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先秦哲學中的“言意之辨”及其本體論視野

2006-01-01 00:00:00林光華
人文雜志 2006年3期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考察先秦時期的《周易#8226;系辭》《老子》與《莊子》中的語言觀來分析中國特殊的本體論視野。于“變”中求“久”,并于“久”中應“變”是中國哲學特殊的本體論根基;《周易#8226;系辭》所奠定的“言—象—意”的三維結構是中國哲學能克服二元分裂的主要原因;老子以“同出而異名”確立了中國哲學“道言合一”的思維原點;莊子認識到了“名言”的對象化趨勢,所以強調“道”的不可分性。他們共同奠定了中國先秦哲學的具體性、多樣性、變動性和整體性的本體論特征。

一般認為,“言意之辨”是關于語言如何表意義的問題。在中國哲學史上,這一問題是魏晉玄學的重要論題之一,而它的源頭是在中國的先秦時期。先秦哲學中的“莊、老、周易”在魏晉玄學中又被稱為“三玄”。

《周易#8226;系辭上》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在此,“言”與“意”作為一對范疇同時出現(xiàn),說明中國古代哲人已經認識到了“言”與“意”之間的張力,并且在語言無法充分表達意義的時候,提出了“立象”的方法。“象”成為古代哲人理解萬物和表情達意的重要方式,也可以說,“象”是“言”與“意”之間的橋梁。中國的語言哲學從一開始就是“言—象—意”的三維結構,而不是“言”與“意”之間簡單的二元對立。

《老子》對“言”的認識是圍繞“道”展開的。“言”在老子這里完整的表達是“名言”,它既包括聲音的“言”,也包括書寫的“言”。作為語言的表音與表意的功能在這里并沒有嚴格區(qū)分開來,聲音和圖象共同顯示著“言”的意義。《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涉及到了“言”的表達界限問題。作為語言,可以給萬物命名,但作為命名“道”的語言就是一種特殊的、本身就難以名狀的語言了。《老子》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為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由此可見,老子在命名“道”的困境中體驗到的是一個源初性的東西,它涉及到宇宙的起源。人們只能用語言描述“道”,而不能用語言給“道”一個明確的定義。

莊子總體上繼承了老子的語言觀,但他對語言更加敏感,思考也更加豐富。《莊子#8226;齊物論》曰:“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于〖FJF〗鱱音,亦有辯乎?亦無辯乎?”莊子的語言觀是建立這一在把“言”作為對象來反思的基礎之上。正因為此,他的“言”與“意”是分開的,但同時,莊子又以“忘”的方式復歸“道”的源初性體驗。

一、《周易#8226;系辭》中的“言意之辨”

《周易#8226;系辭上》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虞翻注曰:“謂書易之動,九六之變,不足以盡易之所言。言之,則不足以盡庖犧之意也。”這里的“書”指《周易》;“言”指《周易》的語言,即對“變”的思考和記錄;“意”指庖犧氏畫八卦所表達的最初含義。“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的“圣人”指的就是“庖犧氏”。此處故設疑問,從他們意識到語言不能表明天地之變、圣人之意而產生的恐慌中可以看出古人對語言的依賴。《周易#8226;系辭下》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李道平根據(jù)荀爽及《九家易》認為:“雷風日月在天,故‘觀象于天’……山澤在地,故‘取法于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故天稱象,地稱法也”。因此,“觀象”之“象”的第一個含義是:天象,它的特點是具體而又充滿變化。

帛書《周易》則記載為:“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義可見已乎?子曰:圣人之立馬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一般認為,“馬”指“卦馬”,“象”指“卦象”,通行本都作“象”。“象”與“馬”同屬自然界的動物類。“象”的原意是“大象”。許慎《說文解字》曰:“象,南越大獸。”段玉裁注引《韓非子》曰:“人希見生象,而案其圖以想其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東漢〕許慎撰,我們可以理解為,“象”與“馬”的所指含義是相同的,都是指有具體情狀的存在物,這與庖犧氏“觀鳥獸之文”也是相吻合的。所以,我們可推測《周易#8226;系辭》提出的“觀象”之“象”的第二個含義是:想象,它的特點是虛無但又有跡可尋。

