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造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既有“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煎熬,也有“驀然回首”的驚喜發現;既有千錘百煉、一字數須的砥礪磨練,也有妙手偶得、靈光閃現的神來之筆。藝術創作中的許多微妙、神秘,令人思索。藝術創作中一種被稱作“靈感”的現象也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有人認為靈感是上帝的恩賜,也有人認為靈感來無影去無蹤、難以捉摸。本文以音樂藝術為依據,結合相關藝術創造情況來探討藝術創作中的靈感現象,不妥之處,請方家指正。
一
藝術創作中的靈感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指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在一定條件下的豁然開朗、瞬間頓悟。有人對靈感作過這樣的描述,“靈感的確是一種特殊的思維現象。對某一問題百思不得其解而陷入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地時,由于某一偶然事物或信息的激發或在某種特殊的思維狀態下,主體在情感迂回、思路盤旋之中忽然頓悟,捕捉到了事物的底蘊,所要探索的問題一下子獲得了明確的解決。”這種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靈感。由于藝術創作是一種情感活動的結晶,因而藝術創作靈感涌現時常常也伴隨強烈的情感活動。
約翰·斯特勞斯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素有“圓舞曲之王”的美稱。他的傳世名作《藍色多瑙河》的創作就是作曲家在多瑙河波光粼粼、微波蕩漾的河水形象的激發下,靈感突現、樂思如潮而創作成功的。這首作品的創作還留下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曲折故事:由于靈感突現時斯特勞斯手頭沒有稿紙,亢奮之中,只好匆忙寫在自己襯衣的衣袖上,后來女仆把這件襯衣送到了洗衣房,在即將被放進洗衣盆的關鍵時刻,斯特勞斯的夫人及時趕到把這首作品“搶救”出來。這是音樂創作史上的一段佳話。
氣勢恢宏的“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是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光未然詩歌的觸動下產生創作靈感,過黃河時曾經親耳聆聽過的黃河船夫號子在腦海中浮現,心潮澎湃,樂思如潮,從而在短短六天之內高效完成的不朽名作。
當代古琴演奏家吳文光先生在琴曲打譜中有過靈感突現的經歷。所謂“打譜”,是指根據古琴減字譜對失傳琴曲的重新解讀,是極富挑戰性的創造活動。吳先生在打古琴《秋鴻》曲譜時,開始很長一段時間總是找不到感覺,后來,他們夫婦在海外游歷,有一天他們看到濕地里有一大群海鳥,有的低空飛舞,有的高空盤旋,有的追逐嬉戲,有的佇立淺灘,在秋天蒼茫天穹的襯托下極富詩意。吳先生若有所思,突然,他興奮地說:我找到感覺了。回到寓所,立即開始打譜,許多難題已冰消雪融,原來無法解決的難題迎刃而解。就這樣,他的打譜獲得成功。
不難發現,靈感普遍存在于各種藝術創造活動之中,靈感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沒有靈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靈感是產生優秀藝術作品的必要條件。
二
分析各種靈感現象,筆者認為靈感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1、指向性特點。無論是藝術家還是科學家,靈感產生雖然具有偶然性,但卻無一例外,都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具體說來,就是和他們所要創作的領域和所要解決的問題有著必然的聯系,或者指向目前正在解決的問題,或者指向從前無法解決而暫時擱淺的問題。作曲家王立平為了創作歌曲《大海啊,故鄉》,到船上體驗生活,大海搖晃的節奏促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鮮明地指向了作曲家所要尋找的海浪輕輕搖晃的藝術形象,一支名曲由此產生。上文提到的吳文光先生打譜的情形中,海鳥飛舞也與他苦苦尋覓的“秋鴻”形象有著密切的關聯。在科學領域里,門捷列夫睡夢中產生的解決排列化學元素周期表的靈感,阿基米德洗澡時產生的解決王冠含金量問題的靈感,也都是非常明確地指向了他們科研中所遇到的難題。
2、偶然性特點。靈感往往受某些情景的啟發而偶然出現,可遇而不可求,帶有很大的偶然性。波蘭作曲家肖邦不經意間看到一只小狗追逐自己尾巴、團團旋轉的可愛形象;眼前所見點燃了肖邦靈感的火花,由此創作出了《小狗圓舞曲》,那輕快流暢、首尾相接、連綿不絕的音型,把小狗追逐自己尾巴的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紅樓夢》第76回林黛玉和史湘云凹晶館聯詩,月夜池中偶然驚飛的白鶴,點燃了史湘云靈感的火花,由此產生“寒塘渡鶴影”的神來之筆,并引發出林黛玉“冷月葬花魂”的奇絕之辭。這既是湘、黛的作品,也是鶴、花、月、塘的作品,尤其是鶴的偶然出現,功不可沒。“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靈感的出現也是如此,沒有固定的模式,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人們不能用理性的方式、合乎邏輯的計算期待靈感的到來。
