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加坡萊佛士女中是新加坡一所著名的女子學校。該校成立于1879年,距今已有127年的歷史,校訓是“Filia Meliotis Aevi”,拉丁文,意思是“時代的女兒”。100多年來,多項比賽都在新加坡200多所中學中名列前茅,是新加坡名校中的名校,許多優秀畢業生成為新加坡社會的佼佼者,萊佛士女中也因此被譽為“培養新時代女性的搖籃”。這次,特別從萊佛士女中編選了十篇學生的散文,組成“萊佛士女中專輯”,是為了擴大讀者的視野,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
新加坡學生學習華文的背景和國內完全不同,“華文”只是眾多科目中的一科,其他科目的教學媒介語都是英語,華語只是第二語言。除此之外,萊佛士女中的學生大多還要學習第三語言,如馬來文、印度文、法文、德文和日文等。學生能用第二語言寫出這樣的文字,已是難能可貴。這些作文的明顯特征分別是:很有全球觀念,這都源于新加坡教育部非常提倡學生和鼓勵學校老師帶領學生走出國門,到不同的國家、地區感受不同的文化歷史,這叫做“文化浸濡活動”,編選的作文中就有兩篇,比如鄧瑩思的《臺灣學習之旅》和陳俐穎的《新型的學習方式》就屬于此內容的反映,分別記錄了她們作為其中一員到臺灣元智大學和中國江南的浸濡經歷。又比如,新加坡的中學教育特別重視學生參加課外活動以及社區活動,如陳良子的《我第一次當義工,做慈善》、黃泠溪的《外展學校的苦與樂》以及蔡佩霓的《懷念那位可造之才》等文,都反映了學生參加籌款、校外吃苦訓練以及在托兒所做“義工”的特殊體驗。另外,有一篇學生作文可能讓讀者們大跌眼鏡,即陳慧玲的《蝴蝶》,記錄了一對才15歲的男女少年初戀的情懷,所表現的少男少女朦朧的“愛情”成分有些大膽,15歲正是新加坡孩子上中三的時候,這個年齡在中國談戀愛顯早,但在新加坡非常普遍,這是因為國情不同所致,因為,新加坡政府提倡國人早談戀愛,早結婚,多生育,以挽救人口總數不斷下跌,這些觀念波及到中學生,就顯得中學生戀愛是非常平常的。這些文章中一些句子也受到英文的影響,如:“但晚上到達上海灘時,我反而覺得自己很幸運沒睡著”,又如:“而苦練后的表現真是苦盡甘來,蜜糖般甜的回憶則黏著大家不放”等,都獨特有趣。還有一些奇特的比喻,如:“最醒目的是高不可攀的東方明珠塔,在黃浦江的對面高高聳立著,它就如支雄偉的針似的,直插云霄。”把東方明珠塔比作“雄偉的針”,恐怕對大家來說,是很新鮮的想像。又如:“感情一放下去,便收不回,最終只剩下煙絲般辛酸、美好的回憶”。什么是“煙絲般的辛酸”?真夠大家費一番心思來體驗的。
還有一些表達中“新加坡華語”的痕跡,中英文夾雜的習慣表達方式,都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從這期開始,《美文》將不定期地刊登來自新加坡的少年美文,給少年讀者帶來特別的禮物,特別的感受,特別的芳香。
《美文》駐新加坡特邀編輯 穆軍
為了充實我的年終假期生活,通過學姐的介紹,我加入了打工的行列。這次打工可不是為了賺錢,是“義工”,付出我的勞動來幫助他人,但不收取回報。
帶領我們的是新加坡“青年挑戰”(Youth Challenge),一個由青年人成立并且專門做慈善的組織。我們這次就是為一個老人院上街籌款。
上街籌款活動共有兩天。和我分到一個小組的同學還帶來了她正在上小學的妹妹一起幫我們籌款,這樣,我的小組成員便由兩人變成了三人。
那天一大早,我們三個人就來到了Youth Chsllenge的辦公室。雖然是星期天,但有來自各個學校的二十多位同學都犧牲了休息時間來做義工。負責人給我們每人填寫了一份警方批準表,代表我們上街籌款是合法的,是警方允許的。之后,就給每人發了—個挎箱,這只挎箱大小一尺見方,上面有一刊喧,方便捐款的人把善款塞進去,下面有一把小鎖,鑰匙當然不在我們手里,由負責人保管,當我們每天交上箱子,由負責人點算后,就會告訴我們各人共籌了多少錢。
當然,負責單位也準備了一些筆,這些油筆的上方裝飾著鮮艷的羽毛,但我們知道,它的成本很低,只是作為我們籌款的“道具”,送給那些捐款十元以上的人。我和同伴都是第一次上街籌款,拿多少支筆呢?拿走的筆是要登記的,要是拿多了“送”不出去怎么辦?我們倆對視了一下,每人戰戰兢兢地上前各領了五支筆,這意味著今天我們至少要籌得五十元以上,雖然“送”不出去的筆是可以退回的,但那時候該多丟臉啊。
