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文學作品被介紹到中國來的不多,中文譯作寥寥無幾。其實,作為阿拉伯文學重要組成部分的黎巴嫩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相當的地位。尤其,近代黎巴嫩文學出現以旅居美洲作家為代表的“旅美派”,他們不僅深刻地影響阿拉伯文壇,成為阿拉伯近現代文學史成就最高的一個流派;而且,在繼承民族傳統同時,吸收西方的一些創作手法,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以哲理詩文著稱的黎巴嫩作家紀伯倫,是“旅美派”領軍人物。他被公認為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又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作品讓西方讀者所欣賞,稱譽其為“東方贈送西方的最好禮物”。紀伯倫的代表作——散文詩集《先知》,在1923年問世,立即震撼世界文壇,迄今已被譯成56種文字,總銷量逾700萬冊。我國文學前輩冰心先生從1927年開始翻譯,并于1931年發表,是《先知》中文版翻譯第一人。冰心先生《序言》中寫道:“《先知》,是我在1927年冬月在美國朋友處讀到的,那滿含著東方氣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利的文詞,予我以極深的印象!……覺得這本書實在有翻譯的價值,于是我逐段翻譯了。”冰心先生譯作的出版,使我們能用中文讀到這部書。書中以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談論了愛、美、生、死、善、惡、婚姻、家庭、勞作、安樂、法律、自由、理智、痛苦、自知、友誼等20多個人生和社會問題。使人感受到紀伯倫對民眾的赤誠愛戀,對社會的殷切期盼,對美的熱情追求。體現了一個偉大作家的神定、沉思和睿智。幾年前,《中華讀書報》評選20世紀百部文學經典,《先知》入選其中??梢娂o伯倫這部作品在中國的巨大影響,它有無數的知音。
2005年9月上旬,我們中國作家代表團抵達黎巴嫩,進行文學界的交流。黎巴嫩作家協會首先安排我們到紀伯倫故里,參觀“紀伯倫紀念館”。這也使得我們的探訪,對紀伯倫能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這里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黎巴嫩,人們一提起阿拉伯國家,總會與沙漠、戈壁和石油相聯系,黎巴嫩卻不一樣。它位于亞洲的西南部地中海東岸,處在東西方交匯的地方,有人稱其為阿拉伯世界的心臟地區。但是,看不到沙漠和戈壁,也沒有石油。它狹長的國土,除西部海岸有小片帶狀平原,險峻的黎巴嫩山脈高聳入云縱貫全境,基本上是一個“山地之國”。綿延群嶺森林疊翠,層層樓房掩映在綠叢之中,公路像血脈一樣通向山巔,景色絢麗嫵媚。出現在紀伯倫筆下的黎巴嫩無比美妙,他寫道:“你們有你們的黎巴嫩及其難題;我有我的黎巴嫩及其瑰麗。你們的黎巴嫩是時日企圖解開的政治死結;我的黎巴嫩則是巍峨高聳、直插藍天的山岳。你們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黨;我的黎巴嫩則是攀登巖石、追逐溪流、在廣場上玩球游戲的少年?!?/p>