3、繼發性特點。問題——探索——觸媒——靈感,這是靈感產生的“路徑”,也就是說,靈感的出現是繼特定的問題、一定的思考和特定的觸發之后產生的。這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靈感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的,先有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才有可能出現靈感。第二,從靈感出現的情況來看,靈感的產生需要一定外部條件的引發。如上文中提到的史湘云眼前的飛鶴、肖邦看到的小狗、斯特勞斯眼前的粼粼波光,以及阿基米德洗澡時看到的溢出浴缸的水都是引發靈感的觸媒、先現物,而靈感則是這些觸媒引出的繼生產物,換句話說,沒有合適的先現物,就不會觸發靈感的產生。因而,筆者認為靈感具有繼發性特點,即,問題、觸媒先行,靈感繼發。
表面看來紛繁無序的靈感現象,其實也是有內在規律可循的。靈感的產生看似偶然,偶然之中亦有必然;看似不確定,不確定之中蘊含著確定。是偶然與必然、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對立統一。
歸根結底,靈感是有意識思考和無意識活動互相作用的結果。筆者認為以下三點是引發靈感的必要條件:有意識思考;無意識加工;引發條件。三者互相作用,缺一不可。靈感出現之前,人們對某一問題有著長時間的思考,這段時間的思考實際上是靈感的孕育過程。人們潛心思考的結果會在大腦皮層上留下痕跡,形成內隱記憶。在有意識的思考活動中止時,無意識的認知活動卻仍在不知、不覺中悄然進行著,自動加工殘留信息。靈感出現的規律表明,只有當人們的有意識活動達到一定的水平,有了一定的量的積累的時候,在無意識的不斷加工之下,當出現合適的引發場景時,靈感才會出現。一個沒有任何積累、思考水平低下的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產生解決尖端問題的靈感。
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意大利小提琴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他不僅在小提琴音樂的創作上,而且在琴弓構造的改革、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創新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他最著名的作品《魔鬼的顫音》的創作過程給音樂史留下一段佳話。“1713年的一個夜晚,塔蒂尼正在創作一首用雙音和顫音技巧演奏的小提琴曲,反復推敲,總不自足。熬至深夜,疲乏而睡,卻在睡夢中聽見魔鬼用他的提琴演奏神奇的顫音。曲畢,魔鬼要帶走這把琴,他急忙追趕,跌下床頭,從夢中驚醒,便立即將留在腦中的音樂記錄下來。”塔蒂尼并沒有完整地把夢中聽到的音樂記寫下來,但是,塔蒂尼這時著了魔一般地寫下的《魔鬼的顫音》,竟成了他作品中最好的一首,尤其是曲中的顫音,詭秘怪異、精彩絕倫,成為一首久演不衰、享譽世界的名作。
這段故事很能說明問題。塔蒂尼奇異的夢境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他長時間有意識思考之后無意識(或者說潛意識)繼續加工的結果。長時間的癡迷思考和他豐富的創作經驗,是產生夢境和引發靈感的基礎。有意識思考和夢中的無意識加工以及“神奇顫音”的觸媒刺激,促成了名作的誕生。與其說塔蒂尼創作《魔鬼的顫音》的靈感是“魔鬼”賜予的,還不如說是塔蒂尼自己賜予的。
我們可以說靈感是對艱苦勞動的獎賞。無意識加工、引發條件雖然不能刻意強求,但有意識的思考卻是可以自己主動把握的。在藝術創作和科學研究中,只有孜孜以求,不畏勞苦,有著深厚專業知識,才會遇到靈感。王國維所描述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靈光一現,是在“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苦苦尋覓之后才出現的。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說得好:“靈感是這樣一位客人,他不愛拜訪懶惰者”。的確如此,靈感永遠是勤奮者的專利。
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靈感只是為產生創作提供一個契機,真正完成從模糊不清的閃念到具體作品還有一段距離。抓住靈感、賦作品以生命和靈魂,和辛勤工作、賦作品以軀體,這是兩個相輔相成的創作階段,二者同等重要,靈感和執著,是創作成功的兩翼,缺一不可。有些人喜歡空想,一會兒一個想法,而不付諸實施,其結果和從來沒有任何想法一樣,都是不能產生任何創作成果的。
(作者單位:安徽淮北煤炭師范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