挎著籌款箱,手握五支彩筆,二十多人分成三三兩兩的小組,精神抖擻地出發了,我們要到不同的街區去,這樣以免大家太聚集,分散了善款資源。我們兩人來到被分配的路段——烏節路,天哪,這可是新加坡最繁華的路段啊,這都是因為我們就讀的中學——萊佛士女中就在烏節路附近所帶來的“運氣”,負責人認為我們至少熟悉那里的“路況”。
一來到繁忙的大街上,只見車水馬龍,行人如織,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好像沒有一個人注意到我們一樣。一下子,我感到了自己的無助和渺小。不能這樣老站著呀,我們迅速意識到,如果不趕緊上前主動和人搭訕交談,那今天一分錢也籌不到。我們分開到不同的地方站好,開始分頭行動。
我抬起頭,挺起胸,命令自己勇敢地向行人迎上去,前方走來一位中年男士,看他的樣子,面容和善,一定愿意捐錢吧,可是,我走了一步又開始猶豫了:他雖然和善,但他看起來好像在趕時間,應該不會理我……對,那位年輕時髦的女士走路悠閑的樣子,應該有空掏出錢包,可是,她板著臉,看都不看我一眼。我再一次打了退堂鼓,把跨出去的步子又收回了,張開的嘴巴也閉上了。
我把目光投向不遠處的同伴,只見剛才還和我一樣膽怯的她,現在正從容地向一位中年男子解釋著什么,對方一邊聽一邊點頭……這一下,既給了我壓力,也給了我勇氣,我立刻也來了精神,于是看好前方向我走來的一位帶小孩的女士,我大步邁向她,友好地打招呼,一邊保持微笑,一邊解釋自己籌錢的目的,但不知是我笑得太過分,還是我的表現太急切,那位女士緊張地看著我,我一邊向她走,她一邊向后退,我向她走得越快,她躲得也越快,最后,她邊擺手邊說:“不,不,對不起!……?轉身就不見蹤影了,留下我在人行道中央,朝著我的第一個“客戶”“逃走”的方向發愣,心里頓時涼了半截。
這時,我想起自己以前是怎樣對待在大街上籌款的人的。在一百米以外看見有人拿著籌款箱、籌款罐或籌款袋,我就換個方向走,好躲開他們,實在躲不過去,就目不斜視,假裝沒有看到,如果,“不幸”被他們攔住,就會面無表情地說一聲:“Sorry”,然后快步離開現場。
現在輪到自己被無情地甩在后面,心里不禁好慚愧……
雖然被拒絕,但我知道,堅持就是勝利,無論別人怎樣回應我,我堅信堅持不懈就是勝利,我鼓起勇氣抓起彩筆,向第二個“客戶”走去……
終于在我遭到拒絕十次之后,一位彬彬有禮的過路的男士打開錢包,從里面掏出十元錢,塞進了我的挎箱里。還沒等我說聲謝謝,那位男士就已經邁著大步走開了,更別提我還要把這支筆送給他。
我拿著彩筆發愣,心里卻在歡呼,我籌到十元錢了!
萬事開頭難,有了成功的開始,接下來就順利多了。盡管拒絕捐錢的人還是占絕大多數,但無論怎樣,我都保持著友好的笑容,不管對方捐不捐錢,我都會在對方離開時,說聲“非常感謝您”!
在籌款過程中,我也碰到了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
當我在一家咖啡店外面尋找“目標”時,由于運氣不佳,一連十幾個人都拒絕捐款,也許這一幕被旁邊的人看到,突然,一直坐在旁邊喝咖啡的一位中年男士向我招手,他示意我走過去,詢問我的籌款目的后,說:
“你手上還有幾支筆?”
“四支。”我答道。
“我全買了。這是五十塊,放進捐款箱吧!”說著遞給我一張五十元的“大鈔”,我一時直立不動,不知是先感謝他,還是先檢查一下自己是否在做夢。
還有更富有戲劇化的一幕。一位中年婦女,她已經拒絕了我,我也禮貌地說了“謝謝,祝您有個愉快的一天”,可沒想到不到兩分鐘,她又從原路返了回來,往我的挎箱里塞了兩張五十元,旋即飄飄然離開,什么也沒有說。
也不光遇到好事。當我向一名男青年解釋了差不多有五分鐘后,他一直低頭仔細地聽著,我還以為有點希望時,他突然抬頭說:“對不起!我今天沒帶錢!”然后一溜煙不見了。
還有那數不清的溫馨畫面,送給我們飲料的飲料店阿姨,送來糖果的雜貨店老板,一個因為沒捐錢連說十幾個“對不起”的老阿嬤,還有那個離開母親懷抱蹣跚著走來捐出兩枚五分硬幣的小男孩……
第一天,我五支筆全部“售”完,共籌到66塊錢。第二天,又“售”出六支筆,籌到214塊1毛錢。和第一天比翻了幾個跟頭。我的朋友和我的情形差不多。可惜這次籌款活動只有兩天合法期,不然我還真不敢說會有什么奇跡發生呢!
“施比受更有福”。雖然兩天下來,站得我腰酸背痛兩腿直抽筋,但看到不少熱心人踴躍捐出善款,想到那些因為我的一點勞動受到幫助的老人院的老人,我心里感到無比的滿足與欣慰!好人有好報,有首中國的歌曲唱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樣想來,我的一點辛苦真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