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對企業競爭優勢可持續發展的來源進行描述。
一、 企業所處的產業環境
企業總是處于某種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中,企業所處環境對于競爭優勢的獲得及發展具有比較明顯的影響。第一,企業發展的環境發生了重要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源自某種突發性的社會、經濟、技術變革,這種變革打破了原先市場的平衡;第二,企業外部環境本身并無任何變化,但企業對環境特點的認識產生了變化或企業自身的經營條件與能力發生了變化;第三,上述兩者的結合。產業環境對競爭優勢的獲得和維持的影響力取決于他本身的變動性,不同產業環境之間的變動性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不同的產業環境狀態對競爭優勢的影響及其作用方式也不相同。企業所處的產業環境能夠明顯地影響企業市場行為的效率,由此影響企業的盈利水平和競爭優勢的創造與維持。而每一個企業都處于某種外在環境之中,宏觀環境主要通過產業環境對企業產生影響力。產業環境相對于宏觀環境而言,對個體企業具有更大和更直接的影響,這是由于宏觀環境一般不直接影響個體企業的決策與經營績效,而是通過產業環境產生間接影響或發展作用。由此,企業所處的產業環境是企業創造競爭優勢可持續發展的外在條件。
二、 企業戰略資源
盡管企業所處的產業環境對其盈利水平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力,但是相比較而言,企業自身所具有的素質更為重要。企業素質實際上就是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資源的外在表現。因為,企業在產業內的相對市場優勢的根本基礎或源頭在于其素質,或者說企業的市場優勢實際上是其相對資源優勢的市場反映或表現。盡管每個企業都擁有或控制某些資源,但是只是其中的戰略資源才能夠為競爭優勢可持續性創造做出顯著貢獻。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戰略資源在競爭優勢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從理論上講,某種既定環境對身處其中的所有企業應該具有相同或類似的影響。導致企業之間經營績效差異或競爭優勢的有無與強調的原因不僅在于其所處的產業環境,更在于其自身的素質。企業素質表現為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運作效率。產業環境只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條件,企業資源才是關鍵。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企業資源都能夠對持續競爭優勢產生作用,而只是其中的戰略資源才能夠勝任這種角色。所以企業戰略資源是企業競爭優勢可持續性的內在基礎之一。
三、 企業核心能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同一種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通常是由多家企業完成的。企業面對的是競爭性的市場,所以首先需要分析企業已經形成的核心能力及其利用情況。在競爭市場上,企業為了及時實現自己的產品并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份額,必須形成并充分利用某種或某些競爭優勢。競爭優勢是競爭性市場中企業績效的核心,是企業相對于競爭對手而言難以、甚至無法模仿的某種特點。由于形成和利用競爭優勢的目的是為了不斷爭取更多的市場用戶,因此,企業在經營上的這種特點必須是對用戶有意義的:“競爭優勢歸根結底產生于企業為客戶所能創造的價值”。
是什么因素決定了企業能夠形成某種競爭優勢呢?普拉哈拉德和哈梅爾認為是企業核心能力。所謂核心能力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這種能力不局限于個別產品,而是對一系列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優勢都有促進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核心能力不僅超越任何產品或服務,而且有可能超越公司內任何業務部門。核心能力的生命力要比任何產品或服務都長。由于核心能力可以促進一系列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優勢,所以能否建立比競爭對手領先的核心能力會對企業的長期發展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只有建立并維護核心能力,才能保證公司的長期存續。因為核心能力是未來產品開發的源泉,是競爭能力的“根”。因此,企業核心能力是競爭優勢、市場份額和企業利潤的真正來源。
四、 企業戰略能力
彼得·德魯克說:“競爭戰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企業經營目標的唯一有效的定義就是顧客。”一個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可以有兩種基本的戰略選擇:一是提供更低的認知價格;二是提供更高的認知價值。具體應該采取何種戰略,還必須以企業擁有的資源和能力為依據,而且要把戰略和能力有效地結合,即從企業戰略能力(企業戰略能力是企業能夠持續地增加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關鍵因素;它是企業的積累性學識,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并能指導企業未來的發展,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它具有獨到的短期內不可模仿性,它有助于實現客戶的根本價值并引導客戶價值的提升)的角度思考問題。
