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銀元》是浙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銀元”是本文的主線,小小兩塊銀元卻折射出劉伯承司令員和鄧小平政委關心群眾、嚴守紀律的品質,同時也反映出軍民魚水之情,因此教學的切入點就落在了“銀元”上。
“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我掏出兩塊銀元。
“銀元——”孩子們拉長了聲音回答,顯然孩子們早就知道我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不錯,它是新中國成立之前流通的一種貨幣?,F在市面上一塊普通的銀元大概值60元左右,兩塊銀元就是120元左右。可在當時,這兩塊銀元相當于一個戰士一兩個月,甚至半年的生活費,窮苦的老百姓家里可能一年都存不到兩塊銀元?!币驗殂y元這種貨幣學生比較陌生,我特意做了說明。
話音剛落,好多學生都睜大了眼睛,低聲說:“銀元這么值錢呀?!?/p>
也許是銀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許是因為今天有老師在聽課,孩子們的注意力特別集中,我不禁沾沾自喜起來??僧斘姨岬綄O老漢打翻了茶壺后,鄧政委就拿出兩塊銀元賠給他時,孩子們便嘀咕開了,班里的“調皮大王”更是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高高舉起了手:“老師,我覺得鄧政委出手好大方啊,課文中孫大娘不是說了嗎,一把茶壺值幾個錢?可鄧政委一下子就賠給孫老漢兩塊銀元,您剛才也說了兩塊銀元相當于一個戰士一兩個月甚至半年的生活費,窮苦的老百姓家里可能一年都存不到兩塊銀元,可鄧政委怎么那么有錢呀?”
問題來得突然,我一時有些茫然,確實沒想過,怎么引導呢?剎那間我的頭腦中閃出兩套方案,一是我直接引導,這樣節約時間;二是讓學生討論,在辯論中探究。
沉思片刻,我決定采用后者。我笑著說:“是呀,兩塊銀元在當時來講真不算少了。為什么鄧政委要給這么多錢呢?是不是因為自己很有錢才出手這么大方的?請你認真地思考,也可以和同學共同探討?!?/p>
不一會兒就有不少同學高高地舉起了小手。
“老師,鄧政委是一名軍官,軍官的薪水自然比普通士兵要多,我爸爸是公司的經理,薪水就比普通工人多得多,所以他應該比較有錢。”一位學生振振有詞地說,竟然還聯系了實際生活。
我很后悔叫他來回答,這樣討論下去,豈不是添亂?還不如自己來正面引導??稍僖幌?,學習本來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應該允許孩子們犯錯,于是我讓他們繼續討論。
“老師,我覺得他說得不對。我聽我爺爺說過,當時部隊里條件很艱苦,可能這兩塊銀元就是鄧政委半年的積蓄呢?!边€沒等我開口,另一位學生就反駁了起來。
“對,我認為盡管茶壺是孫老漢自己打破的,可鄧政委主動賠兩塊銀元,這說明他嚴守部隊紀律,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闭f得多好呀,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很明智。
“其實這兩塊銀元不僅僅是賠茶壺,也是鄧政委覺得自己住在孫老漢家里很過意不去,是對孫老漢一家的感激。部隊的紀律不是提倡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嗎?”
“老師,我覺得這兩塊銀元是鄧政委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可他卻全給了孫老漢,他真是一個好政委?!?/p>
……
孩子們個個專心致志地聽著、補充著,我很吃驚,想不到他們有這么大的潛質。怎么以前就沒有發現呢?我很欣慰,因為我選擇的方法是對的,這讓我真正看到了學生綻開的童心。我感謝添亂學生為課堂增添的一份不曾預約的精彩。
其實在課堂當中像這樣的尷尬場面經常會出現,如果老師不留意,不注重培養孩子提出獨特見解的意識,就有可能扼殺他們的創新精神。在課堂中我們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看問題,時刻關注學生的質疑,對學生的“挑戰”巧妙地因勢利導,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長期下來,他們的思維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