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余在東瀛,游訪建城于平安時代的日本著名古城京都。當熱情的主人向來自黃檗故鄉的客人問起京都印象時,我不假思索地說,萬福寺最好。
位于京都遠郊宇治市的萬福寺,全稱黃檗山萬福禪寺,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中國式寺院建筑,被定為“重要文化財”(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654年,福州府福清縣黃檗山萬福寺著名的高僧隱元禪師東渡扶桑傳授佛法,受到日本幕府官僚及各地僧俗的熱情歡迎。1661年,隱元在京都郊外宇治辟地建寺,寺成之后,仍以福清的黃檗山萬福寺名之,自此開創日本佛教黃檗宗,其影響至今不衰。
沿著京阪公路,友人飯島先生驅車急行一小時后,我們終于來到宇治。放眼望去,但見妙高峰滿山紅葉,林木蔥蘢,寬闊的宇治川清澈見底,靜靜流淌,300多年前隱元禪師開創的黃檗山萬福寺,就坐落在這風光秀麗的異國山水之間。完全按照中國古代傳統建筑風格興建的萬福寺,以中軸線為準,自前至后有放生池、山門、天王殿、本堂、法堂等。左有松隱堂、開山堂、鼓樓、禪堂、祖師堂、西方丈等,右有鐘樓、伽藍堂、齋堂、東方丈、甘露堂等。院內四周圍以回廊,規模宏大,氣勢不凡。走近山門,但見題有“黃檗山”三字的豎匾高懸檐前,大門上隱元禪師題寫的“萬福寺”大字橫匾蒼勁有力,格外醒目。走進山門,但見寺內古樹參天,花木扶疏,寧靜逸遠的氣氛油然而生。天王殿、本堂、法堂等建筑物明清風格顯露無遺,當年福建名匠范道生等人雕塑的釋迦牟尼、彌勒、天王等塑像一如國內所見,毫無二致。置身寺內,我不禁想起了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的俳句女詩人菊舍詠頌萬福寺的一句名詩:“出了山門是日本。”是啊,山門之內是“中國”,出了山門是日本。
隱元禪師東渡日本,不但弘揚了佛法,而且也傳播了中國古老的文化。除了萬福寺等建筑外,在書畫、醫藥、飲食等方面對近世日本也產生積極的影響。隱元禪師及其著名的十大弟子木庵、即非、慧林、龍溪、獨湛、大眉、獨照、南源、獨吼、獨本大多來自福建的福清、莆田、晉江等地,他們不但佛學知識淵博,書畫棋琴乃至醫術大多也很精通。隱元及木庵、即非等人的書法及國畫,對日本文化界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們遺留下來的書畫及佛教版籍等物,都成為“重要文化財”而被妥善保藏。為紀念隱元禪師逝世300周年而建立的文華殿,收藏有眾多的隱元及其弟子的書畫、版本等珍貴文物,萬福寺文華殿因此也成為日本研究“黃檗文化”的中心。
當年隱元等人自福清帶去的四季豆,在京都一帶至今仍稱為“隱元豆”。萬福寺特有的“普茶料理”即素食,也流傳至今,深受歡迎。承飯島先生的好意,那天中午有機會在萬福寺旁的萬福庵品嘗了“普茶料理”。據介紹,萬福庵為萬福寺第三代主持、福清人慧林禪師所建,庵內的“普茶料理”,在這里已整整流傳了300年。那天中午的“普茶料理”,有“天婦羅”(油糍)、胡麻豆腐、油炸豆腐、筍片、香菇、花菜、腌萊等菜肴,和在福州常見的幾乎一模一樣,令人大快朵頤,備感親切。
明末清初以來,宇治萬福寺成為旅日福清籍華僑的聚會地。萬福寺后的一大片空曠的山地,至今還安葬著許多客老異鄉的福清人的遺骸。現在萬福寺的僧侶雖全為日本人,但仍保留用福州方言念經的傳統習慣。時至今日,每年的盂蘭盆會,長崎、大阪及至北海道等地的福清籍華僑,都要趕赴萬福寺參拜祭祀和聚會,鄉親鄉音鄉情溢于言表,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離開萬福寺前,我特意來到黃檗樹下,撿起一片異國土地上的黃檗落葉。聰明的飯島先生見了,連忙也俯身拾起兩片遞來。接過樹葉,我們相視而笑。
秋陽夕照下,古老的萬福寺顯得更加莊嚴,更加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