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基本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的變革這個視角分期,可將建國后實行的十個“五年計劃”分為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其教訓有重大差別。
“一五”計劃: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一大教訓
1955年3月召開的黨的全國代表會議,討論通過“一五”計劃草案,并建議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審議批準、頒布實施。同年7月,一屆人大二次會議討論通過“一五”計劃。
主要由于缺乏經驗,“一五”計劃編制和執行方面存在不少問題,最主要的教訓諸如:在投資總規模方面偏大,形成緊張的平衡。在投資分配方面,重工業偏多,農業和輕工業偏少;制造業偏多,煤電運等基礎產業偏少;內地偏多,沿海偏少;軍用偏多,民用偏少。在貫徹勤儉建國和自力更生方針方面,利用原有生產能力不夠,新建和改建的企業規模偏大,標準偏高:非生產性建設和城市建設規劃也存在偏多和標準偏高的問題。在計劃體制方面,中央集權偏多,地方權限偏小。在生產建設方面,發生了1953年的“小冒”和1956年的“大冒”;在改造方面,1955年下牛年以后,搞得過快。
“二五”~“五五”計劃:計劃經濟體制完全確立并進一步強化時期的三大教訓
前三個五年計劃的共同特點是只有一個綱要式的文件,并沒有形成完整的計劃,更沒有提交全國人大討論通過。所以從完整的和法律的意義上說,三者均不能構成國家的五年計劃。
第一,由黨的八大討論通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二五計劃的建議,是一個好文件。就“二五”計劃建議的內容特別是指導思想來說,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產物。
但遺憾的是,由于“左”的指導思想在黨內占了支配地位,從1958年—開始就把這個奸文件完全拋開。結果是.三年“大躍進”,再加上自然災害和蘇聯撕毀合同的影9向,使得1961年中國經濟陷入了深重危機。接著在實事求是的正確思想路線指引下,搞了五年的調整(1961—1965),又恢復和發展了經濟。
第二,1964年5月,《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的初步設想》,提出的“三五”的基本任務是大力發展農業,基本上解決人民的吃穿用問題等。但是后來,由于國際形勢的緊張,也由于對國際形勢做了過于嚴重的估計,將“三五”計劃的任務重新規定為“必須立足于戰爭,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1970年8月~9月,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審議的“四五”計劃綱要(草案)提出:“四五”計劃的主要任務是狠抓戰備,集中力量建設大三線強大的戰略后方,改善布局;大力發展新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等。
可見,“三五”計劃和“四五”計劃雖有區別,但從他們的根本指導思想都是“左”的路線來說有共同點,給我國經濟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失。
第三,至于“五五”時期,由于“文化大革命”更趨嚴重的破壞,連個獨立的綱要式五年計劃都沒有。只是在1975年編制了一個包括“五五”和“六五”時期在內的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千年規劃綱要草案。這個草案直到1978年才提交五屆人大一次會議討論通過。這個綱要也是在“左”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指引下制定的。按照這個綱要的規定,到1980年,要建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農業方面,要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顯然,這是一個急于求成而又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計劃。
從“二五”時期到“五五”時期(準確地說,是從1958年到1978年,但不包括其中的經濟調整時期),由于“左”的路線在黨內占了支配地位,特別是由于“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都受到了極大損失,并沒有得到應有發展。
上述發生的嚴重問題,從直接相關的原因上說,首先是同計劃編制中存在的諸多錯誤相聯系的。主要是:1、盲目推行強速戰略,以致造成經濟多次大起大落。2、長期片面推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使得經濟中的基本比例關系(主要是農輕重工以及積累和消費的關系)多年嚴重失衡。3、長期實行粗放經濟增長方式,忽視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致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緩慢,經濟效益低下。4、缺乏穩定而又科學的經濟地區布局戰略。從“一五”前期的重點建設內地,跳到1958年“大躍進”中工業布局遍地開花,1964年以后又集中力量大搞三線建設。5、盲目推行自給自足的封閉戰略.企業搞“大而全”和“小而全”,地區搞獨立的經濟體系,對外在很大程度上搞閉關鎖國。6、嚴重忽視科學、教育和知識分子的作用。7、根本缺乏社會發展的觀念,只是單純的經濟發展計劃,致使就業、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等社會問題積累成山。8、根本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以致人口增長失去控制,環境和生態受到嚴重破壞。9、在財政方面,除了總規模過大和過多向重工業傾斜等問題以外,國防戰略費和對外援助費也都超過了國力。10、缺乏完整、穩定、科學的五年計劃,加劇了發展的盲目性。11.法制不健全。沒有制定有關編制五年計劃的法律,這方面沒有什么約束力。更為嚴重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使黨規和國法破壞殆盡,使得包括五年計劃編制和執行在內的一切經濟工作都會受”左”的路線支配。

“六五”~“十五”計劃: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時期的六大教訓
從1980年代初到21世紀初,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下,依據鄧小平提出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以及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先后相繼地制定了從“六五”至“十五”的五個五年計劃。
由于多種原因,“六五”至“十五”五年計劃的編制和執行中也存在不少教訓。
