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全新理念,初中數學課堂合作教學活動是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互動,積極合作來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結合教學實踐經驗,本文在實施合作教學方面作了以下探究:1、營造課堂上良好的合作氣氛。2、構建合理的合作小組。3、制定合作學習的規則。4、適時有效地進行合作學習。
關鍵詞:合作學習
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是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一種組織形式,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完成共同的數學課堂任務,按照明確的責任分工進行的互助性學習。在數學課堂中實施合作學習能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能對數學人力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對發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增強學生自信心十分有利,同時還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技能,發展數學能力,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為將來步入社會與人合作打下良好基礎。那么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正確實施合作學習呢?如下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實施合作的一些策略。
一、營造課堂上良好的合作氣氛
在合作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提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在分析問題,討論問題中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看法,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有“解放感”、“輕松感”。這樣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出問題,暢所欲言,集思廣益,逐步形成寬松的民主氣氛,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密切合作,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合作教學中,教師對教材處理和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響課堂合作的氣氛和效果。如設計學習問題坡度太陡。過于復雜,難度高,學生接受不了,就無法合作學習。因此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教學問題的設計應難度適中。即要突出重點,又要分散難點,使學生在每一課的學習中,有適當知識坡度和難度,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如有理數的乘方(一)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觀察,①102、103、104、105②(-10)2、(-10)3、(-10)4、(-10)5③0.12、0.13、0.14、0.15④(-0.1)2、(-0.1)3、(-0.1)4、(-0.1)5的計算結果。同學們發現了什么規律?請小組合作解決。這時。學生“動”了起來,沒有“旁觀者”、“怠惰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合作分析、討論、解答問題。難題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體驗使他們享有興趣,輕松愉快。這樣,便營造出良好的合作氣氛。
二、構建合理的合作小組
合作學習如果只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往往成為優等生的“一言堂”,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包辦了其他小組成員,容易挫傷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參與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導致兩極分化嚴重,失去了合作的意義。因此構建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教學的關鍵:1、按照組內差異組間相似的原則,根據性別比例,興趣傾向,學習能力,交往能力,守紀情況等合理搭配,組成小組。如把成績優異,能力強的學生與那些成績不夠穩定,性格內向的學生編排在一組,這樣后者可得到更多關心與愛護,增加他們交流的頻率,和諧小組間的關系。總之,組內差異為小組成員內部互相幫助創造了條件,而組間類似又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2、構建合作學習小組時。要使每個成員都有一個身份,且在不同的活動中,角色還要進行互換,但要做到讓每個成員都有事做,從而讓學生懂得,每一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人的智能、個性、才干是各樣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賞別人,才能使團隊盡力地發揮出學習成效。
三、制定合作學習的規則
在實施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制定好開展合作學習的規則,要求著重做到:①分小組學習時不能隨便離開座位,不討論與學習內容無關的話題,一般為四人一小組。②先做后說,先思考后交流,作有準備的發言。③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要記住發言要點,對他人的發言作評價,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④要群言堂,培育踴躍發言。互相取長補短的風氣。
四、適時有效地進行合作學習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什么時候都適合。在一堂課中,要找準時機,針對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開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個人操作難以完成時進行合作學習。
如:在探索硬幣正反面朝上的概率時,需要進行各項的試驗,僅靠一個人要花很多時間,此時可開展合作學習,分別安排擲硬幣,記錄數據,統計數據,發言匯報等各項工作,并且輪流試驗各項內容,達到共同完成這一實驗目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參與活動。并且通過自己的思考,實踐及與他人的討論,尋求合理的答案,使他們體會到合作的樂趣。
2、解題方法有多種時進行合作學習。
如:七年級上冊《字母能表示什么》中有這樣一個問題:
用火柴棒按下圖的方式搭正方形。
□ □□ □□□ □□□□ □□□□□
①填寫下表
②照這樣的規律搭下去,搭九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當問題的解決方法不是唯一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既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可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3、在重點、難點處進行合作學習。
教學的重點、難點往往是學生理解掌握的難點,在這些地方加強合作,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如:在《平方差公式》中,平方差的推導過程是學習的重點,如何歸納出公式是教學的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四道計算題:①(1+2x)(1-2x)②(2a+3)(2a-3)③(100+1)(100-1)④(x-6)0+6),先讓學生求出答案,再啟發:大家自己找一找,這4個題存在什么規律。經過幾分鐘后,再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教師深入到各小組,針對不同情況加強引導,最終推導出平方差公式,較好地發揮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4、在迷惑、混淆處進行合作學習。
如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思維處于混亂、迷惑狀態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辯論,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如,在《多項式除以單項式》中,教師提出問題:(ab+bd)÷d應該怎么做?用學過的知識能否解決,怎樣轉化?引導學生思索。隨之展開討論,學生在激烈的語言交流中“學他”和“自檢”,經歷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漸進,分化整合的過程,最終形成準確、清晰的建構。
5、在深化、拓展處進行合作學習。
拓展處是再創造的生長點之一,往往具有開放性和綜合性,此時進行合作,有助于擴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靈感形成獨特的認識。
通過以上策略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科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學業成績得到大幅度提高。當然,在實施過程中,我們還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即在合作學習這一方式深入課堂的同時,不要出現“合作學習吞并獨立學習”的現象。獨立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基礎。合作學習是獨立學習的深化,如果學生沒有自己的認識、思維和可以交流的觀點,合作就可能流于形式。只有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交互作用,學生的學習狀態才會呈螺旋上升。第二,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出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實際問題,營造學生的心理活動,激發他們努力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第三,師生共同參與到數學合作學習活動中去,通過教師的啟發誘導。學生與老師共同協作去展開問題和解決問題。第四,在合作學習中。要充分體現民主和諧的師生氣氛,要求師生平等,共同參與數學合作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整個活動過程要呈現出一種共同協作探討的氛圍。第五,合作學習活動的評價要以學生活動中的資料和事實為依據,要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要重視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小組中個人的評價相結合。
經過—個學期的試行。班內學生數學水平的差距縮短了,學困生的“雙基”得到鞏固,中等生的解題技能有所提高,學優生的創新思維得到拓展。通過合作學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學習,而且在學習中學會了合作,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