虞翻注“于是始作八卦”句曰:“庖犧氏觀鳥獸之文,則天八卦效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大人造爻象以象天,卦可知也。而讀易者咸以為庖犧之時,天未有八卦,恐失之矣。‘天垂象,示吉兇,圣人象之’,則天已有八卦之象”,這說明“八卦”是先天存在的,作為圣人的庖犧氏只是將其畫成具體事物,傳諸后人,變無形的存在為有形的存在。人們只有在變化和想象中才能領略。這里頗有觀念先于語言之意。一般認為,物質器用的發(fā)展在前,典章制度在后,最后才有觀念符號,但在中國智慧的源頭處恰好相反,龔鵬程將此理解為“無觀念不可能造出任何東西來。創(chuàng)造出某一物象時,心中必先有意心象。心象形成后才能觀物取象。因此,“觀念”成了創(chuàng)生萬物的主觀動力。我們可以由此得出“觀象”之“象”的第三個含義是:卦象,它的特點是以先天觀念存在,又能化成萬物。

一般認為,《周易》在殷商時代就已誕生,《周易#8226;系辭》則是戰(zhàn)國中、后期的產物。從夏、商與周到春秋末期,人的觀念經歷了一個從巫術、卜筮向理性發(fā)展的過程。西周初期“天”的神性到后期就已經減弱,隨后興起了占星術,它與天帝的觀念完全不同,“占星術所著重的,不是宇宙和歷史的某位最高的主宰,而是關注各個具體的星象變化所對應的具體的人事變動。”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北京三聯(lián)書店,這表明,在先秦時期,人們的思維就不是以某種最高的東西為終極,而是關注現(xiàn)實中的具體事物。后來人們由考察“卦象”、“星象”又逐漸走向了對現(xiàn)實情境的分析。從《春秋》可以看出人們對《周易》卦象從信任到懷疑到否定的態(tài)度。《春秋#8226;昭公三十二年》記載了趙簡王與史墨關于君民社稷變易的對話,史墨曰:“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三后之姓于今為庶,主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天之道也。”杜注曰:“乾為天子,震為諸侯,而在乾上。君臣易位,猶大臣強壯,若天上有雷。”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這里出語驚人,毫無尊卑觀念,而是對《周易》的卦象作出新的詮釋,從而突出了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強調了人事的重要,閃現(xiàn)出理性的光芒。

綜上所說,《周易》中有關語言的核心問題是“言不盡意”,“言不盡意”的原因是作為圣人的庖犧氏所感受的“天象”是一種先行存在的觀念,庖犧氏只能摹擬天象而畫成八卦,所形成的《周易》之言又是對庖犧畫八卦的摹擬和推演。“立象”這一表達途徑則把人的注意力引向了具體事物,并要求人付諸想象,從而恢復事物的原初狀態(tài)。因此,“言不盡意”的根本原因在于言說的對象本身充滿變化,一旦形諸語言,則成定格。《周易#8226;系辭》對“言”、“象”、“意”的思考過程中透露出了天人相交的思維,他們在觀天象時不是二元的,而是天與人在“象”的顯示與捕捉中相互體貼,從而逐漸走向理性。

二、《老子》《莊子》中的“言意之辨”

作為探討“言、意”問題的老子、莊子一脈則以不同的風格顯示了他們對語言的關注。一般認為,老子是主張“道”不可言的,而實際上,老子所否定的并不是通過語言把握“道”的可能性,而是否定通過“命名”的方式來限定“道”。在老子那里,“道”是充滿變化的,而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他的“道”更接近《周易》中的“陰、陽”相生相克又合而為一的思維特征,而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宇宙本體或純抽象的實體。這就涉及到對《老子》第一章的理解。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現(xiàn)代學者一般將其解釋為:“道”是可以道說的,但并不是“永恒不變的道”。他們將“常道”與第一個“道”等同起來,從而將老子的“道”看成是一個實體性概念。按:陳鼓應認為“第一個‘道’字和第三個‘道’字,是老子哲學上的專有名詞,在本章中它意指構成宇宙的實體與動力。”很顯然,這種詮釋有意無意地將重心放在了“常”字上,那么老子的側重點真的是在“常道”上嗎?這句話為什么不可以理解為“‘道’是可以道說的,但并不是長久不變的‘道’”呢?如果這樣理解,那么老子所要表達的僅僅是:我們可以說“道”,但“道”并不是永遠不變的,從而我們可以還“道”一個生動活潑的源初性。

