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吾 赫 靜
自2004年底取消外資進入我國商業領域的數量、地域和股權比例限制后(個別產品除外),外資進入我國商業領域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擴張速度明顯加快。
一、我國商業領域利用外資現狀
(一)總體數量。截至2005年底,我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商業企業1514家,合同利用外資約49億美元,開設店鋪約5850個,營業面積約1460萬平方米。地方政府違規批準設立的還有一些。
(二)部分地區大賣場等高端市場中外資已基本處于壟斷地位。如果單從外資商業銷售額占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計算,外資份額還不到5%,在吸引外資較多的北京、上海等地也不到10%。但由于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既包括正規店鋪銷售,也包括各種市場的銷售,簡單地用外資零售企業銷售額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相比,缺乏可比性。但如果從部分地區、部分業態看,率先開放的一些地區大型綜合超市、大賣場等高端市場外資份額卻已達到40—50%,擁有絕對優勢。我國商業企業實際上只能在中低端市場擴張。而隨著高端市場的快速增長,中低端市場將逐漸萎縮。所以,高端市場的競爭已成為中外企業的生死之博,高端市場外資份額才能代表整個外資商業市場份額。
(三)外資進入方式和進入領域發生很大變化。2004年底以來,外資進入商業領域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投資建店的單一擴張模式向收購兼并和投資建店并重的模式轉變,并開始向二、三線城市和西部地區發展,進入了全面、快速擴張期。此外,外商投資領域也由傳統百貨、零售業向圖書、藥品和成品油等重要商品零售市場滲透。
(四)外資獨資趨勢進一步顯現。外資通常通過三種方式迫使內資放棄股權:一是以比較高的價格誘惑內資股份出售;二是擴大企業資本規模,使內資企業無力追加,迫使內資股份的股比越來越低,從而最終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三是加速開店步伐,使合資企業虧損,讓中方不得不放棄股權。
二、存在的問題
(一)內外資企業實力相差懸殊。從總體看,我國商業企業在技術水平、組織化程度、規模效益、盈利水平等方面與外資企業相比差距較大。1.技術水平。從信息化應用看,我國商業企業信息化才剛剛起步,而沃爾瑪公司卻擁有一顆專用衛星,其信息化水平僅次于美國五角大樓,甚至超過了美國聯邦航天局。2.企業規模。2004年我國前30家連鎖商業企業銷售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7.1%,而沃爾瑪公司2004年銷售額達到2882億美元,相當于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4%,是我國最大的連鎖企業上海百聯集團的20倍。3.流通效率。我國商業企業流動資金年周轉2.4次,而外資企業年周轉20次以上。4.盈利水平。我國企業資產負債率高,平均利潤率在2%以下,依靠自身積累發展后勁不足。
(二)外資進入和運營過程中一些現象值得重視。1.提前進入,違規開店。我國自1992年商業零售業實行的是積極穩妥的對外開放政策,加入世貿組織后在開店數量、股比、地域上對外資也有一些限制。而實際上,一些地方政府越權審批,一些外資企業以“假合資”、“假內資”、“假中資”等手段變相進入,進入速度遠遠突破我國入世承諾,說外資企業跑步進入我國商業領域也不為過。2.以虧損戰略擠垮競爭對手。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分析,很多外資商業企業以其強大的資金實力在我國實行虧損戰略,常以其它成熟市場盈利彌補在我國市場的虧損,以期爭奪市場份額。正因為如此,在部分地區大賣場等高端市場外資已基本處于壟斷地位。3.低成本擴張。很多外資商業企業除注入一定的初始股本金,在運營期間多采取“代銷賒購”的方式,靠拖欠供貨商的貨款、向供貨商收取名目繁多的進場費來維系運營,實行低成本擴張,而將銷售風險較多地轉嫁到生產企業,價格的高低由消費者承擔。正可謂“利用中國的資金,在中國開店,賺中國人的錢”。4.擠垮一批中小企業。外資企業以其低廉的價格迅速占領市場,周邊地區的中小企業受到嚴重沖擊,失業人口增加,出現了“五公里蕭條”現象。據北京日報報道,沃爾瑪在北京市宣武門外開店后,以其低廉的價格迅速聚斂了人氣,生意興隆,而周邊其余店鋪卻生意蕭條,慘淡經營。美國愛荷華州也曾做過一次調查,自從沃爾瑪落戶該州后,有50%的服裝店、30%的五金商店、25%的建材商店、42%的雜貨店、29%的鞋店、17%的珠寶店、26%的百貨商店相繼關閉。沃爾瑪每創造一個就業機會就會帶來1.5個人失業。
(三)外資企業在稅收等方面仍享受著“超國民待遇”。1.所得稅稅率。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名義稅率雖均為33%,但在經濟特區,外資企業稅率是15%,在邊境對外開放城市、國家旅游度假區是24%,造成內、外資企業稅負的不平等。2.計稅基數優惠。外資企業員工工資可在稅前列支,而內資企業只有一部分在稅前列支,造成內、外資企業所得稅計稅基數不平等。3.會計核算。外資企業如果會計核算出現虧損,就不用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內資企業即使會計核算上虧損,也要做計稅利潤調整,依然繳納企業所得稅。4.納稅時間。內資企業從企業登記之日起納稅,而外資企業從盈利之日起納稅;外商如果將利潤就地轉化為投資,還可以享受40%的退稅,而內資企業卻享受不到。5.一些稅種如城市維護建設稅、耕地占用稅對外資企業免征。6.一些地方政府“崇洋”。如內資企業開店、企業間的聯合頻頻受阻,而外資企業開店、兼并我國企業時,地方政府卻大開綠燈,還提供很多便利服務,甚至還在土地價格、稅收減免等方面提供很多隱性優惠政策。
