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星:建立良好的分銷渠道是取得中國市場的關鍵因素,同時渠道也是建立品牌的重要方式,從這個角度說,渠道的可靠性與穩定性是企業打造品牌的基礎。
彭鴻斌:產品就是企業要給消費者的價值,而渠道就是企業通過哪里把產品賣給消費者。企業主要考慮的是產品的原材料和最終的消費者滿意。如何最快、最安全地把價值賣給消費者,就決定了渠道的選擇。
首先是渠道的長度。我覺得成熟產業的渠道滿足物流的基本條件就行了。在設計渠道時,我們盡可能地讓工廠直接對代理商,代理商對專賣店,減少渠道層次,這不僅可以把更多的價值讓給消費者,還有利于提高速度,讓企業政策更快地傳遞下去。
其次是渠道的寬度。企業要多少經銷商要考慮企業的管理能力,同時也要考慮經濟因素。我們根據省的情況來設立,比如貴州除了貴陽找不到第二個分中心,那么就設一個省代,而山東,可以設立兩個,一個濟南,一個青島,全國分成六七十個總代理。
再次還要考慮力度。有三個決定因素:第一是品牌力,即品牌對消費者的拉力;第二是管理力,因為渠道也是企業的顧客;第三是產品力,即產品本身所具有的消費者可認知的獨特價值有多高。
我個人認為,銷售本身就是做廣告,賣貨就是創品牌。
所以我們說要有兩個“經銷商”:一個經銷商叫“傳播”,負責把產品傳播到消費者心中,是一種心智渠道;另一個是真正的經銷商,把產品鋪到消費者可以買到的地方。同樣,市場份額也有兩種,一個是消費者心智市場的份額,一個是實質的市場份額。
施煒:從渠道的角度講,一個新企業在品牌增值的方法上,大體上有兩種模式:
第一種是“產品十強勢傳播+渠道牽引”,可以叫“空襲戰”,這種模式在保健品行業被廣泛運用。通過強勢傳播,一方面吸引消費者注意,另一方面也是讓渠道感興趣,增強渠道的信心。
這種模式在產品不能自然形成拉力,消費者不是很理性的情況下,實現品牌迅速增值的成功案例是有的,像好記星、背背佳等,其品牌增值基本是屬于資源化,通過拼資源達成品牌快速增值。這種模式在中國是最快的、最容易成功的。因為中國的一些資源處于壟斷地位,比如央視傳播的密度廣、傳播速度快。但這種模式也有危險,如果整個系統操作能力比較弱,產品沒有堅實基礎,渠道不能跟進,推廣資源不能迅速轉化為市場消費資源,弄不好就會成為投機主義。
第二種模式是“產品+通路+口碑傳播”,相對于“空襲戰”,這個可以叫“地面戰”或者“滲透戰”。其品牌不依靠強勢廣告轟炸,增值周期相對比較長,但是基礎非常扎實,盈利空間比較大。它不急于求銷量,一般都會采取差異化,而是依靠通路慢慢地滲透。食品行業的“老干媽”,地板業的菲林格爾就是如此。這種模式下,渠道就成了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第一種模式渠道有點被動,而這種模式需要渠道的高度認同,讓渠道像媒婆一樣去做推廣,一般適合二三級市場。
對萊茵陽光來講,我有三條意見:
第一是體驗營銷,加強終端店面風格和樣式的吸引力,打造現場氛圍,要有真正的體驗元素和情感元素。我建議:在終端店面,可以將多種多樣的運動模式與地板結合起來,比如廣播體操、父子玩騎馬游戲等等,從消費者的生活情趣開發一些配套設施,將運動融入生活,引導消費者生活,讓運動生活化。
第二是知識營銷,提高終端導購或營銷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傳播能力很重要。地板客觀的物質屬性和可感知的東西不是很清晰,不如飲料、食品的體驗那么確切,需要有人將知識傳播給消費者,誘惑但不是欺騙消費者。
第三要強調渠道層面不可分離的關系。加強渠道的客戶關系管理,通過渠道滲透至消費者,店面里的營銷人員要走出去,比如進入新樓盤、參加設計展示、與裝修公司進行合作等等,這也是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