為此,我們可以著重考察這個“常”字的意思。《說文解字》曰:“長,久遠也。”又曰:“恒,常也”〔漢〕許慎撰,可見,“常”是“恒”即長久不變的意思。徐志均亦曰:“常當作長,古長久字只作長。”徐志均校注:高明則認為“恒、常同義,漢時因避孝文帝劉恒諱,改‘恒’字為‘常’。那么,“常”、“恒”、“久”在老子這里是同一個意思。《老子》第五十九章曰:“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可見,“常”、“恒”、“久”確實是老子所贊賞和追求的東西。問題在于“久”是怎么得來的,它是否可以對應類似西方傳統(tǒng)哲學中的“不變”之本體。因此,我們首先必須從中國先秦哲學的內部找原因。

《周易#8226;系辭下》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我們可以由此推演下去,“久”則“窮”,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如此往復,無窮不已,生生不息,從而形成一個不斷發(fā)生的意義機制。

“久”中充滿了變化的趨勢,變化又在不斷地趨向“久”的狀態(tài)。“變”既是“久”的前提,也是“久”的動因,更是“久”趨向未來的態(tài)勢。這充滿變化的“天道”運行的過程恰恰說明了“道”的源發(fā)性和生動性。于“變”中求“久”,并于“久”中應“變”,這是《周易》與《老子》的息息相通之處。那么,它的變動性在生活世界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

《系辭下》曰:“變通者,趣時者也。”這里提出了于變化中把握長久的關鍵在于“時”,從通陰陽消息之四時到通時機、機緣,用于人事則是通進退存亡之理。這是《老子》與《周易》相通之處,也是在它們所提出了把捉“道”的動態(tài)過程,即從對“道”的領悟形成生活中的實踐智慧,完成一個由“知”到“行”的動態(tài)過程。宋歐陽修《易童子問》曰:

“恒之為言久也,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也。久于其道者知變之謂也。天地升降而不息,故曰‘天地之道久而不已也’。日月往來,與天偕行而不息,故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代謝循環(huán)而不息,故曰‘四時變化而久成’。圣人者尚消息盈虛,而知進退存亡者也,故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化成’。”〔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這里對“變”與“久”作了一個從自然到人事的詮釋。在這一根本問題上,《周易》與《老子》是相通的。“久”就存在于“變”之中,如同那永恒的靜總是藏于運動之中,倘若如同圣人那樣應于天時的變化而盡力于人事,便是一種“化”的境界了。李零注簡本《老子》曰:

戰(zhàn)國秦漢文字,“恒”、“極”相近,常被混淆,如馬王堆帛書《系辭》中的“太恒”,今本作“極”,用“恒”代替。這種混用孰為本字,似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字本作“恒”,后改為“極”;一種可能是字本作“極”,用“恒”代替。

這便為我們理解老子之“恒”增添了新的維度,“恒”不僅有“久”之意,還有“極”之意,而“久”中蘊藏著無窮的變化之時機與機鋒,那么,變化之極自然就是“太極”了,《老子》第一章所用的“恒”字完全符合《周易》的思想。語言無法表達變化中所蘊涵著的長久的“道”,僅僅在于“道”是充滿變化的,而“語言”是以“命名”為前提的,“命名”必然將事物固態(tài)化,所以,老子反對的是語言,而不是變化,將“常道”詮釋為第一個“道”并認為這是永恒不變的“道”就有悖于老子的源初思想了。

《老子指歸》認為:“道德所以可道而不可原也,神明所以可存而不可伸也,太和所以可體而不可化也,天地所以可行而不可宣也,陰陽所以可用而不可傳也,大圣所以可觀而不可言也。”〔漢〕嚴遵著,我們要注意的不是此句對“道”所進行的類似形而上意義的升華,而是他的詮釋方式,嚴遵在這里用《周易》之“陰陽”比會“道”之不可傳,從而得出了“道”不可言的結論。這樣通融的詮釋并不少見,臺灣學者吳怡認為:“在《老子》書中的“道”都是指的天道。不過天道不離人生日用,所以這個道也是徹上徹下、天人一貫的。他的詮釋打通了老、易,而又深得孔子的用心。

《說文解字》曰:“道,所行道也。”“道”原本就是能通達的道路。“道”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古代哲人認識天地時,在變化與長久的辯證中產生的心得。它象一條綿延的小路,在自然的無窮變化中顯示著生生不息的原動力。在老子那里,“道”是可以說的,但是不可“命名”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道”的變化無端。老子并沒有否定語言,只是主張不能以語言來限制“道”,以免扼殺了“道”的生動性的一面,這是老子在“言意之辨”中主張“不言”的根本原因。

