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想像按著傳統教育的臆想,塑造理想中的“優秀”學生,同樣,評價也不應該通過比較、甄別和校正,讓學生適合某種教育。我們應該珍視學生的經驗、經歷和感受,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努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在這個意義上講,教育評價的基本功能在于引導學生的進步,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鼓勵參與,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哈爾濱市《小學生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研究與構建》課題組,在其編制的學生評估手冊中,設置了“教師觀察”、“家庭觀察”、“社區表現”、“學生自評”、“家長對你說”、“學生心語”和“教師寄語”等欄目,把對學生的評價置于學校、家庭、學生和社區的社會環境中。這種開放式的教育評價,把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置于現實情境中,擺脫了知識、技能等狹隘教學目標的局限,讓學生全面、真實、富有個性地接受多角色的評價和幫助。
在多元化學生評價中,融合了多種角色。其中教師這一角色,是以平等成員的身份參與評價。教師不再“例行公事”的指指點點,而是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溝通和協商,在交互學習和活動中監控和指導學生的發展。同樣,家長也不再處在居高臨下的地位。家長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參與學生的教育和學習,不斷進行學習和生活上的交流和溝通,與孩子共同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感受挫折時的憂傷。
多元化學生評價在操作上,不局限于一張試卷一支筆的終結性評價,不提倡結論式的期末評語。多元化學生評價要更多地融合于教育過程中,形成于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實踐中。要通過展示、調研、主題研究等測評活動和學習實踐,用量化或質性或者是量化和質性相結合的手段完成對學生的評價。
二、記實成長,體驗進步,實現學生評價過程化
首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在用自己的感觀,自己的意愿和性格感受著周圍的世界,體味著自己的實踐。他們在感受中認識這個世界,讓經歷成為經驗,讓思想走向成熟,在反思和經驗中激勵自己的進步和發展。
案例1:
媛媛按著老師的要求,給自己的成長檔案袋起了兩個名字。在她征求了家長、同學和老師的意見后,最終選定“星星檔案”作為自己成長檔案袋的名字。這過程,至今讓她想起來還美滋滋的。她對媽媽說:“給檔案袋起名字我查了那么多的資料,老師和同學們給我提了好多建議,讓我體會到起名字有好多學問,‘星星檔案,是我的一個杰作”。
其次,評價要關注過程,重要的是促進交流。與教師交流,與同學交流,與家長和社會交流。在交流和溝通中,學生可以更深刻地體味經驗,思考科學和規律,從而反思和發展自己。教師在交流和溝通中可以深入地了解學生發展的進程,了解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需要,對學生持續的發展和提高進行有效的指導。
案例2:
“老師,您說我在課堂上更認真聽課了,還獎給我一朵小紅花,我把它畫下來,放在這里,我會努力的。”這是通河實驗小學,在進行小學生素質教育評價實驗過程中,一名二年級學生寫給教師的一段話。
第三,開展過程性評價,還要注重質性評價方式的應用。如:“學生成長檔案袋”、“展示性評價”、“欣賞和論證”等,把評價置于現實情境中,把評價實踐于交流和探討中,讓學生在評價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促進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