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曾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買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一個國家的崛起,從根本上說,在于它的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一個國家要和平崛起,增強其“軟實力”無疑是一個更加智慧的戰略選擇。而當前的中國正處于這個選擇的最好時機。
中國的“硬實力”經過近60年的建國歷程和近30年的改革開放, 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5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22257億美元(182321億元人民幣),排名從2004年的世界第六躍升至世界第四,超過了法國和英國。2005年中國國際貿易總額達到14221億美元,排在美國和德國之后,保持了世界第三貿易大國的地位。截止2006年2月底, 中國外匯儲備達8536億美元,首超日本,居世界第一。
但值得警惕的是,盡管中國的對外文化貿易也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從總體上看,文化貿易仍遠遠落后于國家對外貿易的總體增幅,并且與整體外貿的順差形勢相反而存在巨大的逆差,特別是文化內容的出口,在中國還是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以文化為核心體現的國家“軟實力”,表現出了與國家“硬實力”明顯的不相稱。
更令人深思的是,只有200年歷史的文化資源小國美國和國土面積相當于中國1/25(略小于云南省)的日本,卻成為一個文化制造強國和文化輸出大國。而我們這個有著5000年以上歷史、曾經引領過世界先進文化的文明古國,在今天事實上還是一個文化制造弱國和文化輸出小國,與文化資源大國的地位也表現出了明顯的不相稱,還沒有發揮出應有的能量和影響。
兩個“明顯的不相稱”說明,我們的“軟實力”創造性和文化活力還沒有被充分激發出來,相關的抑制因素還依然存在。根本上來說,就是我們舊有的文化體制弊端還沒有徹底革除,新的文化機制還沒有完全確立并有效發揮作用,如此,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就成為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應然和必然的選擇。
如果說,經濟和文化分別是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核心要素的話,文化體制改革的意義就不應小于經濟體制改革,因此在仍需不斷完善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應該成為新時期的中國改革大局中的新的側重點。
基于文化與經濟之間的“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的互動關系,加上中國即將全面開放的入世背景,這場文化體制改革力度和影響對“硬化”中國的“軟實力”的意義絕不可低估。這恐怕也是2005年底,《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這樣的文化工作文件,首次以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名義發出的深層次原因。
緊鑼密鼓地,3月28—30日,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決定,自2003年起實施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將在2006年向全國全面推開。可以預見,體制改革的效應將更加充分釋放。2006年勢必成為“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