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啟蒙課,《走進神奇》一課正是啟蒙課的開篇。向學生打開物理世界的大門,展示五彩繽紛、充滿神奇的物理世界。讓學生了解物理學發展的大致歷程。以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發揮課程的功能,讓學生初步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物理學家的高尚情操和物理學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學生對物理世界有一種新奇感、求知欲,產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下面本人以8年級物理(滬科版)第一章《打開物理世界的大門》第一節《走進神奇》為題,談談本人的教學設計。
一、學習任務分析
《走進神奇》一課以典型事例突出了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基本理念。強調了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展示在自然和生活中的神奇,結合《物理課程標準》中對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培養目標定位,確定本節教學應達到的基本要求是:通過一些典型事例讓學生體會到自然界中的神奇,這些來自大自然的神奇是讓人驚嘆的;通過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這些神奇則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通過解釋一些神奇現象,讓學生知道通過學習科學,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釋的。根據這個基本要求,制定出本節的任務類型主要是對自然和生活中一些現象的展示和介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講解中可以簡單地解答一些問題,留一些問題給學生思考,以便使學生對物理世界有一種新奇感、求知欲,產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基于上述的分析,本節的重點確定為:通過本節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良好的思維習慣,有根據的懷疑精神和一定的創新意識等。本節的難點是如何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產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學習者分析
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從7年級升到8年級,學習的科目又增加了一門——《物理》(也有選用《科學》)。學生對什么是物理學?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物理學科有什么特點?……等問題還是非常陌生的,從學生的心理活動來看,他們對物理課程應該是既充滿著一種新奇感,也存在著焦慮感。因此,本課可以說是物理課程教學中最關鍵的一課,俗話說的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一課教學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對學習物理是否產生興趣。
三、教學目標闡明
根據學習任務分析和學習者分析,正確、規范地闡明教學目標。要求教學目標的主要要素含義明晰。行為動詞正確、規范。
本節的學習任務是主要展示在自然和生活中的神奇,學生對物理課程充滿著新奇感和焦慮感,結合《物理課程標準》中把“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定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培養目標。根據上面的分析,確定出本節的教學目標是:通過一些典型事例讓學生體會到自然界中的神奇,這些來自大自然的神奇是讓人驚嘆的;通過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這些神奇則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通過解釋一些神奇現象,讓學生知道通過學習科學,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釋的。
四、教學過程分析和設計與教學策略制定
根據本節的教學目標,結合作為教學設計依據的學習內容,本節的教學方法確定為以講授法為主演示、探究為輔的教學方法。具體教學程序如下:
首先,投影出圖1—2兩幅圖片(浩瀚太空和銀河系),讓學生產生無限的遐想。
學生觀察圖片后教師提出問題:浩瀚太空,群星閃爍,它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們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學生思考,不必回答,激發探索欲望)
接著投影圖3—4圖片:紅霞和彩虹。
學生觀察圖片后教師又提出問題:當夕陽西下,天邊為何常有紅色的霞光?雨過天晴后為什么會出現彩虹?(學生思考,教師暗示,等學習了物理知識后就可以解答,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先投影出圖5的閃電的圖片,再播放一段電閃雷鳴的音頻和視頻。
學生觀看播放后。教師再次提出問題:天公“發怒”時。狂風暴雨常伴隨電閃雷鳴,是閃電在前,還是雷聲領先?(這個問題有的學生已有實踐經驗,可以回答,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這是為什么?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繼續逐個投影圖6—8圖片:瀑布、水中的小木船、海嘯。
觀看后引導學生總結:流淌的江河,能輸運航船、灌溉良田。
教師提出問題:小木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讓學生嘗試著回答,對回答正確的及時給予鼓勵表揚,讓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繼續投影圖8圖片:印度洋海嘯。
打出背景文字說明:
圖8: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時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8.5級強烈地震,并引發海嘯。東南亞和南亞數個國家受波及。這是12月26日拍攝的印度南部馬德拉斯遭海嘯襲擊的沙灘。
圖9:2004年12月26日,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兩位當地居民面對著被沖到海邊的屋頂碎片。
觀看后引導學生總結:海嘯也會奔騰咆哮、沖垮堤岸、摧毀房屋?(展示一些自然災害造成的重大損失,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了解自然,應用科學文化知識去改造自然)
投影圖10圖文資料:再測珠峰“身高”。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05年10月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測量結果為8844.43米,盡管高度較1975年公布的8848.13有所降低,但珠峰仍然是世界第一高峰。
這次珠峰重測是從去年開始籌備的。今年3月份,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的近40名隊員從青海格爾木出發,用GPS測量法、水準測量法、三角測量法等多種方法對珠峰地區展開測量。5月22號,登頂測量隊員成功登上珠峰峰頂,在零下四十度、風力超過十級的惡劣環境中,豎立起覘標。
教師指出:這些測量方法也跟物理學有關。(讓學生初步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和特點)
繼續投影圖11—12圖片:珠峰、雪山。學生觀看后,教師再次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巍巍雪山,高聳入云,為何甚至一聲噴嚏就能導致雪崩?