莊子承接了老子之“道”的基本含義,而對語言的認識又比老子更為具體。他對語言的思考根植于對“道”的認識,在其論述“言”的最關鍵的地方和最困惑的地方也都與“道”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莊子強調“道”的不可分性,認為世界未分的時候有“道”,世界有所區(qū)分時,“道”就不完整了。正因為“道”有所分,才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言”。他的語言觀集中體現(xiàn)在《齊物論》中。

《齊物論》曰:“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王先謙注曰:“為言無常,而后有畛域。”“道”是沒有畛域的,“言”也是沒有畛域的,那為什么不能以沒有界限的語言來把握沒有界限的“道”呢?關鍵是莊子對“畛域”又進一步解釋為“有左,有右,有論,有議,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故“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各種各樣的語言造成的是事物的正反、是非和矛盾,越辯越不明,故認為真正的辯論是不用言語的。莊子對語言的這一看法與他的宇宙觀有密切的聯(lián)系。莊子認為“一”才是世界的本質,“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無’適‘有’,以至于三。”一旦語言產生,人們對世界的描述與世界本身就構成了“二”,不斷衍生,以至無窮,整個世界就這樣產生了。

莊子明確地把語言提到了“道”的層面,并且作為世界分化的原因之一。“道”與“言”在莊子這里是互相纏繞的。《齊物論》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旦要稱為這個“道”,就必須有“言”,“言”是人對“道”的認識和描述,而一經描述,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那種狀態(tài)就沒有了。因為人通過語言描述“道”的時候,就把“道”對象化了,主、客就分離了,二元分裂的思維就形成了,人也就不在“道”中了。所以莊子認為,伴隨著語言對世界發(fā)生的描述,那個惟恍惟惚的“道”的世界就不見了。莊子即使在對“言”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定義時,也會隨之而來地論述“道”的情形,《齊物論》曰: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于?音,亦有辨乎?其無辨乎?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危垦詯汉蹼[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

這里有三個層次,一是對“言”的發(fā)問;二是由“言”推想到“道”,將“言”與“道”相對比;三是得出對比的結論。《逍遙游》曰:“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成玄英注曰:“天地之間,生物氣息,更相吹動。”“吹”是自然狀態(tài)的“吹動”之意。莊子認為,“言”并不是這樣隨風波動的東西,但是人所說出的“言”又確實沒有確定的意思。所以,他懷疑,究竟屬于人的那種語言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與初生的小鳥的聲音又有何不同呢?在今天看來,他觸及了語言的“音”與“意”的問題,人之“言”不僅包括自然的發(fā)聲,還包括認為的“意思”,意思因人的思維而千差萬別,所以語言才顯示出波動不定的性質。正因為波動不定,所以才有是非可言。“道”隱藏起來而有了真?zhèn)沃畡e,與此有相同的道理。

王先謙引宣注云:“觸處皆道,本不須言。一言一道,亦不須辯。”他試圖回答莊子的問題,實際上毫無結果。但從他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推知莊子的問題,而他的問題中已經隱含了答案,根據(jù)上面對“言”的發(fā)問可以推測出來。“道”為什么過去了而不能把握住?因為缺乏能把握住它的確定的語言。但是,莊子又接著問,“言”為什么存在但又不適合表達“道”?因為存在的“言”并不是那種能表達“道”的語言。為什么呢?“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王先謙注曰:“小成,謂各執(zhí)所成以為道,不知道之大也。”這完全符合莊子“道”分的思想。各執(zhí)己見,皆為偏見,就難以揭示完整的“道”了,華美的語言同樣淹沒了真正能把握“道”的那種語言。

莊子為了說明這種與“道”匹配的“言”的特殊性,在文中對“言”給出了很多區(qū)分,如《齊物論》曰:“大言淡淡,小言詹詹”;《天地》曰:“高言不止于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則陽》曰:“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言而不足,則終日言而盡物。”我們姑且把最后一種言稱為“足言”,那么大言、至言、足言都是莊子理想中的語言,是能與日常語言區(qū)分開來,接近“道”的智慧的語言。此外,莊子還對“道”在日常語言中的流行作了動態(tài)的描繪,從而表明了日常語言的對象化趨勢,一旦我們用日常語言去說“道”,那么“道”就不再具有原初的完整性,這是語言的區(qū)格作用所造成的,這正是莊子所意識到的工具性的語言的局限所在。所以,莊子提出了“得意而忘言”的體“道”方法,充滿了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經驗、無執(zhí)和個人的體悟。

