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學術界通常將藝術分為主流藝術、精英藝術和大眾藝術三類,其中,主流藝術最為官方意識形態推崇,這通常指的是主旋律藝術。主旋律藝術有它存在的特殊意義,對于構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進取心與圖強意識,有著重要作用。
但是,我們也同時看到不容樂觀的現實:許多主旋律藝術(本文重點以影視劇為例)雖有國家支持,有為數不少的財力投入,但往往賣力不賣座,不少獲大獎的影片卻最終不為人所知,甚至在單位包場、免費觀看的情況下也備受冷落。究其原因,正是其中許多影片在主人公形象塑造上存在著通病——支撐主人公行動的,不是道德情感而是道德義務,不是開放道德而是封閉道德,因此影視劇只能以貧乏的道德說教來打動人,但結局往往適得其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試圖以柏格森的道德理論來作出回答。
一、是“抱負”而不是“義務”:
柏格森眼里的開放道德
曾以一本充滿詩意情調的哲學著作——《創造進化論》獲得192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哲學家柏格森,以其獨到的學術見解在當時久負盛名。在80多歲的晚年,他積一生之思想精華,出版了最后一本著作《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試圖對道德與宗教問題作出新的回答。書中的一些思想亮點自不待言,而于我們最有啟發意義的,當是他的道德學說。他關于“開放道德”的論述,對于我們的主旋律藝術創作,是很值得借鑒的。
在柏格森眼里,道德可以分為兩種:封閉道德和開放道德。什么樣的道德是封閉道德呢?柏格森解釋說,封閉道德是一種以義務為特征的道德,它源于社會施加給個體的壓力。這種出于社會需要的道德具有幾大特征:第一;它源于義務,要求個人的是“服從”;第二,由于封閉道德強調服從,因此,道德踐行者處于自我壓抑的狀態中;第三,封閉道德只能促使人用機械的理智去解決問題,而無法激起人的情感,“若從消極方面來描述,……此種靈魂就會表現出漠不關心與無動于衷,就會處于伊壁鳩魯和斯多葛派的‘不動心’或‘不動情’的狀態之中。”“若從積極方面考慮,……那么它的生活便是沉思?!边@種對于萬物漠不關心的沉思狀態,柏格森稱之為“獨立超然的立場。”
相比之下,柏格森更為推祟的是“開放道德”。什么是開放道德呢?柏格森認為,開放道德不是出于社會對個人施加的壓力,而是出于個人的抱負和創造;不是對規則的遵從,而是對崇高境界的追求。開放道德具有這樣幾個特征:第一,它體現的不是社會義務而是個人抱負;第二,在開放道德影響下,個人的行動是出于自我的選擇,因此,在內心不會激起源于自我利益的對抗;第三,開放道德激起的不是人的理智,而是人的情感?!澳切┮陨碜鲃t的人是如何使其他人追隨其后的?在這種情形中,相當于社會壓力的那種力量是什么?我們絕無選擇?!饲楦校o影響意志的直接行為?!?/p>
柏格森關于“兩種道德”的區分是富有洞見的。他向我們表明,封閉道德只是“起碼的”、“低于理性”的道德,它以壓制與義務為手段;而開放道德才是“最高的”與“高于理性”的道德,它源于個人的崇高抱負,依靠的是榜樣的召喚力量。人類社會如果能夠始終前行,人的道德素質如果能夠不斷提升,那么就必須依賴于開放道德而不是封閉道德。因此,對于一個社會的教育體系來說,道德楷模的召喚作用遠比道德規范的壓制作用來得有效得多。
二、當前國內主旋律影視劇的通?。悍忾]道德一統天下
