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與中國經濟相適應的“勞資”和諧關系,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并且不能脫離現實經濟發展水平。人為地扭曲乃至企圖取代市場機制的基礎性調節作用,超越經濟發展水平的客觀條件去奢談提高工資水平和保護勞動者權益,無疑是既不可取也不切實際的。
但是,必須注意到,勞資和諧關系不可能純粹靠市場力量自然而然地形成。這不僅是由于市場有所謂“好的市場”與“壞的市場”之分;即便是“好的市場”,也存在固有局限性。在資本所有權與勞動力所有權分離的產權制度下,勞動者一般處于弱勢地位。更何況我國人口規模特別巨大,上億流動性大且又缺乏組織的農民工的弱勢地位更為明顯。誠然,勞動者可以“用腳投票”,但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弱,不能不更嚴重地受制于“饑餓紀律”的約束,其選擇的自由度實際上是很有限的。如果沒有政府和社會組織(如工會)的幫助和保護,如果缺乏一整套必要的制度安排,普通勞動者的正當權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出現“民工荒”,的確使得一些企業主不能不提高招工的工資標準和改善勞動條件。但是也必須意識到,如果沒有中央政府采取多項優惠政策,使農民務農與進城務工的比較利益發生了變化,沒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保護勞動者權益立法、執法上的積極作為,在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源源不斷涌入城市的形勢下,“民工荒”是難以在現階段出現的。
構建新型“勞資”和諧關系,從企業層面看,應在不同類型的企業組織中形成各具特色但都能有利于“勞資”利益協調、關系和諧的內部體制和機制。從社會層面看,既要重視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更要切實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尤其要更加關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幫扶。關鍵是各級政府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出發,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政府職能定位的要求,依法正確規范、協調、調節“勞資”關系,使之有利于全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
作者為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