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賢
2005年,濟寧市經貿委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真抓實干,創新發展,全市工業流通經濟保持了強勁的良好發展態勢。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542.5億元,同比增長29.6%;實現銷售收入1403.3億元,增長35.6%,利稅204.7億元,增長41%,利潤126.3億元,增長46.7%;完成技改投資160.2億元,增長33.3%;工業增加值拉動GDP增長15.3個百分點,工業對地方財政收入貢獻率為75.3%,能源消耗增長速度低于工業產值增長速度25.7個百分點;利稅過1000萬元企業發展到184戶,其中工業企業149戶,比上年分別新增39戶、20戶,過億元工業企業35戶,新增7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1610戶,新增532戶。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創新、調整、提高、發展成為經貿工作的主旋律。全市經貿工作的總體思路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機遇,創新發展,圍繞建設新型工業化城市、打造經濟強市,以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循環經濟為重點,以壯大“三個一批”為總抓手,以推進技術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為手段,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提升工業整體競爭力,實現全市工業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主要發展目標是: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實現利潤均增長20%,力爭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30%,力爭35%;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總量的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達到55.4%;萬元工業產值綜合能耗降低8%,達到1.22噸標準煤。
為實現以上目標,今年的經貿工作要著力抓好以下方面:
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壯大優化支柱產業。堅持在調整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堅持以增量帶動存量調整。緊緊跟蹤現代工業發展趨勢,圍繞建設生物技術、機械制造、煤化工、醫藥食品、紡織服裝五大產業基地,拉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繼續實施大項目、大投入帶動戰略,使其盡快成為優強產業,形成現代化工業產業新格局。
二、積極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要強化自主創新意識,特別是要強化企業法人代表的技術創新意識,把推進技術創新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研發投入、新產品開發、新成果轉化率、專利申報量等作為評價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內容,引導企業把原始創新、模仿創新、聯合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加速形成有利于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的有效運行機制。要強化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各類企業特別是利稅過1000萬元骨干企業要建立完善研發機構。要完善和落實促進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結合貫徹國家、省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研究制定濟寧市“十一五”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工作意見,努力營造鼓勵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
三、繼續實施企業梯次發展戰略,壯大骨干企業群體。在認真落實創百億企業規劃的同時,對現有企業和新建企業(項目)從產能潛力、規劃重點項目、市場定位目標、行業前景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提出“十一五”期間全市工業企業“一三五七十”(銷售收入過10億元、30億元、50億元、70億元、100億元企業),實施“企業進位升級”工程,真正把骨干企業梯次發展戰略落實到每個企業。
四、扎實開展“五節一循環”活動,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建設。認真落實《濟寧市工業系統資源節約“6125工程”實施方案》,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節約礦產資源和循環經濟為重點,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嚴格執行節能降耗管理制度和定額標準,對百家重點用能、百家重點用水企業實施跟蹤調度和監測,以推進節能降耗為目標,抓好電力、建材、化工、造紙、醫藥等高耗能高耗水行業和企業的技術改造,積極推廣和采用節能、節水、節材新技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煤炭、電力、化工、造紙、建材、生物技術等行業和企業、產業園區開展循環經濟試點,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企業循環式生產、資源循環式利用,降低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度,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要抓出3—5個樣板,加以宣傳推廣。
五、加快企業機制和管理創新,不斷提高現代管理水平。以推進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為重點,引導和推動資產優、效益好、潛力大的大企業與世界500強進行戰略合作,著力做好山推、兗礦等骨干企業與國內外大企業、大公司的合資合作,實現企業資本、技術、管理、機制與國際的接軌,使其更快的提高國際競爭水平。以理順產權關系為重點,進一步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規范集團母子公司關系,完善投資決策機制,加強企業內控制度建設,推進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企業經營機制的根本轉變。今年市經貿委要會同國資、勞動、國土等有關部門對市屬已改制的企業進行一次認真的“回頭看”,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督促其限期整改,確保公有資產不流失、職工利益不受侵害,企業運行機制健康有序。要繼續實施名牌帶動戰略,通過科學管理、技術創新、政策支持、宣傳推介等多種渠道,加大名牌產品和品牌企業的培植,力爭再有1—2戶企業獲得“中國名牌”,8—10個產品獲得“山東名牌”稱號,真正發揮“名牌興企、品牌興市”的促進帶動作用。
六、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拓展企業發展空間。緊緊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內產業布局調整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我市生物技術、機械制造、紡織服裝等產業聚集的優勢和煤電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鞏固提高現有山推與日本小松、兗礦濟礦與中國重汽、魯抗與日本明治、菱花與日本味之素、雪花與臺灣味丹、太陽紙業與美國國際、銀河與意大利倍耐力等合作項目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合作領域,努力在工程機械及汽車零配件、煤化工、電子信息、新材料及農業產業化龍頭項目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實現由引進項目向引進產業轉變。企業要切實加強市場研究,細分市場,明確市場定位,實施差異化戰略,強化市場部、營銷網絡、營銷隊伍三大工程建設,創新營銷方式,進一步提高適應市場、引導市場、開拓市場的能力。組織企業參加山東名牌產品萬里行西南線活動、第十七屆哈爾濱經貿洽談會和十五屆上海消費品交易會等大型展銷促銷活動,進一步擴大省外市場份額。
七、推進流通現代化建設,加大市場秩序整治力度。繼續圍繞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現代批發市場為重點,加快流通現代化建設。連鎖經營要加快由城市中心商務區向社區、由城市向鄉鎮和農村、由商業領域向其它及新興服務業領域的延伸,進一步完善商品流通體系,重點抓好“萬村千鄉”工程試點和“社區商業示范單位”創建活動,今年商業連鎖店鋪發展到2300個,連鎖經營等新型業態經營額增長35%。認真實施《濟寧市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2005—2007)三年規劃》,緊緊抓住關系廣大人民切實利益、社會危害嚴重的突出問題,組織開展好重點專項整治,建立完善企業信用體系和信用分類監管制度,加快“誠信濟寧”建設。
八、增強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精心組織好經濟運行工作。按照轉變職能、優化環境、搞好公共服務、促進經濟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提高經貿工作水平。要加強運行調控,保障運行質量,注重對宏觀經濟走勢的分析預測,定期發布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產業導向信息,及時傳遞生產要素市場變化情況。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縣市區經濟運行動態的監控,強化企業新增能力投產達產、扭虧增盈、資金占用的分析督導,要努力克服“瓶頸”制約,強化生產要素的協調銜接。繼續推進銀企合作,抓好中小企業扶持資金和銀企合作促進會議簽約項目資金的落實;繼續搞好煤電運工作,確保重點企業和電力、供熱企業的煤炭供應;繼續做好電力資源的平衡,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確保電網安全運行;繼續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抓好煤礦、化工、易燃易爆、危化品等重點行業和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杜絕重特大事故的發生,為開創“十一五”工業流通經濟新局面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系山東省濟寧市經貿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