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的由來
相傳,盤古兄妹結婚后,先后生了八個兒子,取名分別為: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當八個兒子長大后,分別將他閃派到八個地方居住,盤古夫婦居中,故而天下劃為“九州”。并尊盤古為“夫婦陰陽之始,天地萬物之祖”。
河南省簡稱“豫”的由來
河南省位于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夏代禹時分天下為九州,豫州位于九州之中,歷史上河南又有“中州”、“中原”之稱。
商丘的由來
相傳閼伯臺原是閼伯保存火種的火臺,由于他精心看護,火種不息,造福于眾人,在他去世后人們將他安葬于火臺上,為他建墓修廟并尊祭為“火神”。依照古時風俗來悼念的人,都要為閼伯墳上添一杯黃土,于是土堆越來越大。因閼伯封號為“商”,這座土丘便稱作“商丘”。閼伯也被稱作“商丘侯”。這就是河南商丘的來歷。
開封的由來
春秋時期,諸侯林立,列國爭雄。當時的古城村一帶恰為鄭國的東北邊陲,出于戰略上的考慮,鄭莊公命大將鄭邴在古城村一帶屯兵筑城,并勸啟“拓封疆”之意名“啟封”。進入戰國時期,啟封城屬魏,成為國都大梁城的南大門,其軍事地位更加突出。直至西漢景帝劉啟即位時,因避景帝劉啟諱,改啟為開,是為“開封”,這便是如今“開封”一名的由來。
三門峽的由來
龍門山治理完后大禹率軍經華山至砥柱(今三門峽市)、孟津(今河南孟津縣)。到達砥柱時,橫在河身中的巖石堵塞了河道。大禹命人鑿成三門即人門、神門、鬼門,使水分流而過。后人把這個地方叫做“三門峽”。大禹開完三門,又掄起斧子,開出廠座砥柱島,用它來定波鎮瀾,后人把它叫做“中流砥柱”。中流砥柱至今仍巍然屹立在三門峽大壩下游的黃河峽谷之中,被譽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黃河的由來
據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在黃河上游,有個黃家莊,一個叫“黃河”的姑娘被惡霸逼死了。她的親人聽說她是投河自盡的,便駕船沿河而下,尋找的她的尸體,一路走一路呼喚她的名字。“黃河”之名由此而來。
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說。事實上,在兩千多年以前,黃河只是叫“河”,沒有“黃”字。《詩經》中許多篇章都提到過。那時的黃河水還比較清亮。黃河上游及晉陜一代森林植被還比較多。在西安有“入水繞京城”一說,可見那時黃土高原上還草水豐茂。只是由于近千年來氣候變遷,以及戰爭、大興土木、濫砍森林,才導致環境惡化。黃土高原泥沙大量流失,注入黃河,黃河才變成今天這個渾濁黃湯般模樣,于是兩岸百姓逐漸稱呼其為“黃河”。
黃浦江的由來
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向楚王說:“淮北靠近齊國,往往急事頗多。請求將十二縣獻出,劃為郡管理,并請求封于江東。于是楚王答應”把吳墟(今江蘇蘇州市)作為封邑封給他,轄境相當于今日上海的西部各縣。春申君多才多藝,尤其對水利特別在行。他不僅治理太湖,使蘇州一帶的百姓享受到用水、灌溉、交通之利,而且還開鑿了著名的“黃浦江”。從此,上海別名為“申”,黃浦江亦稱“申江”或“春申江”。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曾在蘇州洗馬港為他修建了“黃歇廟”。
“龍”的由來
相傳,伏羲的風姓部族棲息于成紀時,是以蛇為圖騰。后來在東遷的過程中,沿途許多氏族部落相繼依附,各種圖騰融合到一起,便形成了以蛇為軀干,接納了馬頭(一說為牛首)、獅鼻、虎目、鹿角、牛唇、鷹爪、魚鱗、鼠尾,組成“龍”的形象,十分威嚴。于是伏羲所領導的部族集團,就以“龍”為圖騰了尊伏羲為“龍祖”。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發掘出用蚌殼堆塑的龍虎圖,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被譽為“中華第一龍”。這條龍距今6000年左右,當為伏羲之世。
“神農氏”的由來
傳說炎帝小時候,喜歡到山上扯些草回來和伙伴們玩。長大后,他覺得結實的草木生長在山上,要吃時很不方便,于是,便產生了試種草木的思想。可是要種草木就得有工具,沒有工具不行。
一天,他在山上尋找食物時,忽然刮大風下大雨。在回家的路上,他發現吹斷的樹枝跌落在地上,把地打成一個又一個的大洞,有的還把泥土翻了出來,他心里很高興,回到家里,便把木料砍削成一種翻土的耒耜,在屋旁翻土,試種草木。起先把結有果實的草木,連根拔起來,搬下山來栽,沒有成功。后來又把草木的果實種在土里,但是果實不是爛在土里,就是發芽出土后不久就干死或澇死了,也沒有成功。盡管如此,他從不氣餒。他搬了又搬,種了又種,接連搞了好多次,累得腰酸背痛,手結了老繭,還是堅持不懈。他這種為大家而忘我勞動的精神,感動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帝派了一只神鳥帶了些谷種,播在炎帝墾種過的土地上,嘴里不停地叫喊著“布谷布谷”,告訴炎帝,及時種植,加緊耕耘,并要太陽神、雨神和土地神一起來幫助炎帝種植。不久,這些谷種先后破土而出,根深葉茂,結出黃澄澄、沉甸甸的稻、黍、稷、麥、菽五種谷物。炎帝心里格外高興,把收獲的谷物分給人們吃。
炎帝試種五谷成功后,把種植的方法告訴大家,帶領大家制作耒耜,耕翻土地,不斷地擴大種植面積。從此,人們吃上了用自己的汗水澆灌出來的五谷,生產也來了一次大的飛躍,人們生活得到了改善。人們為感激炎帝,給他取名為神農氏,熱情而親切地稱他“炎帝神農氏”。神鳥幫助炎帝試種五谷成功后,玉帝讓它留在人間,繁殖后代,每年春季,它們飛到各地,叫喊著“布谷,布谷”,催促人們及時種植,莫誤農時。人們為感謝神鳥的幫助,便根據它們的叫聲,取名為“布谷鳥”。
(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信息科學系,河南省浚縣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