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知識經濟日益顯現的新形勢下,探討和認識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這一企業管理的新課題,對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作用。本文從我國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出發,分析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措施,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發展對策
我們的社會正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人的腦力、心力、智力為核心,從人出發,開發人、服務人。人的智慧和創新將成為全社會的第一資本、第一資源、第一目標和第一財富。人的智慧和創新開始充分地顯現其巨大的能量和價值,人力資源作為生產要素在企業和社會中,越來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主導作用,成為企業創造超常效益和增值的最基本的源泉。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人力資源價值的確認、計量,以及根據人力資源價值來確定收益和權益的分配,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問題。著名管理學家彼德·杜拉克斷言:“傳統的人事管理正在成為過去,一場新的以人力資源開發為主調的人事革命正在到來!”
一、 現階段國有企業人力資源存在的問題
目前,已經有愈來愈多的組織己經認識到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重要性,但我國國有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現狀卻令人堪憂。而我國的國有企業,對如何吸引、開發、使用人才,如何全面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工作效益,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有效的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還沒形成“以人為本”的觀念。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下,我國國有企業對職工的管理就像我們傳統的婚姻方式:一個人學校畢業了,然后由國家分配到某某企業,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企業不會輕易炒一個人的魷魚,員工也不會輕易離開企業,就像夫妻不會輕易離婚一樣。強調“聽從安排”,否定個人的需要和個性。管理的運行機制是自上而下,這種“垂直”模式重上級的意志和需要,人事管理只是執行上級下達的人事調配命令,而失去了管理的主動性,作為管理對象的下屬只是被動的“棋子”。管理過程強調事而忽視人,人的調進調出和職位安排被當作管理活動的中心內容,視事為重心,把人降格為“執行指令的機器”;視人為集體之財產,只重于擁有不重使用。人才的發現和利用意識相當薄弱,盡管存在選拔、獎懲和培訓等活動,然而,其標準主觀隨意性強,形式重于實質,管理制度常受到領導個人意志影響,管理過程常被人為中斷。最終的結果是原本唇齒相依的企業和員工,由于企業不懂得愛惜員工,不懂得激勵員工,員工也不在意企業的興衰死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你是你我是我,最后只落得一個勞燕分飛、唇亡齒寒的結局。
2. 忽視人力資源的開發。目前,國有企業在對待人力資源問題上,太注重管理,沒有意識到:組織要發展,重在人力資源開發的環節。目前,在我國,尤其是理論界將目光過多地放在人力資源管理這一塊,卻忽視了人力資源開發問題。使用原材料時必須考慮消耗后的補給,使用機器設備必須考慮磨損和折舊。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并不重視員工的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還沒有把人才培養看成是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基本建設,企業的人才培訓還沒有和員工的敬業愛崗、管理能力、創新精神以及自身價值等綜合為一個整體去統籌考慮,還沒有樹立“日常管理是培訓”、“終身接受培訓”的觀念。有的企業即使有一些培訓,但培訓內容的科技含量不高,也缺乏具體的要求,缺少具體的激勵機制,使得教學形式單一,缺乏多樣性,培訓往往走過場,并不注重實效。有的企業往往是在人員不足或人員素質跟不上企業發展需要時才考慮招聘或培訓,緊急需要時采取各種手段吸引人才,在不需要時又會考慮怎樣降低人力成本。隨之而來的是員工創新動力不足,造成人才大量流失。
3. 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國企人力資源管理觀念陳舊,缺乏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吸引人才機制嚴重滯后,企業害怕人才流動,并設置種種障礙以盡可能減少人才流失;企業過分依賴人才管理,忽視制度管理,甚至連人事部門也缺乏制度化的規范管理;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許多國企仍在用職稱作為劃分人才檔次的主要標準,從初級到高級,等級分明。但不論把職稱設置得知何花哨和名目繁多,劃分得怎樣周到和細致,那都是空的。在我國目前職稱評審的種種弊端下,評職稱的人只要到了規定年限,不論本事如何,從哪里都能鼓搗出一兩篇論文,只要關系到位,就能評上,評了就是終身制,就可按級別享受相應的待遇。在很多企業,職稱就是加工資、分房的硬條件。這種不平衡阻礙了國有企業職工能力的展示和積極性的發揮,造成的后果是國有企業在與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競爭中的人才流失。
二、 國有企業人力資源戰略探析
國有企業包袱沉重,矛盾重重,人力資源管理不是一時采取某個措施就能解決的。我們要充分利用國企現有的優勢,逐步推進國企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走向成熟。
