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真實的教學情境是具體的、動態的,再精心的備課也不可能預料到學生的所有反應,再優秀的教師也不能做到“一切盡在掌握”。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使他們在互動過程中真實、精彩地動態生成,富有個性、創造性地發展。
一、在“生成”中挖掘探究的深度
課堂意外的發生總是具有偶然性。教師應提醒學生留意意外情況,發現其中的奧秘,挖掘探究的深度,這樣往往能使學生獲得意外的收獲和獨特的感悟。
在上《熱脹冷縮》一課時,當學生把實驗裝置浸入熱水后,意外發生了,塑料管里的液柱不是上升反而下降了,學生頓時感到非常不解。我讓大家繼續觀察,過了一會兒,降下去的液柱才緩緩上升。于是我特意安排時間讓學生分析剛才實驗中的意外情況,經過討論,學生明白了。原來,當裝有水的塑料管浸入熱水時,外層的塑料管首先受熱膨脹而增加了瓶的容積,所以液柱下降;過一會兒,等瓶內的水受熱膨脹,液柱才又上升。通過對意外問題的討論,學生對物體熱脹冷縮的認識更加深刻了,不但沒影響教學效果,反而讓學生的探究活動向更深一層發展,最終獲得意外的收獲。
二、在“生成”中綻放創新的火花
許多科學發明或發現是從意外“生成”中獲得靈感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像科學家一樣留意意外情況,適時更改或增加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創新思想的發展。
如《磁鐵的性質》一課,在臨近課堂結束時,我拿出一根沒標明磁極的磁鐵,問:“請用今天的知識幫助老師判斷這塊磁鐵的南北極。”當一名學生上臺要演示方法時,由于我放手太快了,磁鐵掉在地上,斷了。學生馬上喊了起來:“老師,你的磁鐵南北極分家了,一塊只有南極,一塊只有北極,哈哈……”“老師,磁鐵斷了以后,還有南北極嗎?”我舉起兩塊磁鐵,對大家說:“磁鐵斷了以后,真的是南北分家嗎?還有南北極嗎?”孩子的眼睛里透著好奇和渴望,都想仔細研究一下。于是我請這位同學繼續辨別,最后發現磁鐵摔斷后居然又能“長出”南北極,疑惑在實驗后變得豁然開朗。學生仿佛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科學發明創造,都像科學家那樣臉上洋溢著成功后的快樂和滿足。
三、在“生成”中盡顯人文的關懷
在課堂出現意外時,教師應該用寬容的心來善待孩子的失誤和過錯,這其實是對人的價值和精神生活的真正關懷和尊重!這種寬容充溢著靈動的智慧和人文的關懷。
在教學《給試管里的水加熱》的過程中,我請一位小女孩上臺演示。或許是置身于眾目睽睽之下的緣故,小女孩神態顯得有點緊張,拿試管的手微微發抖,結果試管掉下來,碎了。小女孩驚慌失措起來,我知道,學生也無心打破試管,自責已經讓她心里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評,也許這節課她就無法繼續安心上課。所以,當時我最先想到的不是怎樣讓課進行下去,而是怎樣盡快讓這個學生從事件陰影中走出來。于是我什么也沒說,微笑著遞給她另一支試管,示意她繼續做實驗。她也笑了,信心十足地做起了實驗,最終成功,也很精彩,她品嘗到了成功的快樂和感受到了老師的關心和愛護。
四、在“生成”中張揚學生的個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們接觸的事物逐漸增多,知識面逐漸擴大,所以,教師不能低估學生,他們都是有潛力的。
在上《聲音的產生》這節課時,我讓孩子們想方法,讓裝有豆子的發聲罐發出的聲音減弱。學生提出了很多辦法,其中一個孩子提到:將罐子里的豆子拿出來煮一煮,再放進去聲音就減小了。這個方法雖然很簡單,但我卻沒有想到,于是我及時地表揚了他。孩子們的想像力很豐富,他們不但能夠提出很多千奇百怪的問題,也能得出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答案。教師對意外“生成”的答案的接納,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得”能力和研究興趣,更有益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