《天道》曰:“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這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國的詮釋學。如果停留在對文本的靜態(tài)分析上,我們是無法領略“道”的。莊子這里描述的過程是:“書—語—意—道(不可以言傳者)”,并明確地表示,人們之執(zhí)著于“言”是無法得其“道”的,所以《老子》第二十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觀點在莊子這里得到了印證。《外物》又曰:“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這里同樣說明了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語言,在莊子看來,只是表達意思的工具而已。但是,倘若能夠達到“忘”的境界,便能得其真意了。

莊子對語言的探討是圍繞“道”進行的,“道”的完整性和創(chuàng)生性決定了工具性語言的從屬地位。語言參與了對世界的描述和創(chuàng)建,因而使完整的“道”的世界被分化為零碎的世界。人們對世界的理解也就難免具有片面性。莊子期待用“大言”、“至言”和“足言”來描述“道”,實際上只是更加說明了“道”的不可言性。但是,他認為人們如果能意識到語言只是工具并且能因“意”而忘“言”,“意之所隨”的“道”也就不遠了。莊子的“言意之辨”表達了他的語言批評和語言期待,同時嘗試性地提出了“得意忘言”的體“道”方式,從而保持“道”的完整性。

綜上所述,《周易#8226;系辭》主張“立象”,因為“象”介于有、無之間,在變化中不斷生成出意義,這就顯示了天“道”的具體性和多樣性。《老子》承接《周易》變化的精神而主張“長生久視”之“道”,從而首先保護了“道”的變化性,規(guī)避了對“道”的固定化思維和實體性論證。《莊子》主張“忘言”,因為一般意義上的工具性語言具有區(qū)格性和對象化的趨勢,一旦用它來表達“道”,就會破壞“道”的完整性。所以,他們的論述又都或多或少地顯示出對與“道”相匹配的語言的期待,這種語言無疑具有很強的體悟性。《周易#8226;系辭》《老子》與《莊子》試圖維護“道”與“言”相統(tǒng)一的思維局面,因而呈現(xiàn)出具體性、多樣性、變化性與完整性的特殊的本體論視野。

三、先秦哲學之語言觀的當代啟示

通觀《周易#8226;系辭》《老子》與《莊子》中對“言”、“意”的認識,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先秦哲人對終極的思考是在語言中進行的。中國先秦哲人確實構建了“道”這一類似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本體”概念,但他們更強調:在工具性的語言中無法真正領略“道”。因此,他們提出了“立象”、“去名”、“忘言”等方法。任何終極概念都是語言構造出來的,但并不在語言中被實現(xiàn)。老子、莊子正是力避工具性語言的局限,用極為特殊的言說方式才將“道”說出并保存下來。而西方哲學在“語言論轉向”(LinguisticTurn)按:“語言論轉向”使詩學與批評直接成為哲學的派生物或哲學本身,如接受美學等。它最大的特點是打破了康德以來以語言工具論的知識論傳統(tǒng),確立了語言本體論,這在伽達默爾那里達到了極致。語言揭示了人與存在的關系,人幾乎只有在語言中才能存在。人有了語言就有了他的世界,惟此才能擁有精神世界、詩的世界。在語言中才能表現(xiàn)出:人擁有世界。在中國先秦時期,老子、莊子在用語言建構“道”、“意”的同時就對其語言本身進行了分析和拆解,否定語言的命名性,而表現(xiàn)出在忘言中體道的深刻性。這便在本體意義上歸避了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本體論和由其決定的二元分裂的認識論模式。之后也越發(fā)意識到,語言構建出的“本體”終究要被語言所解構。

20世紀初的“語言論轉向”是西方哲人對傳統(tǒng)哲學從根上的反思。它在歐美國家普遍發(fā)生,體現(xiàn)在英美分析學派、現(xiàn)象學、解釋學、話語行為理論與交往行為理論等學術流派中,把語言問題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成為西方哲學繼本體論、認識論之后的第三大哲學范式。