紀伯倫的故里,在北部山區卜舍里一個小村莊。9月9日上午,艷陽高照,天更清明,海更蔚藍,山更碧綠,是一個秋高氣爽的好日子。我們在黎巴嫩作家協會主席朱佐夫·哈爾卜和其他作家陪同下,前往紀伯倫故里。汽車穿過貝魯特繁華的街市,沿著海濱大道馳騁觀賞海天一色。離凱勒卜河不遠處,開始轉入山區,盤山公路逶迤,一彎比一彎高。路過的一座座小鎮,式樣新穎的別墅、旅館和飯店,建在比較平緩的山坡上,優雅別致。四周可見井然有序層層疊疊的果園,種有蘋果、桃李和無花果,已紅熟了的蘋果探出枝頭特別誘人。本是巖石遍野的貧瘠山地,被經營得生機勃勃,顯示黎巴嫩人民的堅強意志和創造活力。我們還居高俯瞰蜿蜒悠長的“圣母峽谷”,據說這條峽谷長約30公里,從山里一直通向海邊。谷崖里有許多洞穴,三千多年前就有傳教士居??;傳播阿拉伯的社會文明,現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汽車再往上盤旋,大家一陣驚喜,我們看見了雪松。雪松又叫黎巴嫩杉,是黎巴嫩的國樹。它巍然屹立在懸崖旁,樹形碩大枝葉茂密,酷似一座墨綠色的金字塔,挺拔蒼勁,圣潔美麗。黎巴嫩國旗中央的圖案就是雪松,代表神圣、永恒、和平之意,可見它在黎巴嫩人民心目中的尊貴。
一路閱盡紀伯倫故里旖旎的風光,我心中不由的產生許多感觸和聯想。于是,我說:“這里的山水讓人過眼難忘,紀伯倫對此也一定是刻骨銘心的。”黎巴嫩朋友贊同我的看法。他們告訴我,紀伯倫雖然25歲以后就長住國外,但是他那顆心永遠留在黎巴嫩,與黎巴嫩的父老鄉親共呼吸,詩文中時不時地贊頌祖國的河山,這也是他病逝后要把遺體運回安葬在故里的原因。這時,有位黎巴嫩作家脫口朗誦了紀伯倫的一段散文詩作:“從杉樹林環繞著的筧口山(黎巴嫩山脈中的著名山峰)的峰巒山巔,一位青年的幻影被六翼天使托上云端,他坐在寶座上,就在那位仙女旁邊。那群精靈又游過他們倆的面前,齊聲呼喊:‘神圣啊,神圣,這是黎巴嫩之子,他的榮光流傳千秋萬世。’”
我們終于來到“紀伯倫紀念館”。建在背崖斜坡上的紀念館,原先是一座教堂,經過改造而成,石砌的建筑樓房煌煌大氣。從停車場往上走,需要經過幾個平臺和十幾級臺階,平臺旁有株遮天蓋地的參天大樹,綠陰下矗立起一尊紀伯倫雕像。進入紀念館,房間顯得狹小,卻古樸古香,給人歷史的滄桑感。首先,我們通過照片介紹,比較形象地了解紀伯倫的生平。他生于1883年,在家鄉度過了童年。12歲隨母親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兩年后回國,進貝魯特希克瑪學校,學習民族歷史文化,廣泛接觸阿拉伯社會。學習期間創辦《真理》雜志,思想激進,作品遭當局查禁,本人被放逐。他再次前往美國,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在友人資助下一度去法國學畫,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和繪畫創作,不顧病痛折磨終日工作不息,直至48歲英年早逝。
紀伯倫文學創作的成就是巨大的,同時他有繪畫的天賦,畫出眾多精美的畫作。因此,紀念館不僅展示紀伯倫各種文本的作品,而且用更多的空間懸掛他的畫作。繪畫藝術風格獨特,風樣蘊涵著深邃的哲理。在眾多的畫面上,繪有各種姿勢和神態、充滿浪漫情調的裸女,她們與不同背景的自然風物或天體共生相融。凝視這些畫面,我似乎聽到紀伯倫娓娓動聽的聲音,他正“安息在理性中,運行在熱情里”,安詳地說:“關是萬物完美的征象,體現在理智的成果上。你們要相信美的神力!——它是你們珍惜生命的開端,是你們熱愛幸福的起源。然后,你們可以向她——美懺悔!因為美可以把你們的心送到女人的寶座前——那兒像一面明鏡,你們的所作所為都能照見;美可以使你們的靈魂歸真反璞至大自然——那兒本是你們生命的起源。只有在美中才有真理,那真理顛撲不破,毫無疑問;只有在美中才有光明,那光明驅散黑暗,使你們免受蒙騙?!辫b賞眼前一幅幅精美的畫,我思緒浮想翩翩,流連忘返。走完幾間繪畫展室,我們通過狹窄的階梯,來到地下室。寬敞的地下室,陳列著紀伯倫生前的日常用具,透過一面壁窗可以瞻仰到紀伯倫遺體安放的地方。窗欞旁釘著一塊木板,上面刻有紀伯倫的墓志銘:“我在你身旁,只要你閉上眼睛,就能看到我!”
走出紀念館,我眺望不遠處的圣母峽谷和一叢叢雪松,靜默回味紀伯倫的墓志銘,不由地有所意會:要領略紀伯倫博大深邃的思想,只能是心靈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