毋庸諱言,當前國內主旋律影視劇的創作是比較尷尬的:一方是政府部門的大力投入,一方是普通民眾的冷漠和逃避。不少主旋律影視劇在民眾的眼中成了電視臺黃金時段的政治報告片。為什么主旋律片會遭遇如此偏見?影視劇中那么多兩袖清風、浩然正氣的無名英雄或者人民公仆,為什么只是讓為數不少的普通百姓看了之后無動于衷,而很少有人真正受到鼓舞,去學習效仿?究其原因,正是因為主宰許多正面主人公行動的是源于社會強制的“義務”,他們讓人看到的只是一個道德常人在面對社會道德壓力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無助和彷徨。雖然他們作出的選擇是令人欽佩的,但解決問題的手段卻是讓人惋惜的。人們尊敬他們,但不愿學習他們。而這幾乎是目前國內許多主旋律影視劇存在的通病。
作為一個典型案例,我們先來看一部2000年前后曾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的主旋律電影——《生死抉擇》。
《生死抉擇》是近年來國內表現反腐倡廉題材非常成功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在2000年下半年以1億4千萬元的票房收入傲視各地票房群雄,并于次年獲得中宣部第8屆“五個一”工程獎特等獎。該片以大型國有企業——中陽紡織集團的艱難改革為線索,通過一系列權與錢、忠與奸、愛與恨的矛盾沖突,生動地塑造了某市市長李高成、市委書記楊誠等一批正直的共產黨人形象,同時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郭中姚、陳永明等一批腐敗分子的丑惡嘴臉。影片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這無論從它的票房還是從它獲得的獎項都可以看出來。然而,如果深入追究下去,我們就會發現,主宰主人公李高成行動的,不是開放道德而是封閉道德。他的行為正吻合了封閉道德的幾大特征:第一,他的所作所為乃是出于一個共產黨員的義務和責任,而不是出于本人的志向與抱負,主宰他的意念是“我應該”而不是“我可以”。石里克說過:“按照我們的觀點,出于義務而做好事的人的道德水平,要低于那些出于傾向而做好事的人。”影片中我們看到李高成奮力掀翻了腐敗分子的滿桌酒席,凜然撕毀丁腐敗分子的假兼并合同,鄭重把30。萬元巨款交給書記楊誠并與之緊緊握手,慨然帶著女兒送妻子投案自首并深深一揖……所有這一切都表現了李高成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的正氣與膽識,但我們也看到,李高成這么做了,但他也只能這么做,他除了制止假兼并、舉報妻子以外,別無選擇。他是在履行自己的義務而不是施展自己的抱負,他只是做了“應該”做的,遠還沒有到“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程度。第二,由于人物的行為是因義務和責任而起,所以主人公時刻處在矛盾之中,他壓抑了為自己謀劃的“小我”,以順應社會化的“大我”,因此他行動的時候是痛苦的,遠投有本真的快樂。我們看到李高成對于自己的“小家”是有顧慮的,所以他才要進行艱難的“抉擇”;一方面他愛自己的弱智女兒梅梅,另一方面又要把妻子受賄得來、給梅梅繪畫用的名貴花草物歸原主;一方面他愛自己的妻子吳藹珍,另一方面又要把她送進監房。此外,我們還看到,李高成對于自己的“小圈子”也是有顧慮的,所以他批評自己昔日的老部下、腐敗分子郭中姚時才那么痛心,與提拔了自己的老上級、但同時給腐敗分子撐腰的省委副書記嚴陣進行斗爭時,才那么沉重。他的作為是正確的,但他又是矛盾的,更是痛苦的。他向我們形象地層示了,當一個受“義務”支配的行為人,需要用“大我”壓制“小我”時,是多么地心力交瘁和無奈。所以,與其說影片告訴我們反腐可以為社會帶來多少利益,毋寧說它同時提醒了我們反腐需要個人付出多大的代價。而這種負面作用足以嚇阻眾多想學英雄人物、但又難以割舍“小家”與“小我”的普通人。第三,由于主人公是在封閉道德模式下行動,所以他賴以打動別人的是理智而非情感,但理智所起到的教育效果與情感比起來,卻要大打折扣。影片向我們集中展示的,就是當一個人陷入國家與個人、社會與自我的沖突之中時,應該如何正確地謀劃。