投影圖13—14圖文資料:臺風、龍卷風。
打出背景文字說明:
圖13:2005年第5號臺風海棠在福建逗留22個小時之后,先后又進入到江西和湖南境內。一個臺風連闖三個省,深入內地,的確威力驚人。
圖14:20世紀6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一次龍卷風。
觀看后提出問題:變換莫測的龍卷風,為何平地而起,直沖云霄,來勢洶洶?(學生通過觀看這些自然災害的圖片。心情會比較沉重,再次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一種社會責任感)
教師總結:自然現象撲朔迷離、千姿百態,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則呈現出另一些神奇。
演示實驗:倒飲料的訣竅、被水“折”斷的筷子。
學生觀察完演示實驗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只有一個孔時,飲料罐里的飲料不易倒出?鉛筆放入水中,似乎被水“折”斷了。你知道是為什么嗎?(通過演示實驗,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
投影圖15—16圖文資料:拉鏈、圓珠筆芯。
觀看后提出問題:拉鏈美觀、實用,你仔細觀察過嗎?為何向上拉動,拉鏈便可閉合或開啟?圓珠筆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過圓珠筆油是如何從筆管流到筆尖的?(讓學生懂得生活中的神奇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些“神奇”似乎很平常,人們已司空見慣,然而當仔細探究時,卻能發現這些并非驚心動魄的神奇中蘊藏了人類非凡的智慧。)
播放一段視頻:神舟六號載人飛行成功發射。
教師指出:我國神舟六號載人飛行的成功發射離不開科學家努力探索、刻苦攻關。(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的高尚情操和物理學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學生對物理世界再次有一種新奇感、求知欲,產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達到三維的教學目標)
教師總結:
在自然中,從茫茫的星空到遼闊的大地,從高聳的雪峰到澎拜的江河,神奇無處不在。
在生活中,自然現象撲朔迷離、千姿百態,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則呈現出另一些神奇。
最后,以哥白尼的一句名言“人的天職在于勇敢探索真理”結束本節教學。
本節主要展示在自然和生活中的神奇。其中自然中的神奇是按照:從天空到大地,從山峰到江河的思路設置的。正如教材所示:“從茫茫的星空到遼闊的大地,從高聳的雪峰到澎拜的江河,神奇無處不在”。自然中的神奇完全來自于大自然,沒有任何人工制造或利用的痕跡。這些神奇是驚心動魄的,令人震驚的。而生活中的神奇則主要按照衣、食、用、行的思路設置,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些“神奇”似乎很平常,人們已司空見慣,然而當仔細探究時,卻能發現這些并非驚心動魄的神奇中蘊藏了人類非凡的智慧。
五、教學媒體運用
在本節教學中。先將有關教學內容編制成課件,主要以PowerPoint形式(包含圖片、音頻、視頻等素材)展現。在多媒體教室講授。使得課堂更具有現代的氣息,課堂的容量更大。在本節教學中也采用了演示實驗,讓學生初步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
六、教學設計的形成性評價
本節的教學設計以典型事例(圖片、音頻、視頻、演示實驗、案例等)突出了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基本理念,強調了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通過本節教學不僅可以從知識與技能方面培養學生,而且還可以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培養學生,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良好的思維習慣,有根據的懷疑精神,一定的創新意識等。
(責任編輯:陳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