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經濟學:一個交易費用分析范式》,(美)埃里克弗魯博頓、(德)魯道夫芮切特著,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當新制度經濟學在中國已經廣為流傳甚至有些“泛濫成災”之后,這本標準教科書式的著作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好在早幾年前,這本書的英文版本就已經在北大及其他學校的課堂上得到應用了。譯者在后記中提到,北大的周其仁教授將本書排在新制度經濟學課程參考書目的第一位或第二位,這沒錯,但也不大確切。事實上,每一位選修周教授課的同學,總是面臨兩個選擇:要么去讀數十篇該領域內的經典論文,要么就精讀本書——其分量可見一斑。
在書中,兩位作者將新制度經濟學理解為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分析方法和合約理論的某種混合,在前半部分分別加以闡述,但它們又統一在“交易費用的存在必然會對制度結構以及人們具體的經濟選擇產生影響”的邏輯之中;后半部分則將理論應用于對市場、企業和國家這三種基本制度類型的分析。全書充分地向人們展示了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思想貢獻——“在交易費用為正的世界里,制度是重要的”。
《普通法》,(美)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著,冉昊、姚中秋譯,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1月第一版
1880年11-12月,時年39歲、身為波士頓一名普通律師的作者,接受當地一個學社的邀請,為一群半外行的聽眾做了一系列關于普通法的演講,并于次年結集成書。書的出版并未造成什么轟動,但作者由此建立的學術聲譽,使他于1882年相繼成為哈佛大學教授、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大法官,多年以后又成為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這本書也被公認為美國法律學術領域最偉大的著作。
對非法律專業的讀者來說,最值得注意的或許是作者對普通法理念的闡述。作者將法律和道德區分開來,也反駁了當時以邏輯來解釋法律發展的取向,書中類似“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之類的經典表述比比皆是。這些思想都已經融入到了普通法的傳統之中。對中國讀者而言,身在大陸法系傳統之內,又處于兩大法系交匯融合的時代,了解和理解普通法無疑會是有所裨益的。
《貧富與政治》,(美)戈登圖洛克著,梁海音、范世濤等譯,長春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如同我們曾多次提出的,要緩解中國社會日益積累的社會沖突,公共選擇理論是必不可少的一課。本書作者曾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合著《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為公共選擇理論的開創者之一。本書是其論文的合集。
作者分別探討了多數表決規則、政府行為的社會成本、政治進入壁壘等問題,反駁了之前占據正統地位的“市場失靈時應求助于政府”的觀點,論證了“政府失靈”的可能,認為“只有在有理由認為政府將比市場的失靈程度更低時,我們才應求助于政府”。
《診斷與處方:直面中國醫療體制改革》,顧昕、高夢滔、姚洋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本書作者以詳細的數據、實地的調查為基礎,通過謹慎而規范的分析,將中國醫療體制的問題歸結為一個制度缺失和兩個制度錯位。制度缺失,在于醫療保障制度發展緩慢;制度錯位,是醫療保障組織者未能行使第三方購買者的職能,且醫院服務對象集中在初級醫療服務之上。進而,他們否定了放棄市場化的觀點,提出了“有管理的市場化”這一新的改革思路。
事實上,市場與政府并非二元對立、非此即彼,從“政府需要干預”推不出“政府應該直接生產”,政府是可以以保險者、購買者、規劃者及監管者的身份存在于體制之中的。這樣的論點及分析,給當下紛雜的討論注入了一絲清新和嚴謹之風。
《史無前例的年代:一位人民日報老記者的筆記》,紀希晨著,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
“文化大革命”,這場中國當代史上最沉重的災難,無疑需要全民族持續深入的反思;而反思的首要條件,是占有盡可能豐富的、各種形式的真實歷史資料。遺憾的是,在“文革”已經過去30年后的今天,歷史仍留有太多的空白。本書作者同時以親歷者、采訪者和敘述者的視角,將那段歷史尤其是政治高層的風云激蕩呈現了出來,其真切之處,常令人有切膚之痛。痛定思痛,我們需要將這樣的反思繼續引向深處,尤其需要探尋災難的思想和制度根源,讓類似的災難再莫重演。
本刊學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