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畢業于鄭州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之后,我留校擔任了該系輸導員和團總支書記。1986年因創辦檔案學專業需要,由政工干部轉為專職教師,并到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進修一年。1987年下半年即從事檔案學本科專業教學工作。1994年11月擔任文博學院副院長,主管行政和成人教育。2001年6月隨檔案學專業并入信息管理系(原圖書情報學系),擔任副主任,主管教學和成人教育,兼管科研工作。2005年3月任信息管理系黨總支書記至今。1998年晉升副教授,2004年晉升教授。兼任教育部檔案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檔案學會理事,河南省檔案學會常務理事。現為鄭州大學檔案學學科和學術帶頭人,檔案學和情報學碩士生導師,在讀博士。從教20年,共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刊載論文30余篇,國家一級期刊刊載論文10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檔案學》全文轉載11篇。著有《檔案鑒定的理論與實踐》,主編《檔案管理學》、《中外歷史上的改革實踐》,參編《世界著名科學家傳》、《中國人知識庫》等書。曾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檔案學會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河南省檔案局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
筆者結合20年對檔案學專業的學習和研究,談談治學中的點滴體會:
1 選擇從事專業中核心的分支學科
初辦檔案學專業,共有5人對專業課程進行了分工,有人拿走了文書學、秘書學;有人拿走了科技文件材料學和科技檔案管理學;也有人拿走了中國檔案事業史、外國檔案事業史、中國政治制度史,留下了檔案學概論、檔案管理學。這是學科中任務最重、理論性最強和技術性最高的部分。我毫無怨言地接受了任務,知難而進。我深知,這是學科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學科中最有研究前途和最有地位的部分。也許起初要投入很多精力,學習更多東西,但我相信,投入與產出一般是成正比的。
2 為自己選定的專業領域和方向而獻身
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期間,除了聽課就是進資料室,其他時間還是看專業書籍。一年要修完4年的課程,只得打破常規。先看教科書,然后看學術專著。一邊通過教材學習入門知識,一邊通過專著和期刊進入學術前沿。當時,作為指導教師的和寶榮教授告訴我,先把近期的所有專業期刊看一遍,然后往前看三年,接著一直往后看,只管看,不要問為什么。按此教誨,我埋頭讀書,心無他用。在北京一年,許多名勝古跡都未看過,包括八達嶺長城。在以后的歲月里,不為物役,專心學術,持之以恒,矢志不渝。
3 奠定—個好的基礎
高樓萬丈平地起,全靠牢牢打基礎。要教好檔案學概論和檔案管理學,必須對檔案學的整體進行全面、系統的把握,對各分支學科都有所了解。因此,我一直堅持學深學透各門課程,對其學術進展和研究成果予以充分重視,而不是只掌握自己學習的科目即可。這一習慣一直延續至今。這對我教好各門課程是十分有益的,對自己在學術上開闊視野,駕馭學科全局的意義尤其重大。
4 做好“大吞”和“大吐”
回學校教書后,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我自費購買了本學科所能見到的專著和參考書,訂閱了《檔案學研究》、《檔案學通訊》、《中國檔案》等雜志。對專著和雜志盡可能及時閱讀,有時因忙于外出上課,耽誤了時間,我會把積攢的幾個月東西一口氣讀完。在讀的過程中,注重思考,尋求突破點,然后將所思所想寫出來。前者我謂之“大吞”,后者我謂之“大吐”。
5 注重思維方式和小題大做
我有一個觀念,作為一名教師,對內要靠教學,對外要靠科研。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所在,但要教好書,除了認真備課,盡力傳道外,還應鉆研所教課程的各個部分,做到融會貫通。因此,在日常學習中,對大家熟悉的事物,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去分析,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結合教學搞科研,從小問題人手,先寫出小文章。日積月累,對一個小的問題或現象進一步揭示其背后、內部的機理,這樣才會有更新的發現和深刻的看法,自然就會寫出有新意的文章或大文章。
6 深刻研究別人理論的前提、假設和定義
任何理論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條件之上的,任何推理都是以一定的定義和概念為基礎的,假設條件、定義發生變化,可能導致整個理論的變化。因此,我在研究過程中,根據上述道理,對檔案信息資源開發、檔案價值、檔案鑒定、檔案編研都做過重新定義,給出新的概念,有些還構筑了自己的理論體系,產生了一定的學術影響。
7 不迷信權威
初學檔案學,我對大家的著作首先懷著虔誠之心拜讀,同時也抱著批判的眼光吸收。哪些是符合時代發展的新結論,哪些已經落后,哪些未能充分論證,哪些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一一銘刻在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分析、排比,最后作出歸納。以后看東西,各種情況是否有創新,屬什么性質的問題,就會心中有數。
8 選好一個方向
我沒有上過研究生,但深知學術方向的重要性。最初結合教學搞科研,發現什么問題就研究什么問題,就寫什么問題的文章,但限定在檔案學基礎理論和一般檔案管理范疇內。由于缺乏深厚的積累,大體上在36歲之前沒出現明確的學術方向。從1997年開始,我就著力在檔案價值和檔案鑒定上做文章,已發表相關論文10余篇,出版專著一部,尤其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的7篇文章,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奠定了自己在學術界的地位。
9 學會在討論、辯論、交流中學習
年輕時,沒有人將自己當回事,自己也沒有話語權。人到中年,有了與同行和學術界交流、討論的機會,自己也創造條件尋找一些機會。與同行、學界討論、辯論和交流,使自己開闊了視野,知道別人在干什么,在想什么。在辯論中產生的思想火花,又成為自己下一步研究的學術思想來源。因此,不能關起門來搞學問,不能孤芳自賞。
10 經常到實踐中去
檔案學是一門應用學科。它所研究的對象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變化。如果躲進“象牙塔”,兩耳不聞窗外事,不僅教學搞不好,科研也缺乏實踐基礎。多年以來,凡有機會都到檔案館、檔案室去看一看,與從事檔案管理和業務指導的同志們聊一聊,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思想情況以及他們對實際工作、尤其是對新問題、新事物、新政策、新法規的看法,從中汲取現實的營養,獲取理論研究的著力點,平衡理論務虛與管理務實之間的失調,力爭自己的理論判斷和概括深刻、扎實,盡量避免虛空。
11 長于和善于學術積累
人文社會科學不同于理學、工學。理工科長于實驗,在實驗中有所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因此,許多從事理工的人在年輕時就會有所建樹,有的甚至有重大建樹。世界許多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大部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成就是在年輕時完成的,有的甚至只有20幾歲。人文社會科學所依賴的主要是各類材料,包括實際工作經驗、學術材料、歷史資料。這些東西需要日積月累,積十年之功才能見效,且不能中斷。在此過程中,勤于思考,不斷磨礪,增加見識,學習方法,奠定基礎,積累經驗。有人要評職稱,臨時“找材料”寫文章,這是貽笑大方的。材料不是找的,它來自平時學習所得,來自平時觀察體會所得。文章是成熟的學術思想的自然流露,是靈感的結晶。所以,搞科研要有長期積累意識。站在學術前沿,用批判的眼光取舍各個學術流派和各種學術觀點,才是可取之道。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信息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