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康》雜志社主辦的“2005首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在準備了長達半年啟動了三個多月之后,終于在2005年12月8日~9日落下了帷幕。論壇取得了超過預期的成功,贏得了業內外的廣泛贊譽。
《小康》雜志社憑什么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能夠舉辦如此規格和如此規模的論壇,引起如此大的反響?一個重要的原因,莫過于大家對小康,對全面小康的一致認同,對《小康》所承載的“影響一個民族與時代”的使命產生了積極的呼應。一句話,是因為大家越來越發現,“小康”不是一件小事情,而是一個大事。
小康不小,在于它承載了一個民族的夢想。“小康”最早源出《詩經#8226;大雅篇》,“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是說人民勞累困苦,希望過安逸的生活。成書于西漢的《禮記#8226;禮運》載,孔子就用“大同”、“小康”來表達心目中的社會理想。大同社會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相對于大同社會,小康社會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的社會。因此可以說,“小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千年夙愿。
小康不小,在于它標幟了一個時代的追求。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1979年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使用“小康”這一概念: “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 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1000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 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上個世紀末,我們基本上如期實現了當初的目標,達到了“總體小康”。
小康不小,在于它蘊涵了一個全面的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黨的“十五大”就已提出,“十六大”進一步將其作為黨在新世紀的奮斗目標,是我們國家和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標志,成為中國未來20年的國家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建設“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全面小康”,從涵蓋的領域上說,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協調地發展,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共同地進步;從覆蓋的區域上說,是東中西部互補并縮小差距,是東南沿海騰飛、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的協同并進,是城市與城市、鄉村與鄉村、尤其是城鄉之間的差別逐漸地減少。可以說,這是把既定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改革要求更加細化而全面落實的指標。
小康不小,在于它瞄準了一個改革的重點。全面小康建設和實現,最終決定于黨的領導水平的加強和執政能力的提高。當前,人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和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之間已存在一個供求矛盾,這也是引發諸多其他矛盾和問題的主要根本癥結之一。而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于,如何盡快有效地轉變政府職能。全面小康的建設目標從政府和官員的政績考核上,扭轉了過去“ODP拜物教”的誤導,將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上升到顯性的國家戰略層面,使行政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有了明確而正確的方向。可以說,對“以政府主導的改革者的改革” 已經提到改革新階段的行動日程上。
小康不小,在于它改變了一個致命的誤區。全面小康之于總體小康,在于全面。過去的片面的經濟增長觀,放在今天不僅是陳舊的,而且是錯誤的,甚至是致命的。指導全面小康建設和未來改革與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論,一改過去“以物為核心的量的物理變化”,而為“以人為根本的質的化學變化”,尤其是關注人的觀念、素質、能力及生存、生活和生命狀態與環境的全面發展。如果說,21世紀前人類關注的更多的是“對自然的改造”,那么21世紀后,人類將更多地轉向“對人自身的改造”。“以人為本”正是建設小康的基本依據和根本目標,也是小康這個大圓的圓心所在。
小康不小,還在于它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過程。這個變革不亞于27年來改革開放的力度、深度和難度。因為這是對過去改革的更深層次的反思,可以說是對“改革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