在這三大哲學范式中,本體論強調世界的法則,存在的本質與世界的本源,人的位置在這里被嚴重地忽視。中世紀早期開始,人與世界的關系成為主要問題,人取代了神成為世界的主體和主宰,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也就非常明顯。認識論取代了本體論,理性提供了人衡量萬物的尺度,人可以為世界立法,必然、因果、中心以及“邏各斯”等純精神的創(chuàng)造物為人生規(guī)定了統(tǒng)一的制度和意義。到了語言論,語言與世界的關系成為哲學關注的主要問題,人的意義、意識、價值與存在等都要依賴于語言,語言成為照明黑暗的光芒。海德格爾透過語言的光芒照亮了存在的意義,揭示在毫無意義的“大地”上人惟有用語言能創(chuàng)建意義。人們對語言的空前重視穿透了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本體論根基。語言成了西方當代哲學的“本體”,而與西方傳統(tǒng)哲學在語言中構筑本體的思維有很大不同。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維特根斯坦說:“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奧〕維特根斯坦著,史蒂凡#8226;格奧爾格說:“詞語破碎處,無物存在”〔德〕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語言一下子躍居人之上,不是人說著語言,而是語言說著人。我們從西方哲學“本體論—認識論—語言論”的范式轉換的過程可以看到,他們總是逃不過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要么過分抬高人的主體性,要么人就成了一切先驗實體的奴隸,要么人操縱著語言構建一個金字塔般的古典哲學大廈,要么就在消解語言的同時又變成了語言的奴隸。西方傳統(tǒng)哲學缺少天人不分,主客不分,物我不分并能因時而變的思維習慣。

語言既然能建構“本體”,那么這一“本體”有必然被以同樣大的力量所解構。《莊子#8226;賡桑楚》曰:“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毀也。”王先謙引宣注云:“反分必有畛域。道無畛域,故通乎其所分也。”“道”是用來會通一切分歧的,而不是用來主宰一切事物的。萬物生成,也就是它的毀滅,這恰是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本體”在“語言論轉向”的今天所面臨的必然的命運。

如果說中國儒家的“立言”,尤其在漢代經學中體現(xiàn)出的“言”可以稱得上中國的“中心主義”的話,那么相反,“道家”卻沒有建立這樣一個“中心”,盡管它參與了中國哲學的進程,尤其在魏晉玄學中表現(xiàn)出其獨特的力量和強大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道”在語言中生成的同時,就在語言中消亡了,這就是先秦哲人尤其是老子與莊子通過語言創(chuàng)建了“道”,同時又強烈地否定語言的結果。

至此,我們可以重讀《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為什么中國的思維會是“陰、陽”對生,而不是二元對立?如何理解中國的思維,全在這句話中。那個“同”便是“玄”,所有的玄妙就在于此,以“玄”的思維來看,一切相反的東西都是“一”的派生,回到這個“一”,才能將深黑悠遠的世界照亮了。老子沒有陷入語言的困境是因為他的起點就與我們的思維不同,他在起點處,就已經規(guī)范好了這個“同”字,所以,以后所有類似“有無”、“善惡”、“黑白”、“正反”與“可與不可”這樣的二項表達都只是為了表達的需要,這是語言無可避免的缺陷,也恰是語言的作用所在。“區(qū)分”就是語言最原始的作用,語言注定要是“分”的,它才能澄清這個世界。但是,真正起作用的是那個“同”,無論是二元還是多元,它們都是從同一個地方出來的,本質上為“一”,所以在先秦哲學中,圍繞“一”的“多”顯示了本體自身的特點:具體性與多樣性。

老子說“道”時,其實沒有用任何日常語言。“道”本身就是語言,是第一個形而上意義的語詞,真正重要的不是“道”的意思,而是對世界本體的第一次命名。諸如“道路”、“道德”、“道體”、“本體”、“根源”與“原動力”等,這些解釋都是次生的。老子提示我們的是,后世所說的語言多是工具性的語言,而不是“道”,都是分支的語言,而不是完整的源發(fā)性“語言”。老子的第一個“道”是說本體之“道”的“言”,“言”本身象是一個空殼,被“道”所覆蓋,這就是我們難以找到與“道”相匹配之語言的原因,也是先秦哲人在似乎“無言”的背后開出了中國特殊的本體論視野的秘密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黄色网在线| 亚洲一区色|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色婷婷在线影院| 日韩在线第三页|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成人亚洲天堂| 国产亚洲精| 国产精品福利社|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欧美午夜久久|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电影| a亚洲视频|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综合网天天|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亚洲69视频| Jizz国产色系免费|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99re视频在线| 99精品免费在线|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91精品国产福利|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欧美日韩福利| 国产午夜不卡|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色婷婷|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91精品视频网站|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网址|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国产三级成人| 欧美精品在线看|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99精品在线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色网站|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欧美色图第一页|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天天色|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av在线手机播放|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