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學的三個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在課堂教學中造成這樣一種結果:過多強調教師指導和幫助,漠視學生個性的發展,抑制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意識。導致創新意識缺失。這使得我們在培養有創新意識人才的道路上顯得步履維艱。《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之一是:倡導探究性學習,課程采用模塊設計,其中增加了選修課的廣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內容。可以說,討論研究型課程作為一種全新教學理念。以其對學生發展產生的巨大價值,令我們無法漠視。
討論型研究課程效果與評價:
筆者對我校2001屆物理教學中選擇兩組平行普通班做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以下是實施近兩年前后的對比數據:(7)班為實驗班
實驗結果分析表明:傳統講授教學與討論研究型教學相比,其短期效應立竿見影,單元測試優勢較明顯。但隨著學生學習課程知識內容的增加,討論研究型教學效果逐漸顯現:優秀生人數穩中有升: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術討論的研究活動中。學會了認知。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合作,初步養成自覺研究自主學習自己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學力”水平。但存在該教學形式實施中還需解決教學進度與大綱進度無法協調的問題。
一、討論研究型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
教學過程是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從而產生問題的過程,它是一個探求、討論、嘗試、體驗的“亞研究”過程。研究型課堂教學宗旨是通過教師對部分教材進行特殊處理,將教師上課要“教”的內容轉化成學生“學和研”的“討論研究課題”,力求通過學生自主探索討論,來完成綜合性學習的過程。
二、討論研究型課堂教學形式和特點
1、討論研究型教學分為兩種形式
①教師對一個重點問題的提出,由教師引導,對問題展開討論研究,以學生為主進行討論研究分析后,師生進行歸類總結,引出新知識點。

②把一堂課教學內容經過技術處理為若干問題進行討論研究。
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討論研究式教學法,教師都應根據教材結構,把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編成一系列的有啟發、難點分散、環環相連的問題,組成談話的提綱,提出問題要點,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最后由師生共同總結研究成果。討論研究式教學目的是要引導學生積級思考和發現問題,從而避免學生成為單純接收知識的容器。
2、教學特點表現
①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現代教學理念提倡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情感、興趣、動機都處于積極狀態,才能夠較好發揮學生主體行為。學會科學探究方法,發展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個體得以充分發展,表達、分辨、總結歸納能力都得以訓練和提高。
②強調學生的過程親歷性。教學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經歷某一過程(如探究、觀察、調查、閱讀等)這本身也是學習目的之一。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通過已有的舊知識,通過遷移獲得新知識。達到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律,培養學生了解物理學的認識方法,培養具有一定的質疑能力,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分析、解剖問題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這樣學生所獲得體驗和感悟在新的學習過程中得到加強和深化,成為他們素質的組成部分。
③培養學生良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現代教育目標不單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應重視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培養,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實驗課教學,在探究討論過程都可使學生對科學知識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體驗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有助于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將自己見解與他人交流的愿望,有敢于堅持正確的觀點,勇于修正錯誤,養成具有團隊精神,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④符合教學及時反饋原則,達到教學反思目的。從學生討論中教師能夠及時補偏、矯正已有的教學設計。達到提高教學效果。
三、討論研究型教學過程
研究教學有一定的活動程序或階段,要經歷從接收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一)過程環節

(二)實施操作程序
1、問題的提出研究型教學是以問題為導向,要讓學生接收問題。從問題的情境中發現并明確研究的問題。因此該環節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處理與問題的設計要符合教學的目的、要求,要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避免學生“研”而不“究”,利用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經驗把學生引導入本課堂的主題中去。
2、猜想與設想、分析與討論問題這是各種創造性勞動的一個重要環節,物理課程新標準對猜想與假設的能力要求是:嘗試根據經驗和已有知識對問題成因提出猜想;對探究的方向和可能的結果進行推測和假設。該環節主要在課堂上進行,在自主探索基礎上展開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相交流探討。實施過程要注意:
①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要放得開,收得攏,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適時進行簡單小結,教師應用教學機智,引導學生形成共同主題,抓住主要矛盾展開討論。
②在研究活動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節外生技”或“跑題”現象,教師應因勢利導,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肯定與表揚,充分尊重他們的思想觀點。這種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有助于改善課堂內的學生心理氣氛。
③要給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對有用的觀點、建議和提示應注意收集。分析不足,由小結論得出正確大結論。教師應作一名策動者和裁判員。
3、解決問題本環節是學生通過自身體驗、感知、理解和領悟從討論活動中獲得認識結論。該過程要注意:①討論總結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陳述;②教師最后引導學生得出課本的結論,應用簡明科學的語言文字、公式、圖表說明;③充分利用實驗現象、結果或推理證明結論,注意過程要清楚,模型建立要清晰、易理解,推理過程要牢靠。
4、發展創造該環節是學生在得出基本規律之后,用來嘗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應用過程,是對學習內容和研究方法進行再認識的過程。
例如:在進行《萬有引力定律》研究型教學中,設計研究流程為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探索星體問相互作用的定量關系中表現出強烈的研究興趣,能積極參與討論、研究,加深了課程內容的理解,掌握了研究課題的一般研究方法。
四、討論研究型課堂教學成功的幾個因素
1、教師因素新課標、新課程必定給學生帶來學習方法的轉變和教師課堂教學變化,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重構全新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討論研究型教學有別于滿堂灌、填鴨式,它是由“教”為主到“學”為主的教學重心的轉移,是讓學生學會“做事”,而不是為學生做“好事”;是讓學生自己思考做什么和怎么做,而不是讓學生去接受教師已有的現成的結論。以下幾點對教師素質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理念之一。
①科學文化素質。成功教學實施,要求教師具有廣博堅實的文化基礎知識和較高的文化修養,教師在教學上采用探究的方法,而不只是講授指導方法,更應積極扮演學習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尤其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以研究者形象出現。把每一間教室都變成實施新課程理念的實驗室,更顯得更有意義。
②角色和能力素質。成功教學實施,要求教師具備以下幾種角色:教學和學習指導角色;理解和把握學生心理的角色;教育管理角色;組織、應變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等。
③心理素質。成功教學的活力,來自教師身心素質的活力。一個溫和、理解、友好、負責、有條不紊的教師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學生進行討論研究性學習。
2、學生因素注意提升課堂學生的地位,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激勵學生產生質疑、參與研究問題,養成討論、發表見解的習慣,適時可讓學生走上講臺發表見解;要改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上課習慣;改變有教才會,不教不會的被動的學習習慣。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生生互動的教學氣氛,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保證教學目標順利實施。
3、教材處理并不是所有教學內容,所有課程都可進行討論,應有選擇性進行,開始可以先從有典型性的實驗教材、有特色的章節人手。教師備課時應處理好新課的教學內容是否適用于討論式教學法。
課程實施應遵循的原則:學生必須已有一定認知基礎知識,而新知識又便于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討論分析、歸納總結可得。常用討論研究型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分為四種類型:(驟索型,如楞次定律等;②應用型,如伏安法測電阻等;③理解型,如機械能守恒定律等;④糾正經驗型和想象型造成的錯誤,如電勢和電勢能等。
五、教師選擇討論問題應注意的方面
1、問題內容明確性。討論的概念要強,討論的焦點落在對物理意義的理解,對物理過程、物理現象、題意的字面含義應明確,防止糾纏于無意義的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戲中,把學生精力集中于知識的核心和教學的重、難點上。
2、問題的重點性。一個討論題中要盡量可能具體、宜小不宜大。防止太抽象、太籠統。
3、問題難度梯度性。討論題應該有一定“梯度”。要能讓絕大多數學生都宜參加討論。讓不同程度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4、問題具有趣味和質疑l生。應選擇富有趣味,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尤其能結合現實生活更好。例如巧設懸念,在平時一些陳述性很強的教學過程中加入,讓學生參與質疑、假定、解釋等活動,引起學生求知欲望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和猜想,假設的能力。
本文簡要探討了討論研究型課堂教學這一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的形式、特點、操作程序,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運用“布白”藝術,為學生創設探索和研究的廣闊空間,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從自主探究的活動獲得知識,它將能激發和引導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愉快地學習物理,同時也是一種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