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5年全球經濟繼續回暖和我國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使得國際、國內市場對紡織品服裝的需求不斷擴大,為紡織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與此同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世界紡織產業格局調整,使產業競爭加劇并趨于復雜化。
1.貿易摩擦加劇。2005年紡織品配額體制如期終結,但數量限制并未隨之取消。針對中國紡織品出口產生的貿易摩擦和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愈演愈烈。盡管中歐、中美就部分紡織品出口達成協議,但歐美仍對我20類產品實行了數量限制,使我紡織品出口至少減少50億美元,而且由于歐美設限的不確定性,造成企業搶關出口,進而又多支付空運費近50億元,同時還造成部分出口訂單的轉移。2005年10月第98屆廣交會對美的成交額同比下降了39%。在歐美貿易摩擦的嚴重干擾下,我國采取的部分產品出口征稅和出口配額招標等措施,也增加了出口成本。
2.人民幣升值形成新的挑戰。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同時人民幣升值2%。從長遠看,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對緩解紡織品貿易摩擦,促進結構調整和加快增長方式的轉變具有積極意義。從目前情況看,由于紡織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順差大、平均利潤率低,大部分企業對浮動匯率機制適應能力和抵御匯率風險能力較弱。
3.棉花和石油漲價增加了企業經營難度。化纖產品中以石油化工產品為原料的占93%,石油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化纖行業乃至紡織工業的原料成本。2005年,國際石油價格持續上漲,化纖與化纖原料進口稅率倒掛的矛盾更為突出,進一步加大了原料進口成本,同時由于化纖原料價格的漲幅大于化纖價格的漲幅,使化纖行業的生產、經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化纖行業的開工率不足80%,行業利潤同比下降21%。
2005年度我國棉花總需求量為860萬噸,其中國產棉632萬噸,進口依存度為27%。國產棉價格為15000元/噸,比國際市場棉價高出2000元/噸,但由于“配額以外”進口棉花實行滑準稅率,使得進口棉的價格也遠高于國際棉價,加大了我國紡織行業的生產成本。
(二)
面對復雜的局勢和嚴峻的挑戰,我國紡織工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產業增長方式和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堅持質量、創新和快速反應,加強國際合作,積極應對貿易摩擦,保持了行業快速發展和平穩運行。
1.生產總量繼續擴大。2005年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化纖產量1629.2萬噸,同比增長14.75%,紗產量1412.4萬噸,同比增長23.61%,布產量377.1億米,同比增長17.30%,服裝148.0億件,同比增長16.84%。
2.行業經濟運行平穩。到2005年11月底,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4553.7億元,同比增長25.36%,工業增加值3638.4億元,同比增加23.57%,實現利潤總額441.5億元,同比增長31.15%。虧損企業數量下降2.9%,產品產銷率97.4%。
3.出口創匯穩步增長。到2005年11月底,規模以上企業紡織品服裝完成出口額1071.2億美元,同比增長21.12%,其中一般貿易出口增長24.4%。貿易順差為916.2億美元。對歐盟出口同比增加57.1%,對美國出口同比增加63%。
4.投資增速回落。2005年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宏觀調控政策,使紡織工業的投資增速下降,紡織投資熱得到有效遏制。截止12月底,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09.6億元,同比增長34.3%,增速比年初下降78個百分點。化纖行業投資僅增長2%。從固定資產投資的來源來看,內資仍然為主要投資來源,占總投資規模的80%。
(三)
新形勢下紡織工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主要是:
1.粗放型增長方式依然存在。行業發展還主要依靠傳統的大規模、大批量、低成本生產、低價格競銷等形式,部分地區棉紡能力仍存在盲目鋪攤子、搞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加劇了市場的無序競爭。這種僅靠規模擴張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導致企業適應環境變化、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
2.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全行業研發投入不足銷售收入的1%,與發達國家企業研發投入占5%以上的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利用高新技術及生物資源開發研制的化纖品種較少,在某些領域還屬空白。化纖仿真技術、天然纖維改性技術、新型纖維和材料開發創新能力不足,影響了紡織品和服裝附加值的提高。
紡織裝備中自主開發的紡機產品只占30%,缺乏自主創新及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有機結合。高水平的紡織、染整和大容量化纖設備仍依賴進口。
3.整體裝備水平尚需提高。棉紡織設備中無梭織機、自動絡筒機僅占25%和21%,而發達國家都在90%左右;化纖設備國產化雖在聚酯、粘膠等領域取得較大突破,并得到推廣應用,但化纖行業先進設備的擁有比例僅為27%;印染行業的溢流式染色機、匹染機質量穩定性差,如色差3—4級以上國內印染企業合格率在50%左右,少數企業能達到80%,而國外先進水平達到90%。國產紡機可靠性、穩定性較差,機電一體化水平和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較低,不適應紡織產品小批量、多品種、多功能、柔性化生產的要求。
4.自主品牌和營銷網絡建設滯后。由于我國紡織行業在品牌培育和品牌創新方面缺乏經驗和準備,制約了我國紡織品服裝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盈利能力。國內中高檔紡織品消費市場被大量的國際知名品牌和二線品牌所占據。出口產品仍以貼牌加工為主,缺乏對出口營銷渠道的控制力,只能獲得市場利潤的10%。
(四)
2006年世界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雖然在后配額釋放期過后的增速會有所放慢,但占國際市場的份額仍有望進一步提高。同時,由于我國國民經濟及相關產業的仍將保持較快發展,內需擴大將成為我國紡織工業最主要的發展動力。
值得重視的是我國紡織工業在2005年遭遇的挑戰依然存在,盡管中美、中歐已就達成部分紡織品出口達成階段性協議,但應對紡織品服裝貿易摩擦的長期性、復雜性有清醒認識。此外,石油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棉花對外依存度升高等仍將是影響我國紡織工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新的一年,我國紡織工業發展要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加強品牌建設,提高自主品牌比重;堅持循環經濟理念,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行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的自律體系,積極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繼續加強行業外交,貫徹合作共贏的對外方針,擴大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各種形式的合作。展望2006年,我國紡織工業將迎來一個以增強自主創新為中心環節,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新時期,為“十一五”紡織工業的穩定、健康、持續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