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江蘇教育出版社《科學》(三年級下)第—單元第二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螞蟻的外形特征和行為習性。
2.過程與方法:
a. 讓學生會用多種方法觀察、記錄螞蟻。
b. 能對螞蟻的形態和行為特征提出問題,并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c.能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和建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 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b. 體驗探究螞蟻秘密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螞蟻的外形特征和行為習性。
難點:培養學生的觀察發現、歸納概括、探究體驗等能力。
教學策略
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師生合作來完成對螞蟻的認識,并采用談話、實驗、合作、交流、引導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準備
燒杯、試管、放大鏡,噴水壺、觀察記錄表、小黑板;肉、蘋果、米飯、奶糖、植物的種子、死昆蟲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預設新知
1.師說謎語,生猜謎底。(螞蟻。)
2.師生出示在校園里捉到的螞蟻,生敘述捉螞蟻的方法。(用糖水、羽毛、死昆蟲等。)
3. 教師小結并板書:觀察螞蟻。
(評析:謎語導入和讓學生講述捉螞蟻的方法,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驗觀察,合作交流
1. 分組實驗,觀察螞蟻的外形特征。
a. 觀察螞蟻,小組討論:螞蟻有哪些外形特征?
b. 以小組為單位,用放大鏡觀察,把觀察結果寫在觀察記錄表上并匯報。
c.教師小結并板書:體型小,身體呈黑色或紅褐色,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這就是螞蟻外形的共同特征。
(評析:讓學生把觀察的結果進行匯報,是一次實踐成果的展示,可以使學生對螞蟻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師小結時指出的螞蟻外形的共同特征,很自然地引申到下一步螞蟻的行為習性是否也有共同特征。)
2.實驗演示,研究螞蟻的相處情況。
a. 教師把1號試管里的一只螞蟻和2號試管里的多只螞蟻放到同一只燒杯里,引導學生觀察不同地方的螞蟻在一起的反應。
b. 教師從1號試管或2號試管里拿出多只螞蟻放到同一只燒杯里,引導學生觀察同一地方的螞蟻在—起的反應。
c.學生歸納概括出:不同地方(不一“家”)的螞蟻在一起相互打架,同一地方(一“家”)的螞蟻在—起不打架。
d.教師強調把螞蟻放回捉到它的地方。
(評析:把螞蟻放回“家”,是向學生滲透熱愛小動物的品德教育,并且很自然地把實驗地點移向室外,為學習下面的知識做了鋪墊。)
3.實驗演示,研究螞蟻的飲食特性。
a.學生猜想:螞蟻喜歡吃什么?
b. 學生用手中準備的各種物品去實驗。
c.學生統計、匯報:死昆蟲、肉、奶糖吸引過去的螞蟻數量最多。
(評析: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實際情況,適宜地選擇實驗情境,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新知。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合作者、引導者,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4. 實驗演示,研究螞蟻下雨時的反應。
a.學生用噴水壺摸擬下雨時的隋景。
b. 學生觀察、交流并匯報螞蟻下雨時的反應。
(評析:通過實驗情境模擬,讓學生在玩中觀察、玩中發現、玩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現了寓教于樂。)
三、拓展探究,延伸結束
1.小黑板出示課后探究螞蟻的其他行為和習性。
2.學生根據探究題目,自述實驗探究方法。
3.教師引導學生:自己除了動手實驗探究外,還可以通過查閱有關資料或向別人請教等途徑來解決難題。
(評析:要求學生課外繼續探究螞蟻的其他行為和習性并說說實驗方案,不僅擴大了學習活動的范圍,而且又把學習主動權還給了學生。特別是學生設計出的很有個性的實驗方法,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總評]
本課學習的動物,學生非常熟悉,所以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高、興趣濃,準備得充分、具體,觀察得認真、細致。觀察和實驗是科學發現的源泉。教學中,學生通過自主觀察與實驗,經過自己獨立思考、歸納概括、小組合作,有了許多有價值的發現。同時,學生也從這些發現中充分體驗到了探究成功的樂趣。而且,教師不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積極引導、配合學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