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義學是有閑人手中的玩偶。有閑暇方才有雅趣,有雅趣才會有真意,有真意自胸中流淌,才會有意海情天,筆墨酣暢的美文傳唱于世。但是,閑者自閑,忙者自忙,而文學恰似一位嬌美的少女,誰鐘情于她,她就對誰投懷送抱,哪管你是忙人還是閑人。現在,我手中正捧讀的一本散文集,它的作者是一位多年來不知“閑暇”為何物的人,繁忙一直是他的作息時間表,他曾是一位縣長、一位副州長、一位州委常委,更是一位情真意切、使命如山的壯士,一位情滿藏寨羌山,感動阿壩大地的癡情男兒,他就是著名羌族作家谷運龍先生,因為他的癡情,文學這位美少女倒也特別青睞他。
仔細讀過《谷運龍散文選》之后,思緒良多,教益不少,但感觸最深的還是他的情真意切,親情、友情、鄉情,并在這眾多感情烘托下對祖國、對阿壩、對家鄉的摯誠之愛,以及作者常常感到的觸手可及的、要使家鄉人民、阿壩大地改天換地、同奔致富路的沉重使命感和責任感。
一
《一個民族的背影》,讀之沉重多于輕悅,使命重于泰山。曾在歷史的廣闊天地里馳騁疆場,“氣吞萬里如虎”的爾瑪人(羌民族),何以在滾滾東逝的歷史長河中逐漸衰微、最后只得在岷江河谷的夾岸山巒上找到一片棲身之地,對歷史反思的沉重,對民族英魂追尋的諸多啟迪,對現實生活的幾多祝福和向往,折射出作者對羌民族父老鄉親深沉而執著的愛,浮現在文字之上的全是一片深情。
“多累的阿奶、多累的爾瑪女人。你們勤勞的美德襯托出絕倫的美貌,如藍天的白云般相得益彰:你們賢淑柔婉的愛情之樹永遠開不敗爾瑪人溢香的玫瑰花”。《爾瑪女人》中秀外惠中、勤勞善良、用女性稚嫩肩膀扛起一個民族艱難跋涉在歷史山梁上的爾瑪女人,作者是發自肺腑的山衷的贊美,向她們表示了深深的敬意,作者本人也正是攀附在這些柔弱肩膀上的眾多精靈中的一個,他深愛著自己的母親,深愛著眾多像自己母親一樣的爾瑪女人,更因熱愛而敬重她們品格的高潔、道德的崇高、業績的宏偉、功勛的卓著。讀之令人回腸蕩氣、感慨叢生,對那些辛勤勞作在羌山羌寨的爾瑪女人,頓生仰慕崇敬之情,實在值得一讀,本文也是作者對鄉情親情的一種真誠直白的流露。
《岷江河、母親河》,波翻浪涌的岷江河從遙遠的山巔走來,在播撒下無數生命的種子,給藏羌人民帶來年復一年的豐稔之后,又匆匆地流去了。“流去了,流去了四十年前藏羌人民幾千年的悲傷;流去了,流去了三十多年桃花般的紅顏和亭亭玉立的身段;流去了,流去了一種形將老去的歲月:流來和將要流來的玉粒金珠,是一種春的年少。”作者魂牽夢繞的是家鄉人民的悲歡離合,是父老鄉親的飽暖饑寒,是藏寨羌山的物阜年豐,是山川溝梁的繁榮發展。作者背負的使命,在本書收集的眾多篇章里,像沉重的十字架一樣如影隨形地跟隨著你,不僅作者背負的沉重觸手可及,就是作為讀者的你我也常會感到肩背負重的蹣跚。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意呢?這正是作者深深摯愛著阿壩這片生他養他的熱土,將以赤子之心予以回報的拳拳真情。
《草原駛來紅帆船》、《掛在蘋果樹上的幽靈》、《通車那天我到小茅坪》等篇章,既看到了作者對家鄉新貌的歡欣,更展現其對現實與發展的憂思,透過這些文字,在“一枝一葉總關情”中表達了作者深愛這片熱土和它養育了的人民。
二
在《谷運龍散文選》里,不僅僅是彌漫了沉重的使命感,使人讀之大氣難伸,也常常因高原山川的秀美、高原人民的勤勞智慧取得的輝煌成就,并因此使父老鄉親日益富足,揚眉吐氣,而令作者在其錦心繡口間洋溢著豪邁的歡娛,澎湃的激情和高揚的熟誠,并以其摯誠之愛,勃郁之情,熱切的希望、激揚的鼓勵,令藏羌兒女感奮,令古老阿壩感動。比如,在《扎西德勒、圣地啊壩》中,作者這樣描寫道:阿壩大地,“哪怕是一滴水都有五色的光環,哪怕是一棵樹都有婆娑的詩意,哪怕是一尾草都有燦爛的春天,哪怕是一片葉都有繽紛的秋陽……”“九寨溝把人間的萬種風情演繹得淋漓盡致,黃龍寺把世上的千般蜜意幻化得無比酣暢。花卷天字的草,云鳶雪擁的四姑娘山,波撼野谷的江河。”何其秀麗的山水,何其壯美的山川,是造物主的精心描繪,還是大自然特意的恩賜,阿壩大地上絕美的風景曾多少次感動著作者,更不知多少次令作者感到自豪和驕傲,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艱苦創業、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加繁榮、更加富足、更加幸福呢?
