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產品創新是一項最具挑戰的工作,一個企業的新產品如何以最快速度面市,如何降低開發成本,如何最大程度滿足顧客的需求,直接關系到產品創新的成敗。因此,減少新產品創新成本,縮短新產品創新時間和提高新產品創新的質量和水平就成為每一個企業關心的焦點。
有研究表明,企業要達到縮短新產品的創新周期、提高新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降低新產品的創新費用的目標,原材料供應商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同時,有效地運用供應商的經驗和專門知識,可以幫助企業改進設計思路以及減少質量問題,也就是說新產品創新成功與否與供應鏈性能直接相關。因此,如何來評價供應鏈性能是國內外學者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我國學者張軍從定性層面研究了產品的品質與供應鏈管理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在整個產品創新過程中,產品歷經了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因而,評價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的性能,有利于評價產品的品質,為提高產品創新的績效,提出了供應鏈的改進措施。他對產品品質與供應鏈管理關系的定性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但沒有給出供應鏈性能評價指標和方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缺乏數學依據。
馬建軍在評價和分析供應鏈性能時,通過對單一性能指標的討論,結合評價指標的包容性、一般性、可測性和一致性原則,提出了基于企業戰略目標的供應鏈資源、輸出和柔性的一般性指標體系。利用這一指標評價體系,供應鏈模型可以更完全地突出供應鏈系統的特征并產生重新配置的效果,從而使供應鏈模型的發展更完全、更準確、更有效。這研究局限于從戰略目標的角度來評價供應鏈性能,即從結果上來評價供應鏈的性能,因而是不全面的,本研究擬定從供應鏈的特征上來建立供應鏈性能評價指標體系。
肖智等運用物元模型對研究企業競爭力做了綜合評價,此方法是以事物、特征及事物關于該特征量值三者所組成的三元組,能夠直觀反映綜合評價的質與量的內容關系,采用關聯函數進行定量計算,使得綜合評價簡單易行。本研究準備建立供應鏈性能評價物元模型,對供應鏈性能的評價方法將是重大改進。
本文在分析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的內涵和特征的基礎之上,找出評價供應鏈性能的指標體系,構建供應鏈性能評價物元模型,并提出提高供應鏈性能的改進措施和途徑,為企業評價供應鏈的性能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二、 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性能評價體系
1. 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內涵。供應鏈是指將產品或服務供給至最終消費者所涉及到的所有環節構成的上、下游產業一體化體系。在經濟活動中,供應鏈以“鏈”的形式將供應商、制造商、零售商、客戶和物流方(廣義的供需雙方)連接起來,形成一條不可分割、能共享技術和資源的業務流程,是描述商品需—產—供過程中各實體和活動及其相互關系動態變化的網絡。各結點企業力圖通過增加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價值、減少成本來增強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從而實現各結點企業的經濟利益。而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強調的是供應鏈進行合作產品創新的能力,強調整個供應鏈的技術領先性和未來的發展潛力,因此其供應商的選擇標準、供應鏈的結構、供應鏈的組建方式都與其它供應鏈有著很大的不同。
面向產品創新供應鏈具有以下特點:
(1)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是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供應鏈。在構建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企業充當發起者,成為供應鏈的核心。該核心企業既是供應鏈的信息交換中心,通過信息的收集與傳輸,便于信息在整個供應鏈上的共享,又是供應鏈上的“技術創新中心”,其他企業為核心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各種技術在核心企業進行交流和綜合。核心企業通過對其他企業的吸引,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供應鏈。
(2)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是一個敏捷的、動態的供應鏈。競爭使各種產品與服務變得越來越軟體化、無常化。產品壽命周期越來越短,產品品種數飛速膨脹,對交貨期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縮短產品的開發、生產周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滿足用戶要求,已成為當今企業管理中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所以,供應鏈具有很強的動態性,供應鏈的結構也必須便于重組和調整,即隨著動態聯盟的組成和解散能夠快速地完成系統的重構。
(3)供應鏈的創新能力是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的核心評價標準。產品創新能力是企業維持持續競爭優勢的根本,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將整個供應鏈的創新能力和未來發展潛力作為供應鏈性能評價的核心標準。強調整條供應鏈的總體利益,即每個成員企業的利益必須服從整體利益,體現了現代企業“共生”“共贏”的思想。因此,為了保住其在整個供應鏈中的成員企業地位,必須將供應鏈整體利益擺在第一位,把供應鏈的創新能力作為評價供應鏈性能的核心評價標準。
(4)顧客是面向產品創新供應鏈的一部分。隨著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企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滿足顧客需求為目標。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也以滿足顧客需求為中心,最好的產品不是企業為用戶設計,而是企業與用戶一起設計,讓顧客通過各種途徑對產品提出具體要求,參與企業的產品創新活動,成為創新小組的一員,真正實現“我的產品我設計”,使顧客成為供應鏈的一部分。