第一,“六五”計劃提出實行計為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這是沿襲了1956年黨的八大的提法。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對此有了重大發展,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7年黨的十三大在這個問題上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提出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
但在“八五”計劃中又出現了這樣的提法:初步建立適應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這實際上又回到了上述的1982年和1984年的提法。直到1992年才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定為經濟改革的目標。其突出表現就是:早在“六五”計劃就針對改革前由于急于求成,盲目追求經濟增速,忽視經濟效益的“左”的錯誤,提出了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但在此后1984年、1988年和1993年還發生了三次經濟過熱。特別是1993年將“八五”計劃的年經濟增長率6%提高8%一9%,盡管有道理,并仍處于我們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約為7%一9.5%),但在1992年經濟已經明顯過熱,而地方政府對計劃指標層層加碼還難以改變的情況下,這種做法無疑對這一輪經濟過熱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當然,這三次經濟過熱與改革前發的多次經濟過熱相比較,其發生機制.嚴重性和后果都有重大區別。但就急于求成這點來說又有某些共同點。
第二,伴隨改革的進展,部門和地區的局部利益得到了強化。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利益就成為阻滯改革和發展計劃實施的嚴重力量。前者如壟斷行業改革進展遲緩.這固然同壟斷行業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有關,但同這些行業的局部利益的阻滯作用也有聯系。后者如2003年下半年發生的經濟局部過熱,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追求地方局部利益的投資;中動。
第三,漸進式市場取向的經濟改革,盡管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負面影響。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是為貪污腐敗提供了滋生土壤和發展空間,而貪污腐敗無疑又是實施計劃極嚴重的破壞力量。
第四,由于對某些決定經濟發展的基本指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將它放到應有的戰略地位,因而需要提高戰略地位。比如要提高投資率和消費率預期指標在宏觀調控中的戰略地位。
這一點,是針對我國“九五”計劃特別是“十五”計劃對這個問題的某種忽視而提出的。在改革以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六五”計劃)第一編“基本任務和綜合指標”中就有積累指標和消費指標的規定。在“七五”計劃第一部分“主要任務千口經濟發展目標”中也有投資指標和消費指標的規定。在“八五”計劃第二部分“基本任務和綜合經濟指標”中也有這樣的規定。但在“九五”計劃中,在第二部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中僅有居民收入增長指標的規定,只是在第三部分“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部分才有投資指標的規定。在“十五”計劃中,在第2章“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提出了宏觀調控的各項預期目標,其中包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目標”惟獨沒有投資調控的預期目標。只是在第25章論述宏觀調控政策時,才在提出消費率預期指標的同時,也提出了投資率的預期目標??梢?,在“七五”到“十五”計劃中,投資指標在宏觀調控中的地位有每況愈下之勢。這是值得推敲的。
就實踐上來說,如前所述,改革前后我國多次發生投資膨脹,都成為每一次經濟過熱的帶頭羊。因此,很有必要將投資率與消費率一起列入國家宏觀調控的最重要的預期目標。
第五,由于眾多因素的作用,計劃科學性欠佳,需要提高其科學性。比如要提高確定投資率和消費率預期指標的科學,哇。在改革以來制定的五年計劃中,有關投資和消費指標的規定,只有“九五”計劃比較切合實際。與計劃規定預期目標相比較,其實際結果,城鎮居民年均消費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純收入的年均增速只高0.8個百分點,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率年均增速只低0.9個百分點。其余四個五年計劃規定的指標(或預期目標)與實際執行結果都相距甚遠。即以行將結束的“十五”計劃綱要而論,依據2005年上半年情況判斷,居民消費率指標實際執行結果要低五個百分點以上,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率要高10個百分點以上。
第六,促進計劃實現的保證體系還很不健全,影響到計劃的實現。因而要進一步建立這種保證體系。比如要建立實現投資率和消費率預期指標的保證體系。一是要建立長效實現機制。可以通過深化經濟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建設節約型經濟來形成這種機制。二是要建立預警機制。為此,要制定預警指標體系,還要依法授予國家有關單位(如國家統計局)定期發布預警信息。三是要強化監督機制。全國人大、常委會特別是財政委員會要著力加強全國人大討論通過的有關投資率和消費率規定執行狀況的監督。還要加強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
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難以在制定計劃時完全估計到,計劃規定指標與實際執行結果發生差異是常有的事。而且,在我國現行體制下,為了削弱地方政府層層加碼的消極作用,國家計劃指標定得低一些,也有積極意義。但為了有效發揮指導性計劃的指導作用.總需力求提高計劃指標的科學性。特別是像投資和消費這樣的基本指標,它對國民經濟其它指標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它的科學性如何,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它指標科學性。而且,在經濟預測科學、經濟信息和現代計算技術都很發達的條件下,把計劃指標定得盡可能準確些.并不是什么苛求,而是大體上可以做到的事。
但改革以來的經驗已經證明,只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特別是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并本著與時俱進的原則不斷地完善之,這些問題是可以逐步緩解并最終獲得解決的。
(作者為中國經濟年鑒總編輯,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長、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