李高成的多數重大舉動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經過理智權衡的。然而,封閉道德的這種靠理智打動人的說教方式,效果卻絕不理想,正如柏格森所說,理智“不可能對抗情感與自我利益”,所以,它只能激起“漠不關心與無動于衷”,最好的結局是使人陷入“沉思”。難道李高成的結局不就讓不少“庸人”感到無動于衷嗎?更多的人則陷入了沉思。有人因此懷疑:如果不是廉正者的官位比腐敗者的官位高(腐敗的省委副書記嚴陣是靠了清明的省委書記出山才落馬的),那么李高成將如果收場?所以,“清官反貪官必須有靠山”,甚至有人還撰文對《生死抉擇》中的法律問題提出了質疑,比如李高成在處理腐敗問題時為什么沒有公務回避?如此等等,都沖淡了這部影片的正面影響力,因為它只是促使我們許多人理性地反思“反腐”的程序性和可能性,而不是激起他們樂于反腐的激情。人們從對腐敗咬牙切齒但又熟視無睹的狀態,走到“應該反腐”這一步,就止步不前,他們陷入了沉思,希望別人緊跟崇高者的步伐但自己卻徘徊觀望。他們雖然堅信腐敗應該反,但對反腐勝利的可能性表示擔心,或者對因為反腐需要犧牲自我感到難以割舍。這種理智激起來的道德感被柏格森形象地稱之為“半截德性”。
從《生死抉擇》說開去,我們發現,當前國內許多主旋律影視劇都喜歡采取這種用封閉道德教育人的模式。這類影視劇常常先設置一個矛盾重重的困境,然后讓主人公身置其中,最后主人公深感自身責任重大,毅然割舍“小我”,做出重大犧牲,然后終于天下太平,國家、社會與個人皆大歡喜。我們的眾多主旋律影視劇就這樣把封閉道德當作主人公行動的驅動力,并試圖使他們成為普通百姓學習、景仰的楷模。然而這種美好的愿望卻難以實現,現實中主旋律影視劇所遭遇的冷漠與逃避,使我們必須正面這個難題。
三、表現道德情感而不是道德理性:開放道德在主旋律
影視劇中如何可能
作為參照系,我們先來看看一些可資借鑒的主旋律藝術。
中國有比較成功的主旋律藝術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不妨看看一千多年前的唐詩,其中的邊塞詩就堪稱當時的主旋律藝術。邊塞詩把唐代人們那種期望國家強大、以苦為樂的時代精神渲染得淋漓盡致,每當我們讀到那些千古名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時候,心中就會激起一股為國而戰的豪情。是什么東西在激勵著我們?正是詩中流露出來的“情感”,一種把“醉臥”與“戰死”相連、“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氣,而不是如何直面困難、判斷得失的理智。這正是開放道德的魅力所在。近代我們也有這樣的例子。50年代所提倡的“雷鋒精神”,就是一種開放道德。我們在《雷鋒》這部電影中,看到的是雷鋒出于一種崇高情感而不是社會義務,在自愿而不是必須的情境下去幫助別人。我們發現一個自愿奉獻的人是多么幸福,為了幫助別人,他在物質上損失了很多,但關鍵是他“沒有感到被剝奪”,不像李高成那樣必須痛苦地權衡,所以他是快樂的,所以他的行為才是最具感召力的,人們愿意學習他,并且希望自己也像雷鋒一樣快樂和幸福。如果按照時下導演們流行的拍法,一定會把雷鋒設置進一個道德漩渦,讓他在其中痛苦地掙扎,最后他排除一切阻力,繼續做好事。如果他有妻子,一定會受到妻子責難;如果他母親還健在,一定會讓母親不理解;如果他有很多朋友,一定會得罪哥們;如果他有很多敵人,一定會遭到壞人妒嫉……似乎沒有矛盾、沒有痛苦就不能突顯出一個好人,沒有危難就顯不出英雄本色。然而,所有這些都只是在訴諸人們的道德理性,而不是道德情感。理智只能讓我們認識生活,情感才讓我們熱愛生活。所以,道德理性讓我們無動于衷,道德情感才使我們崇拜英雄。