2. 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性能評價指標。
(1)影響供應鏈性能的相關因素分析。
①市場與產品因素。供應鏈結點企業在市場上的地位影響著它們在市場中的作用,市場關聯性越大的企業之間競爭的可能性就越大,合作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小。市場關聯性構造了合作創新的成功率和可能性的矛盾統一體,成為合作與競爭的杠桿。
供應鏈結點企業之間是以產品或服務相互關聯的,產品的相關性越緊密,供應鏈網絡的結構就越緊湊。因此,產品創新網絡主要圍繞核心企業的產品這個中心,以產品作為連接產品創新網絡結點企業的紐帶。
②渠道的暢通性因素。供應鏈結點企業之間渠道的暢通性直接制約著企業產品創新的效率,制約著產品創新成果的先進性。一方面要考慮供應鏈企業間溝通渠道硬件設施的現代化程度,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物料供應與需求管理,基于供應鏈管理的設計與制造管理,企業間資金流管理,基于Internet的硬件建設;另一方面要考慮供應鏈每個環節之間的信息暢通水平,建立在供應鏈基礎上的產品創新網絡,不僅需要保持物流的暢通,而且更需要保持信息流、資金流和知識流的暢通,在產品創新網絡中,信息的流動速度反映了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
③供應鏈協同因素。對企業而言,供應鏈管理的目的是成本的節約和效率的提高,使得整個供應鏈生成的價值最大化,而供應鏈結點企業協同性的優劣直接影響供應鏈的性能,供應鏈的穩健性和運營能力是衡量供應鏈性能的重要指標。

當前,企業供應鏈最重要的就是要確定協同性的供應鏈戰略。使得在整個價值鏈上,新產品研發、生產營運、市場營銷、分銷物流、客戶服務等各個業務部門,還有很多的支持部門,如財務、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等,能夠協同一致,在滿足客戶需求、加快反應速度和降低運作成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協同需要供應鏈上的客戶端和供應端及鏈上的每個結點加強溝通并實現信息共享。實現協同的目標不僅僅是提升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而是通過供應鏈管理,使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協同工作,從而建立嶄新的共同受益的商業流程。協同問題也是今天供應鏈中最大的問題。
④企業的組織因素。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許多企業為適應形勢的轉變,自覺對其組織結構進行調整,調整的目標是使其成為有利于員工相互交流與溝通,有利于釋放員工個性與創造力的扁平化結構或網絡化結構,從而促進產品創新業務流程的高效運作和發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傳統文化強調尋找短期的、績效好的企業,而這種文化與能夠讓價值鏈中的所有貢獻者都獲利的供應鏈管理目標相沖突。有效的供應鏈管理依賴于信任和溝通,信任體系的完善和溝通機制的健全,使得供應鏈結點企業向著良性的合作態勢發展。
⑤顧客因素。產品創新供應鏈結點的各個企業要想獲得生存并有所發展,必須時刻關注顧客,一心為顧客提供價值。因此,企業如何從顧客角度去衡量供應鏈的性能,已成為管理層要考慮的重要問題。顧客層面的性能評價指標應包括三個方面:客戶滿意度、市場占有份額和客戶利潤率。
(2)面向產品創新供應鏈評價指標體系。在眾多影響供應鏈性能和效用的因素中,針對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主要是評價其產品創新能力和未來的發展潛力。因此指標的設計也就要從產品創新能力著手,重點考慮涉及產品創新能力的一些相關因素,在進行各指標權重設計時,也要向創新能力及相關因素傾斜。根據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的功能要求,本文設計了以下評價指標體系。
三、 面向產品創新供應鏈性能評價物元模型
1.確定經典域。設供應鏈性能評價的定性指標有m個,即為c1,c2,…,cm以這部分指標為基礎,將供應鏈性能定量地分為n個等級。



四、 小結
供應鏈是描述商品需—產—供過程中各實體和活動及其相互關系動態變化的網絡,在產品創新的特定條件下,具有不一般的性質和特點,而其性能的優劣對產品創新的成功與否有重大影響,因此,如何來評價供應鏈性能是產品創新活動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引用物元分析法,對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性能評價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此方法采用關聯函數進行定量計算,使得評價簡介可行,與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優越性。至于在評價工作中,如何全面地設立評價指標,如何更合理地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如何更合理地確定各指標定量化數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軍等.供應鏈管理(SCM)的協同品質評價的研究.機械制造與研究,2004,(11).
2.馬建軍,張長根.基于供應鏈戰略目標的性能檢測指標研究.物流技術,2003,(1).
3.肖智,鐘波,李有慧.企業競爭力綜合評價物元模型與可拓評價方法.運籌與管理,2002,11(2).
4.焦志瑩,張文彬,焦志敏.供應鏈成員競爭合作關系研究.現代物流,2005,(2).
5.陳思云.基于系統論的供應鏈管理績效分析.武6.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3,25(6).
7.劉麗文.供應鏈管理思想及其理論和方法的發展過程.管理科學學報,2003,6(2):81-88.
8.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41-45.
9.霍佳震,隋明剛,劉仲英.集成化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體系構建.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4):495-499.
10.徐賢浩,馬士華,陳榮秋.供應鏈績效評價特點及其指標體系研究.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4(2):69-72.
作者簡介:秦遠建,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袁鵬程,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