(四)流通業立法嚴重滯后。條塊分割、地方封鎖等因素使企業在兼并、重組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嚴重阻礙了流通企業做強做大;市場秩序不規范,商業信譽較差,制假售假和商業欺詐行為時有發生;商品質量、衛生安全問題突出,一些行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壟斷;流通設施建設無法可依,盲目性大。
三、建議
(一)堅定不移地實行商業領域對外開放政策。我國地域遼闊,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消費具有分散性、多樣性和層次性特點,加之我國物流配送不很健全、信息化應用水平低,內資企業近年內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外資在短期內不可能控制市場,從總體看商業領域目前還不存在開放過度問題。因此,必須嚴格按照我國入世承諾,堅定不移地繼續實行商業領域對外開放政策。在商業利用外資過程中,對外資新設銷售網點或兼并、重組、贖買我國商業企業的,政府有關部門要做好項目核準和投資管理工作。
(二)對外資擴張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要有充足的認識。麥肯錫曾做過預言,未來3—5年內,我國60%的零售市場將由3—5家世界級零售企業所控制。由于現代流通業具有控制市場、決定生產、影響金融的強大滲透力,誰控制了流通業,誰就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特別是外資企業都擁有全球統一的產銷鏈,其自有品牌產品的銷售比重達30%以上(如英國馬獅百貨公司,經營的所有商品只用一個“圣米高”商標,被稱為“沒有工廠的制造商”)。如一旦我國零售市場被外資所控制,勢必將對我國制造業構成極大的挑戰。同時由于外資商業企業現金流的大進大出,勢必將影響我國金融業。我們對此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和警惕,未雨綢繆,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以應對。
(三)加快外資商業結構調整,提高商業領域利用外資質量。一是在業態結構上,引導外資企業適度發展中高檔百貨店、大賣場,重點發展社區商業、服務業、農產品流通和第三方物流配送業等,把引資重點放在引進國外先進流通業態和流通技術上來,優化外商投資結構。二是在空間布局上,引導外資商業向二、三線城市、中西部地區以及廣大農村延伸,鼓勵外商投資西部地區商業、物流服務業基礎設施。三是要轉變觀念,健全政績考核制度。改變目前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政績考核辦法,市場競爭比較充分的地區不再把引進外資商業企業作為政績考核的指標。從體制上限制和取消部分地區實際操作中給予外資商業企業的優惠政策和措施。
(四)加大立法力度,修改有關法律法規。國家應通過立法,改善環境,防止壟斷,保護合理競爭,完善貿易規則,支持現代流通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因此,應積極推進《反壟斷法》的出臺,并以此為基礎,抓緊制定商業網點規劃(以此作為大型商業設施設立的重要依據,在具體實施上可采取“聽證”措施)、規范零售商與供貨商合作行為、促進商業連鎖和特許經營發展、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快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流通法律法規體系。特別要研究修訂有關內、外資企業稅負不平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保證內、外資企業在稅負上享受平等待遇,進行公平競爭。如在其它行業暫時難以取消外資企業享受的“超國民待遇”,建議在商業領域先行實施。
(五)培育壯大民族流通企業。一是培育大型企業集團。要進一步改革條塊分割、地方保護的管理體制,按照平等、互利、雙贏原則,以資本為紐帶,鼓勵國內各種商業資源進行跨所有制、跨部門、跨地區重組,培育一些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新型航母式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二是研究提出扶持政策。要對國家重點培育的大型流通企業給予用地、用電、用水、融資、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特別是建議國家設立大型流通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對大型流通企業投資建設、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大型配送中心、物流中心、轉運中心等流通基礎設施給予資金支持。三是我國流通企業要在空間布局和業態結構上做適時調整。我國流通企業本身要抓住機遇,充分發揮本土優勢,抓緊進入二、三級城市、西部地區和農村市場,積極發展便利店、折扣店和綜合超市等新型業態。
(六)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統計制度。為正確評價我國流通業的現狀、發展水平、存在的問題以及同國外的差距,需要建立流通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以進行準確的量化比較和分析監測。同時,要建立和完善商業統計報告制度,建立按同類業態、可以比較的統計口徑,徹底改變目前不分業態的銷售額統計辦法。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