應該說,當前也有少數表現開放道德比較成功的主旋律影視作品,比如曾獲得第7屆“五個一”工程獎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這部在國內電影發行界幾乎無人間津的電影,被一個日本人花6萬美元買斷后,卻在日本輕松創下800萬美元的票房。從電影的獲獎紀錄來看,也是振奮人心的:第19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受觀眾喜愛影片獎;第31屆印度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銀孔雀獎……所有這一切,都顯示出一個投資僅210萬元的“小制作”電影的魅力所在。影片中什么東西感染著我們?那就是在主人公——“父親”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開放道德。
《那山·那人·那狗》自始至終都洋溢著一種以奉獻為樂的情感。影片中父親擁有的,是一種對大山的純然熱愛,以及由此帶來的無窮快樂。村里人說:“山里人幾天不見縣長沒關系,幾天不見鄉郵員可不行?!边@就是對他的最大尊重,這就是自我實現的最大快樂。還有五婆對他的信任,侗族姑娘的熱情,鄉民為他們路人準備的涼水,以及每次回家時妻子在橋頭幸福的等待……所有這一切,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幅恬靜的田園山水圖,快樂平淡然而令人神往的人生境界。加上影片中那迷人的自然風光,山,竹子,成片的稻田,飛舞的蝴蝶……整個構成了極大的沖擊力,令人有一種也去當鄉郵員,也去走那滑滑的青石板路、呼吸山林間清新空氣、感受淳樸民風的沖動。而這,正是影片輸灌給我們的情感,一種快樂、樂觀的情緒,而不是一種為民奉獻的理性。正如導演霍建起所說,他“不會把這部片子拍的很實,這部電影肯定帶有‘唯美’的色彩,它重在表達人物的感情?!?/p>
一言概之,主旋律影視劇拍的好不好:關鍵不在于我們表現什么,而在于怎么表現。不是說一談到弘揚主旋律,就必然會遭到大眾逃避,而是因為我們的許多導演在弘揚主旋律時表現不得法,所以引起了普通大眾的冷漠甚至反感。我們必須牢記,用封閉道德即社會義務去教育人,必然事倍功半;而用開放道德即人生抱負去引導人,才會應者如云。人們希望看到開放道德主人公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快樂,不希望自己像封閉道德主人公那樣在左右為難中痛苦。封閉道德是對社會規范的被動遵從,開放道德才是一種天才的創造。所以,我們的主旋律電影如果要表現反腐倡廉題材,就應該表現一種開放道德主宰下的道德情感與道德創造,主人公不是受囿于道德難題,而是超脫于社會義務之外;不是在情與法的沖突中左右為難,而是在奉獻的快樂中享受人際關系的游刃有余。為什么我們一談到反腐倡廉,就首先想到的是“反腐”而不是“倡廉”?這是一個很奇特的思想怪圈。事實上,“反腐”的結局只能是激起我們的道德理性,從而理智地面對問題,在痛苦中作出艱難的選擇;而“倡廉”則恰恰相反,它激起的是我們的道德情感,讓我們在一種崇高的精神熏陶下,跟上英雄人物的步伐。正如戰爭中的上策是智取而非力敵,在反腐倡廉題材影片里,“倡廉”是智取,“反腐”則是力敵。我們的許多導演一廂情愿地認為,“反腐”是痛苦但必須的,卻沒有看到“倡廉”是快樂而可行的。當前,我們就很缺乏那種“倡廉”的影視劇,讓主人公在超脫于道德沖突的情境中快樂地生活,讓我們感受到那種心底無私、怡然自樂的生活魅力。歸結個中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許多影視導演還執著地鐘情于封閉道德,而沒有看到,開放道德才更具震撼人心的感召力,惟有在道德情感主宰下,普通大眾才會愉快地、不計較個人得失地跟隨那些天才的道德領路人。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2005年立項課題科研成果[Z-05—112])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