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有北孔南孔在衢州
建炎2年(公元1128年),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凄惶不安的年代。徽、欽二帝被擄。金兵入侵,直逼揚州。宋高宗趙構倉惶南幸。以臨安為都。孔子第四十八世孫衍圣公孔瑞友就這樣奉孔子夫婦木像,率宗室成員隨宋室南渡。
戰(zhàn)亂中,人們渴望能有一塊桃花源般的凈土,衢州逐漸進入視野。衢州位處浙閩贛皖四省交界處。為八省通衢要隘,當時又末受戰(zhàn)火侵擾。還有“山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爛柯山的圍棋仙地傳說,讓孔氏留連。從此,“攜取鶴歸清獻里,載將書入仲尼家。”衢州遂成為“東南闕里”,孔氏南宗裔孫的第二個家。
時光如梭,命運向他們打開了回家的大門。宋亡元立,至元19年(1182年),元世祖詔令“江南衍圣公入覲,命歸曲阜襲封。”
那時,孔子第53世宗子(南宗6世)孔洙襲衍圣公爵,掌管全族事務。思忖再三,他卻以“先祖廟墓在衢”為由,堅決讓爵給曲阜的族弟孔治。此舉深得元世祖嘉許,“寧違榮而不違親,真圣人后也。”
他為何放棄這次返家的機會?對此,史書上沒有很多記載。不管孔洙出于什么樣理由,他已經做了一個足以影響中國文明進程的英明決定。
衍圣公孔洙讓爵后,南宗開始走向社會, 以衢州為中心,在江南諸省傳播儒學。僅元朝就有孔氏后裔22人出任學官,7人專任或兼任書院山長。北宋時,衢州只有5家書院,南宋時一下子增設12所,達17所。不管是數量還是書院的知名度,都在全國都名列前茅。
南宋至元,曾推選歷代名儒共29名,并為他們立傳。這29位名儒中,竟有20位出生于衢州周圍的300公里半徑之內。
宋代4位大儒,朱熹,呂祖謙,陸九淵,張拭,有三位在300公里半徑之內。其中朱熹和呂祖謙的家鄉(xiāng)婺源和金華就一南一北緊貼衢州。
與此密切相關的是,南孔以衢洲為中心,分徒出眾多支脈,也多生活在這300公里的范圍內。
在南宋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只有衢州周圍300公里的范圍內涌現了如此眾多的人才和各種學派,它的地界包含了整個浙江,和江西、福建、安徽、江蘇的一部分。這種現象無法僅僅用偶然出現來形容。
長三角的儒商現象
孔氏南遷帶來的儒家文化不僅加快了南方思想文化發(fā)展的進程,而且催生經濟的發(fā)展。中國歷史上有“十大商幫”之說:晉商、徽商、陜西商幫、寧波商幫、 山東商幫、廣東商幫、福建商幫、洞庭商幫、江西商幫和龍游商幫。且不說“十大商幫”中有五個商幫是在衢州周圍的300公里半徑之內。實際上,這些商幫經營中所體現出來的特征和準則完全是儒家思想的規(guī)范。
徽商是指舊徽州府籍,歙縣、休寧縣、婺源縣、祁門縣、黟縣、績溪縣六縣商人總稱。形成于明,至清達極盛。徽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胡雪巖,就是徽州績溪人。而其特點為“賈而好儒”,“賈儒結合”,被稱為儒商。如果看一下地圖就會驚訝的發(fā)現,所謂徽州府籍,歙縣、休寧縣、婺源縣、祁門縣、黟縣、績溪縣六縣就完全緊貼著衢州。這或者可以算得是儒家傳統(tǒng)與經濟結合取得輝煌業(yè)績的第一個范例。
寧波商幫是十大商幫中惟一長盛不衰的。戴光中教授的文章“‘信用寧波’的歷史經驗”揭示了寧波幫成功的訣竅,據權威部門統(tǒng)計,全國現存中華百年老藥鋪81家,其中門家是甬商創(chuàng)辦的,比例高達16%。這些金光閃閃的招牌,全由“誠信”二字鑄成。電視連續(xù)劇《大宅門》之原型,即寧波樂氏家族的北京同仁堂, 至今已有整整三百年的歷史,其長盛不衰的奧秘即“有方皆法古,無物不藏真”。樂氏嚴遵祖訓,一絲不茍。炮制雖繁,不敢省人工;味品雖貴,不敢減藥材。“誠信為本,義中求利”的經營之道,長期被海內外寧波商幫所恪守。”這訣竅,也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信”。
寧波一個僅有2萬多人口的莊市鎮(zhèn)就出了葉澄衷、包玉剛、邵逸夫、包從興、趙安中、包玉書、包玉星、葉謀彰、朱之信等數十位大商人。這些大商人在成功之后很湊巧的相繼作了同樣的選擇:首先是包玉剛率先捐資創(chuàng)辦寧波大學;而后影視大王邵逸夫連續(xù)多年每年以數億巨資捐贈教育事業(yè),總計贈額已達16億多港元。王寬誠出資1億美元設立教育基金會;而趙安中以捐贈100所希望小學來表達對祖國教育的熱切關注。這些實例表明,儒家傳統(tǒng)的尊師重教和我們今天倡導的科教興國一脈相承,而經儒家文化滋養(yǎng)的商人,他們越是領會了儒家文化的實質,在事業(yè)上的成就越是巨大。而他們對祖國家鄉(xiāng)的感情越是深厚,報答越是發(fā)自于內心。
南宋時期, 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就誕生在溫州。葉適反對當時道學和心學空談義理和心性,提出重功利之學,認為義不可離利,“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爾”。主張“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他還認為只有“養(yǎng)利”,發(fā)展生產,“使天下無貧民”,才能保持忠厚的道德風尚。
可以發(fā)現, 儒家文化到這里有了一個重大轉折和推進。它仍以“仁”為核心,但它從關注上層建筑轉而關心經濟基礎;它仍以統(tǒng)治為出發(fā)點,但它以從“治民”安邦轉而為“富民”安國。葉適對儒家文化發(fā)展從某種程度上看,成了溫州經濟發(fā)展的理論基礎。
徽商的成功,浙江的成功,長三角的成功,一個重要啟示就是,儒家文化到了南方衢州以后有了重大發(fā)展與突破,并在與經濟結合中展現出更為強大,更為恢弘的生命力。對于源頭的詠嘆是對于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的詠嘆, 我們對它的無法窮盡的魅力和潛力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儒家文化,雖然它也需要更新、發(fā)展、吸收,但只有它才是我們的祖?zhèn)髅胤剑醇冶绢I。在今天,如果我們能把綿延千年的儒家文化的道德規(guī)范引用為經濟運行中的行為規(guī)范, 那我們就找到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源頭和根本路徑!
(作者為江山市副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