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8日,代表中國10升排量最高技術水平、投資近10億元的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動力有限公司正式揭牌.這標志著中國重汽完善創新體系,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水平又實現了重大突破。2006年,是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后稱重汽)改革重組后的第五個年頭,短短五年時間,中國重汽不僅實現了從負債率高達138.49%到實現年利稅額近10億元的企業“重生”,而且邁進健康快速發展的快車道。
用發展手段解決改革難題
“盡管當時不少人對重汽改革模式頗有微詞,但作為有著50年歷史的特大型老國有企業,重汽職工達10萬之眾,一旦破產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中央采取“救活式”改革方式是適合重汽實際的,只有先存在才能保證這顆“重磅炸彈”不會爆炸,也才成就今天重汽的發展。”重汽組宣部副部長倪桂祥和《小康》記者談起重組之初,仍十分感慨。
據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國家經貿委、審計署等機構當時對重汽進行的摸底核查,結果為:以1999年12月3日為基準日,重汽集團資產總額137.58億元,負債額高達168.27億元.凈資產34.28億元,負債率為138.49%,累計虧損達83億元。
債務問題與市場、機制等問題使重汽舉步維艱。2000年12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準重汽集團改革重組方案,把主體企業下放地方,山東省隨即派出工作組,并組建新重汽董事會、黨委會.經理班子,時任濟南市委副書記、分管工業副市長的馬純濟兼任新中國重汽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2001年1月18日,中國重汽正式掛牌成立,由此拉開了中國重汽改革與發展的序幕。
”國有企業的困難越多.說明潛力就越大。企業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只有發展才能戰勝困難。”重汽董事長、黨委書記馬純濟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與中國重汽面臨的困難發出這樣的”另類認識”。
企業改革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機構臃腫、富余人員多的問題。由于長期拖欠職工工資、社會保險、醫藥費.住房公積金等,在處理職工分流時如稍有不當就可能引發重大社會問題。重汽采取的是理性改革、穩步分流的原則與剛性調整、柔性分流的做法。本著先減干部,后分輔助崗位,最后是一線富余人員的原則。同時,采取發揚民主、尊重公議、把發言權交給普通職工,職工除了年齡等客觀條件外,還一看前3年的崗位考核得分;二看職工代表的打分。重汽在改革中成功分流5萬人,此舉受到中央有關領導的高度評價。
“企業破產黨組織不破產,下崗不落志、分流信心不散”、”帶著感情分流,人員不能一推了之,工齡不能一賣了之,飯碗不能一砸了之,下崗本身就是對企業最大的貢獻”等都是當時重汽下崗分流政策的重要體現。
對于“集而不團”的問題,重汽大力實施”瘦身改革”,集團下屬設在全國的各種經營類公司達300家,其中大部分為三產,實際上成為集團身軀上的“吸血蟲”。對一些與主業關聯的子公司,通過體制創新進行改革、移交、分立。集團公司下屬濰坊柴油機廠1998年有67個中層單位,重組時糾正過去靠投資辦三產,鋪新攤子分流主業人員的做法,對一些企業進行改制分流。原來擁有138名職工的濰柴運輸公司,改制為濰坊市順達物流配送有限責任公司,使職工整體剝離出來。重汽的做法是:將原公司資產折款,加上國家用于重汽重組的職工下崗生活費補貼,分解為職工權益.由職工自愿八股,企業領導層持大股,組建有限公司,企業由國企成了民營;對于一些“半社會”式的企業,重汽采取剝離的辦法移交地方,大大降低了消耗。同時重汽還規定改制企業5年內不準辭退職工,防止了將職工一推了之。
運用“歇包袱”調理“機體結構”,由自我“瘦身”到”壯體”,從政府“輸血式”救助到企業自身培植“造血功能”。“國有企業改革關鍵的還是靠自身,改革是促進國有企業發展的惟一出路,而發展則是解決改革中面臨矛盾困難、保持穩定的最佳方法”。馬純濟接受《小康》采訪時如是說。
從負債率近140%到年利稅近十年個億
“老馬,你簡直就是個魔術師”。馬純濟已經不止一次受到國外同行的“質問”。
短短五年時間,從資產負債率138.49%到實現年利稅近10億元,這就是國內外重型汽車企業與企業界驚嘆的”中國重汽速度”。
改革后的重汽在五年時間里,就實現了重型汽車133800輛產銷量。2001~2004年,中國重汽以年平均65%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2005年,在全國重型汽車市場下滑近40%的嚴峻形勢下,中國重汽仍然實現產銷4.5萬輛的佳績,與高速發展的2004年度持平,在2005年的后4個月中,一直保持著國內重卡產量第一的位置。
發展速度=管理+質量+數量。重汽通過有形與無形兩種管理,迅速建立起一套人才合理流動、思想積極開放、機制靈活多變的管理機制。同時,推出“以市場為中心,以市場占有率為營銷考核指標的營銷體制改革。由直銷、分銷過渡為經銷與改裝廠為主,銷售人員從千令人銳減到不足400人,而市場占有率卻有2001年的不足4%提高到2004年的15%,2005年國內重型汽車產銷整體下滑近40:6的嚴峻形勢下,重汽的產品市場份額反而上升6%。截至2005年底,重汽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19.96%。
目前,重汽保持著牽引車全國銷量第一,300馬力以上大功率發動機全國銷量第一,裝備十升以上發動機的重型汽車全國銷量第一。2003年,重汽出口汽車40多輛。2005年,重汽實現出口整車4000輛,比兩年前足足提高了100倍。數據的對比僅僅是重汽重組五年來”重汽速度”的外在體現,更重要的是中國重汽集團在企業外部、內部形成了一套科學、極具競爭優勢的運行機制,這才是“重汽速度”得以延續與加速的重要保證。
(中國重汽集團改革與發展的詳細報道見中國改革與發展案例剖析調研活動組的課題報告——《中國重汽:演繹國有企業改革新傳奇》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