企業擁有一定的資源和核心能力是必要的,但關鍵是要看企業所能利用的資源數量和利用資源的方式和效率;要尋找到差距,尋找到未來正確的發展方向。必須在正確的戰略指導下,最大限度地使用資源和能力,資源、能力和戰略三者的有機融合構成企業戰略能力。企業戰略能力主要從企業成長的過程中積累而產生的,但也可以通過市場交易而獲得(可能需要很大的搜尋成本和轉換交易成本);戰略能力的關鍵在于“選擇”、“協調”和“整合”,它是企業創造持續競爭優勢的充分條件,即企業有了戰略能力,有定能創造價值,獲得競爭優勢,從而才有可能持續性的發展。
五、 企業家能力
熊彼特對企業家的定義:“企業家的職能就是識別企業的生產性因素,并整合它們。”筆者認為,企業家能力是一種識別、發展、完善企業現有資產或者新的資產構成的整合能力。第一,企業家能力不是指具體的個人,而是對一種功能的描述。無論是企業的決策層,還是戰略管理者,當他們在識別和完成新的資產整合時,其行為就反映了一種企業家能力。第二,企業家能力強調了資源的下列特點:資源并不是無中生有的,所有資源都是來自于現有的經濟或者技術領域中的資產和能力的整合。企業家能力所表現出來的直接結果就是一種從未存在的稀缺性資源,通常就是現有資產、技能和能力的整合。企業家能力本身并不產生資源,但它卻傳遞了新的資產整合中最基本的兩個因素:價值和稀缺性。一個企業擁有特定的技能、資產和能力,但這些因素本身并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潤,企業家能力將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原來從未存在的稀缺性資源。這些資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品牌、技術、研發水平或者某種能力。新的資源整合通過提供企業獨有的能力或降低成本,以及有利于企業的其他一些資源、戰略獲得增值,關鍵是企業價值和附加利潤。
六、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發展戰略或企業家能力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力量或動力,它對企業興衰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關鍵性的作用。一個企業在產品質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對產品的市場地位和由地位決定的價位,以及產品的市場銷售量,發揮重要或決定作用的仍然是產品自身的文化內涵。經濟活動往往是經濟、文化一體化的運作,經濟的發展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想成功的企業,都必須充分認識到企業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場競爭中依靠文化來帶動生產力,從而提高競爭力。
哈佛商學院通過對世界各國企業的長期限分析研究得出結論:“一個企業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業文化,是當代社會影響企業本身業績的深層重要原因。”美國歷史學家戴維·蘭德斯在《國家的窮與富》一書中斷言:“如果經濟發展給了我們什么啟示,那就是文化乃是舉足輕重的因至少。”同樣,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離不開企業文化的哺育。誰擁有文化優勢,誰就擁有競爭優勢、效益優勢和發展優勢。今后的500強企業將是采用新企業文化和新文化營銷策略的公司。企業家已經不能沉迷于過去或現有的成功,揚棄過去,超越自我、展望未來,建立新的企業價值觀和企業文化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因此21世紀企業之間的競爭,根本的是文化的競爭。
七、 持續性創新
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由于各種因素的作用和變化而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甚至可以說已經達到動態或劇變的程度。環境的動態化嚴重削弱了企業經營決策與行為可能性預見的基礎。由此就使得企業的每一種既定形式的競爭優勢都不可能長久地維持,最終都將消散,只是時間的長短不同而已。真正的競爭優勢必須能夠經受住長期和動態環境的考驗。
在動態的環境中,如果企業只有一種競爭優勢且無力新創競爭優勢,那么企業在動蕩環境中將很難生存。在動態環境中,企業要想能夠獲得持續競爭優勢,就不能只是憑借其戰略資源、核心能力等被動地適應環境,而是要求企業能夠深刻預見或洞察環境的變化并迅速地做出相應反應;并應該立足于其所擁有或控制的戰略資源、原有的核心能力、企業戰略能力、企業家能力和優秀的企業文化利用各種市場機會進行持續性的創新,超越其所處環境和市場競爭。通過持續性創新,不斷超越自己的,從其既有的競爭優勢迅速地轉換到新的競爭優勢,超過競爭對手的企業,從而獲得基于其整體發展的持續競爭優勢。真正的競爭優勢在于沒有競爭的優勢,避開競爭的最好辦法就是新創并獨占一個領域。也就是說,企業持續競爭優勢源自于持續性創新。所以說持續性創新是企業創造和維持其競爭優勢的惟一出路。
參考文獻:
1.李世成著.企業競爭優勢.北京:臺海出版社,2005:178-179.
2.張文松著.企業戰略能力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60-63.
3.胡大立著.企業競爭力決定因素及其形成機理分析.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120-124.
作者簡介:杜躍平,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MBA教育中心主任;余來文,工商管理博士、碩士生導師,江西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深圳遠望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華澳國際咨詢公司董事、合伙人,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陳明,博士,江西財經大學工商學院教師。
收稿日期:200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