁雜。
校園里開了種特別好看的花,是白色的,那形狀像極了百合,一朵朵像白玉一樣裝飾著那棕色的枝干。今天朋友特別驚喜地告訴我,櫻花開了。我放眼望去,真的開了,開得滿樹芬芳。這讓我想起了一些關于櫻花的凄美的故事,櫻花在世人的眼里是一種凄美的象征。
春天,是個踏青的好季節。上個周末,和朋友一起去了麥田,麥子都長那么高了,看到那綠油油的原野,有種莫名的興奮。因為年少,所以輕狂;因為年少,所以特別容易感動,很想像小時候一樣赤著腳走在軟綿綿的黃土地上,唱著屬于那個年代的歌謠。
走在羊腸小路上,不時地聞到一股甜甜的麥香和著泥土的香味,是自然的香氣,原味的。
人們總是特別容易感嘆時光的流逝,歲月的滄桑,我們也是。我的十七歲就要過去,過了十八歲,我就是一個成年人了。不想失去童年的記憶,不想失去少年的純真。可有些東西是遲早要失去的,失去的同時又會得到。到那個時候,朋友們都各奔東西了,只剩下我一個人,孤獨地守望著那片春野。
不知道那個時候,我還會不會渴望度過一個原味的春天,還會不會看到滿目的綠色就欣喜和感動。
我們都會長大,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一方晴空,也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欣賞原味的春天。
春天,孕育著生命,也孕育著新的奇跡。
(指導老師:王雪濤)
我的冬天情結
·劉林芳
窗外,天空一片陰暗,怒吼的風時不時竄進窗子里來。盡管不是臘月時節,但是寒冷很快地統治了房子里的一切——包括我。“但我喜歡”。我叨念著。記得有一次友人問我最喜歡的季節是什么?“冬”,我回答。隨之而來的便是友人滿臉的疑惑,是那刺骨的寒冬嗎?是的。
其實,自己也不知為何對冬如此鐘愛,盡管春天有萬物復蘇時的勃勃生機,秋天有碩果累累時的豐收喜悅,還有夏夜那沁人心脾的習習涼風,但似乎都無法與冬天相提并論,歸結一下多少受了一些文學作品的影響。許多故事在雪花飄舞的季節盡情演繹,好似冬天才是人性最原始的時刻,什么都無法掩飾。寒冷,很容易讓你想起家,那久違的家。
家,是的。我家在一個邊遠的小山村。初中時,是在鄉里的初中讀的,那時讀書很辛苦,豆腐干、酸菜成了我一日三餐的主菜。于是,盼望的便是禮拜六的來臨,可以回家吃母親親手做的菜。尤其是母親煮的芋頭我是特別的喜愛。而芋頭只有在冬天才有的,于是便希望冬天早日到來。
冬天來啦。心儀的芋頭也吃到了。夜深,躺在學校寢室的硬床板上輾轉難眠,窗外傳來陣陣悠長的聲音,那是學校燒鍋爐時的聲音。這聲音無盡綿長,與窗外射進的冷月組成了一幅甚是凄涼的畫卷。“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心中頓生無限的寒意,對家更是無比思念。烏鴉啼叫了。冬漸漸統管這世界。這時開始收拾一年的疲憊了。小孩子們就歡快地隨大人去親戚那里做客了。當然,對小孩子而言,重要的是拿一年一度的壓歲錢。這一切的一切大人們是享受不到的,他們要打豆子,量豆子,還要趁時去多打一些干柴,為過年準備。
近年,母親更顯蒼老,走路已有些蹣跚了,而父親的雙鬢已被無情的歲月蝕白了。差不多大寒了,異地求學的哥哥放假回來了,漂泊他鄉的姐姐也回來了,家變得更溫馨,讓人留戀……
我是一個多愁善感的男孩,看到一對老年夫婦攜手散步時,我會感動;看到一家人圍住火盆時,我會感動;看到飛雪飄零,我更容易感動。
而今,我在離家較遠的縣城讀書,一學期才回一次家,但我依舊盼望冬的來臨,盼望母親煮的芋頭。
忽然耳邊響起那熟悉的歌聲,你在他鄉還好嗎?視線竟模糊起來……
(指導老師:鄭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