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為學生解讀文本提供一個想象與創造的空間,促進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從而使學生的主體精神得到張揚,生命的意義得到體現。那么如何實現對話型閱讀教學呢?
一、在課文省略處拓展,誘導對話。
作者常常運用“空白”的藝術,把一些內容留給讀者填補。教學時,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中所描寫的情境、蘊涵的思想與感情,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調動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積累,展開想象的翅膀,與作者進行對話,填補作品的“空白”,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當講到“狐貍叼起肉,鉆進洞里去了……”時,我讓學生想象這時狐貍在洞里會想些什么。同學們紛紛踴躍發言:
生:狐貍在洞里一邊吃一邊想:“這只烏鴉可真傻,森林里誰不知道我狐貍最狡猾?以后,我只要多說幾句漂亮話,不用出門就有美食吃啦。”就這樣想著想著,狐貍睡著了。
生:狐貍邊吃邊想:“烏鴉你真是好心人,知道我沒東西吃,叼來肉送給我,我真感謝你,不過,我勸告你,請你以后不要再聽別人的漂亮話了,否則吃虧的就是你。”
生:狐貍邊吃邊想,覺得很對不起烏鴉,害得它的孩子受餓,忽然良心發現,停止吃肉,立即鉆出洞,請求烏鴉把肉叼回去喂它的孩子,可是烏鴉不敢去要回那塊肉,怕再上當受騙。
……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學生與文本進行了多角度的、有創意的對話。在這種溫馨、和諧的交流中,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師生間的情感得到升華。
二、在課文結尾處拓展,誘導對話。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文章似乎未寫完,余韻裊裊,留給了學生無限想象的空間。在深化理解和認識課文的基礎上,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發表個性化見解,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而使“結尾”清晰而完整。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他們獨立思考,求異創新。如教學《狼和小羊》一課,課文最后一句是“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可在此設下“金鉤”:“小羊被吃掉了嗎?”投石激浪,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發言熱烈:
生:小羊跪下來請求“狼叔叔”饒命,說羊媽媽找不到它會哭壞的,小羊最終還是被狼吃掉了。
生:正在此時,來了一位獵人,把狼打死,救了可憐的小羊。小羊謝過獵人,連忙跑回家,再也不敢私自亂跑了。
生:小羊很機智,馬上一閃,躲過狼的襲擊,狼撲了個空,掉進河里淹死了,小羊得救了。
生:狼心急,用力過猛,一頭撞在石頭上,死了,小羊得救了。
……
教師創設了一個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平等對話,使師生這兩種主體在情感、興趣、人格、個性思維等方面得到交流與互動,實現了知識乃至生命的同步發展,從而使課堂成為了學生張揚個性的舞臺。
三、在課文重點字眼處拓展,誘導對話。
課文中一些中心句,一般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不能一廂情愿地講解,而應該利用生動的情境和鮮活的課堂資源,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與學生真情對話。這樣有助于把詞句還原成具體可感、觸手可及的鮮明形象,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流暢性。如《在艱苦的歲月里》結束句“小紅軍聽著笛聲,出神地望著遠方,他看到了未來,看到了希望”,語句抽象,難以理解,應啟發學生探討,進行合理想象:假若你就是小紅軍,你看到的“未來”是怎樣的,看到的“希望”又是怎樣的?通過激發情感,創造想象,大約兩三分鐘以后,學生各抒己見,發言踴躍:
生:小紅軍看到的未來是一個和平、友愛的世界,他不再忍饑受餓,不再靠在老紅軍的身邊睡覺,可以在舒適的床上舒服地睡覺。
生:小紅軍看到的未來是人人都可以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專心學習。
生:小紅軍看到的未來是紅軍永遠打勝仗,而且戰士們不會犧牲,人人都可以成為建設新中國的有用人才。
生:小紅軍看到的希望是打完勝仗以后,可以進學校學習建設祖國的文化知識,使我們的國家富強,家家有新房,過幸福的日子。
生:小紅軍看到的希望是打完勝仗以后,成長為祖國的棟梁,讓百姓過上安定團結、幸福美滿的日子。
……
通過閱讀教學的對話,師生精神上得到了碰撞,心靈上得到了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