1. 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叭耸枪芾砉ぷ鞯暮诵暮蛣恿?,是企業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國企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把人力資源看作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每個員工充分發揮所長,創出更大的績效。在當前大多數企業面臨困境的情況下,管理活動的成功標志不僅要看企業目標是否實現,還要看員工的個人目標是否實現,企業員工能否同管理者同心同德共渡難關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企業應該營造以人為本的思想,需持之以恒,不能朝令夕改,要不斷培育和完善,使之成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方針,作為樹立企業形象的一部分,加大對外宣傳,達到一種品牌效應,從而可以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為企業服務。同時,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管理工作。必須緊緊抓住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建立科學嚴謹的員工培訓體系、激勵體系以及靈活機動的人與事相適應的管理策略,使員工能充分分享企業成長所帶來的好處,給員工發揮潛能、施展才華提供舞臺,使員工能感到成功的幸福,能體會到人格受到尊重,能自覺養成開拓創新、敬業愛崗的良好風氣。
2. 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機制。新的分配制度參照勞動力市場價位,重點向關鍵管理、科研技術崗位以及企業主體生產崗位傾斜,拉大崗位間工資差別。通過在內部工資分配中引進勞動力價格機制,使勞動力價格能夠起到調節各類人員的工資水平和差距的作用。建立以崗位工資為主要形式的工資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和技能要求,實行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崗位工資標準設計以崗位差別為主、兼顧能力差異。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崗位工資標準按崗位職責確定,拉開同一職級的管理和專業技術崗位收入差距,解決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分配中的“大鍋飯”。操作服務人員崗位工資按崗位和技能要求確定,根據技能水平不同適當拉開同一崗位職工間收入差距,充分調動操作服務崗位人員學技術、學業務的積極性。在員工表現優秀的時候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以擴大正面行為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強化員工的積極表現,給員工一個認可工作的機會;在員工表現不佳,沒有完成工作的時候,也應及時真誠地予以指出,以提醒員工需要改正和調整。整個崗位工資體系以勝任工作崗位的能力和工作表現為價值導向,鼓勵員工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工作業績,獲得更高的報酬。
3. 加大職工培訓力度。員工的教育培訓是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也是企業人力資本增值的有效途徑。加大職工培訓力度,企業首先要從思想、手段、方法、人才、組織、策略上樹立不斷創新的觀念,結合企業的自身實際,真正把選人、育人、用人、留人落到實處,不要掛在嘴邊。其次,培訓有全面的計劃和系統的安排,將教育培訓與員工的考核、提升、晉級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提高員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對那些有發展潛力的員工,培訓的目的就使為了讓他們擔負起更重要的工作。因此。對于參加培訓且成績突出的員工,應調到更重要的崗位上工作,或者提升職務。第三,要把培訓與工作需要結合起來。對員工培訓必須結合每個員工的工作需要、每個員工的能力,采取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同時,要加強一線員工的培訓,提高一線員工的知識技能,而不能只培訓上層管理人員。只有把培訓與工作需要和個人能力結合起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強培訓的效果,真正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發展的需要。
4. 完善多重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人的行動是受其思想支配的,行為是受其動機制約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但基本的是物質和精神的兩個大的方面。堅持激勵原則,需要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國企想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必須做到:(1)薪酬激勵。通過調整國企內部收入分配關系和實行特薪制度等措施,加快拔尖專業技術人才、高級技能人才薪酬待遇與市場價位的接軌進程,達到吸引人才、穩定骨干的作用。(2)事業激勵。創造機會和條件保證各類人才能夠施展才華,滿足他們的成就動機。以科技人才為例,他們都希望在專業上有所建樹,對提升專業領域的成就、名譽以及相應的地位比物質利益有更強烈的需求。(3)學習激勵。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優秀人才進行脫產培訓,選送到高等院校深造等。國有企業要樹立“培訓投資效益”觀念,不僅發揮出培訓的激勵作用,還要從追求回報的角度努力實現培訓效益的提高。另外,企業對員工的尊重與理解、良好的溝通環境、團隊協作氛圍也可以有效地培育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和信任,從而激發員工為企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林治中.國企人力資源管理新探討.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04,(11):38-39.
2.郜振國.國企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缺陷分析.企業活力,2004,(12):58-59.
3.趙未.關于國企人力資源問題的研究.教育探索,2004,(7):123-124.
4.郭振慧.國企人力資源管理的改革思路.中國人力資源,2004,(5).
5.梁振華.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淺探.中國科技信息,2005,(18).
6.趙曙明.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7.張玄.論現代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現代管理科學,2000,(6).
8.秦志華.人力資源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王秀勤,西安財經學院館員。
收稿日期:200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