阿壩的美好更多的是造物主的恩賜,但也不全然是輕快激越的小步舞曲,更有黃鐘大呂般令人振聾發聵的警世之音,那些潛藏的危機常令作者食不甘味,寢不安枕。雖然,“這是一方博大的土地。這是一方深情的土地。這是一方美艷的土地。這又是一方富饒的土地。這更是一方神圣的土地。”但是,“到1999年,阿壩州的土地已沙化3000萬畝,是1981年的3倍,其中草原沙化區達2000萬畝,并且以每年2萬畝的速度遞增,危及l1個縣123個鄉鎮385個村50萬人,年經濟損失高達數億。無論是沙化還是潛在沙化,均以每年11.8%的速度遞增。”在《扎西德勒、圣潔阿壩》中,沒有對家鄉熱土傾情地愛戀,沒有對歷史和現實擔負起沉重使命的人,是難以對這片熱土關注如此之深,情寄如此之切的。由此可見,作者對家鄉和父老鄉親的摯愛,絕不是只停留在純樸的親情和友情之中,應該說他所傾注的愛更深沉、更博大、更熱烈、更厚重。
不熱愛自己家鄉的人,很難說他會熱愛自己的祖國,因為,那個曾給予他一腔熱血的處所于他都沒了懷戀的意義,那么,浩瀚的神州大地就更難激起他燃燒的鄉情了。作者不僅深深熱愛著自己的父老鄉親,深沉地愛著自己的家園,他甚至在《山外的世界里》,對我們偉大的祖國,都傾注了博大而寬廣的熱愛。作者在《感悟北京的輝煌與憂傷》里,對代表華夏文明的長城進行了幽遠的追思:“一萬多里的蜿蜒、一萬多里的騰飛、一萬多里的雄奇、一萬多里的悲壯、一萬多里沉沉滾雷、一萬多里粼粼波濤。一種文明的物化,一種物化的文明”。作者以歌頌的筆觸在贊美那段雄偉的歷史和文明的時候,從心底里涌起的是對華夏滄桑歷史的崇敬之情,恰似詩人何其芳的獨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作者就是這樣一位背負著沉重使命感的艱難跋涉者。
三
世代繁衍生息在阿壩大地上的符族人民,不僅心靈手巧,勤勞樸實,更是一群充滿智慧,富于創造的智者。作者在《西羌古堡》中所描述的巍巍聳立的雕樓、相依為用的羌寨、縱橫交錯的水渠、“留眼搭木,靠墻立柱”的房舍,無不折射出這個民族巧奪天工的智慧之光和自主創新精神:還有“不用換氣”而進行完整吹奏的悠悠羌笛,開口便唱、抬腿即舞的藏羌鍋莊,獨具特色的高原飲食文化,如此等等,正應了作者的一句總結語:“文明是一種無限的延續,智慧是一種無邊的浸潤”。在此,作者優美的文筆、多彩的思緒、閃光的智慧、何嘗又不是一座傲立的山峰、一處高聳的雕樓、一溪奔涌的流泉、一束斗艷的山花呢!作者正是他所頌揚的挺立山巔的一株紅樺,或是一莖蒼松,水遠樹立著的一面生命的旗幟。
《谷運龍散文選》共收集作者近年來的代表作43篇,共分為三輯,第一輯:《一個民族的背影》,凡14篇短文;第二輯:《孤獨的鄉愁》,輯文21篇;第三輯:《山外的世界》,收錄短文8篇。捫心自問,讓我們這些山間小草般的人物,讀過幾篇谷運龍先生的錦繡文章,就想站出來饒舌一番,實在有些力不從心,或說是自不量力。但目遇之即可誦,心感之而欣悅,讀過《谷運龍散文選》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不寫幾行文字聊表衷曲,實在心有不甘,于是才成就了上面這些不吐不快的內容。倘要從這些掛一漏萬的文字里見識作者橫溢的才華,超人的智慧,實在難以達到目的,只有請朋友們去親口嘗一嘗谷運龍先生精心培植的香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