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語言理據研究
“理據”是語言學中的一個專門術語,指“語言系統自組織過程中促動或激發某一語言現象、語言實體產生、發展或消亡的動因”。(王艾錄、司富珍《語言理據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就是說語言符號及語言現象背后都隱藏著深刻而堅實的動因,理據研究的任務就是要找到這種動因。
理據研究涉及的范圍很廣,可以包括語言各級單位以及篇章、文字等各個層面。比如造字理據,“瓜”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像瓜的果實連在藤蔓上,這表明古人是依據象形的原則來造這個字的。再比如句法理據,“我來了,我看見了,我贏了”,這個句子所隱含的語言結構中的線性順序反映了所指稱的事物或事件的時間順序,這說明語法結構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任意的,而是與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是有規律可循的。再比如語詞理據,“首級”指作戰中砍下的人頭,其中“首”指人頭,秦法規定“斬一首,加爵一級”,據此形成“首級”一詞及其意義。此外還有音位理據、語義理據、形態理據,等等。
將語言理據研究的成果與語文教學實踐相給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理據研究成果對語文教學的意義
1.提高語言文字教學效能
語言文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都要求學生能夠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對語言文字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在語言文字教學方面存在重語法輕語義的不良傾向,即注重共時平面的語法結構分析,忽視歷時過程中的語義結構演變。這容易導致語言文字教學效能低下:學生理解時往往囫圇吞棗、死記硬背,運用時常常出錯。因此,可以嘗試在教學中適當引入理據研究成果。
比如在講解構詞法時,“認真”和“補丁”的結構方式從字面上看很難判斷;如果適當地講解一些造詞理據知識,使學生掌握構詞語素的具體意義及其與詞義的聯系,就可以加深理解、幫助運用:“認真”是指“認得真、分辨得清楚”,是補充式;“補丁”是“補和丁(‘丁’是借字,本字是‘靪’)”,因此是并列式。有的詞義和語素義之間看不出聯系,教師更要講清造詞理據,幫助學生理解:如“左遷”指“貶官”,主要是源于古人尊右而卑左的方位理念。“蟾宮”指代月亮,是因為古人認為月中有蟾蜍。“明日黃花”比喻過時的事物,但人們出于思維定勢,認為過時的東西應該是過去的、已經發生的,常常想當然地將其錯用成“昨日黃花”,但如果講清楚理據源流,學生就不至于誤用了:“明日黃花”出自蘇東坡詩《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黃花就是菊花,古人認為賞菊的最佳時機是九月九日重陽節,過了重陽節,菊花就沒什么好看的了。
這樣,通過學習理據知識,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并且許多理據知識是饒有趣味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因此,如果在教學中長期合理地運用理據研究成果,應該能夠提高語言文字教學的效能。
2.由語言理據管窺中外文化
語文新課標中提到讓學生養成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等,說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廣義的文化包括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所以文化的學習和體味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語言以文化為根基,文化以語言為載體,二者互相滲透、水乳交融。因此,語言理據研究會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語文教學中引入理據知識,可以引導學生由語言現象看文化內涵。
比如“弄璋、弄瓦”,生男孩為“弄璋”,生女孩為“弄瓦”,語出《詩經·小雅·斯干》。“弄”表示把玩,“璋”是一種寶玉,可佩在身上,“弄璋”的意思是希望男孩長大以后成為王侯,佩玉執圭;“瓦”是古代的紡錘,給女孩玩紡錘,希望她將來能做女工,謹遵婦德。這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性別文化以及文化典籍對漢語詞匯形成的深刻影響。再如“小時”,指一個鐘頭,中國古代用“日晷”或“沙漏”計時,把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明代西方的鐘表傳入我國,開始了新的計時標準,因為新制的一個鐘頭是原來一個時辰的二分之一,于是把原來的一個時辰叫“大時”,把新制的一個鐘頭叫“小時”,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計時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印記。
如此一來,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理據,學生既可以打下扎實的語文知識功底,又可以管窺到浩如煙海的中外文化,真可謂一舉兩得。如果能夠進一步開設理據與文化的相關講座或選修課,效果更加明顯。這猶如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戶,透過理據的小窗戶欣賞文化的大舞臺,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大有益處。
3.豐富語文課程資源
新課標強調要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因此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充分發掘語文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源蘊涵在自然、社會、人文等諸多方面,應該加以積極開發和利用。
語言理據本身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中運用語言理據研究成果,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理據研究成果
如何將理據研究成果真正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去?這里,筆者提出幾點實施建議。
1.點滴滲透
理據研究涉及面甚廣,語文教學的各個層面都可能涉及。我們應該結合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問題有的放矢地教給學生一些理據知識。比如教授“日”“月”等字時,向學生介紹它們的造字理據主要是象形,幫助學生記憶;講解《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講解“行李”“東道主”兩個詞的造詞理據,加深學生的理解。
點滴滲透非一日之功,要求教師了解語言理據研究的基礎理論,不斷積累理據研究成果,并且能夠對教學中遇到的相關理據問題加以篩選整合。在教學中也不能“滿堂灌”,僅把理據告訴學生,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注重誘導和啟發,最好留一些疑問給學生,讓學生根據有限的理據信息來探究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2.舉辦專題講座、開設選修課程
點滴滲透固然重要,但理論性、體系性不強。因此,可以結合語文教學開展與理據研究有關的講座和選修課程。
舉辦講座在形式上比較靈活,內容上易于掌握。教師可以就理據研究的某個方面、某個專題切入,展開論述。比如“語文課文中的理據問題”“非語文課程的理據問題趣談”“漫談理據和民族文化”“理據和中國的避諱文化”“理據和飲食文化”等。這類講座切入口小,論述簡單,專題性強,能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對理據研究的興趣,因此可以廣泛開展。
除了專題講座之外,有條件的高中可以開設這方面的選修課。開設選修課對于師資要求較高,課程既要有一定深度和廣度,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又不能脫離高中語文教學實際,變成純粹艱深的語言學研究,同時還要保證一定的課時。
3.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可以把理據研究和綜合性學習結合起來。在介紹了理據研究的相關知識之后,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綜合性學習活動,學以致用。
比如“姓名的文化內涵”,組織學生調查一定范圍內的姓名,歸納總結,體悟其中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比如“本地地名源流考察”,通過對家鄉地名理據的考察,學生可以得到豐富的地理、歷史、民俗方面的知識,也更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再比如“新詞語(或流行語)的理據考察”,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語言現象,在搜集大量語料的基礎上考察新詞語產生、流行的社會文化背景等,啟發學生思考如何看待語言的發展變化與保持漢語的規范性、純潔性之間的關系,自己在運用語言文字時應該注意什么,等等。
這樣,既充分利用和開發了身邊的語文課程資源,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開展這類綜合性實踐活動要搞好組織指導工作,切忌華而不實,要讓學生真正有所得。
四、需要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將語言理據研究成果引入語文教學實踐,對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是十分有用的,可以解決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實際問題。
但是,理論付諸實踐的過程總是比較艱難的。現階段,語言理據研究在語言學界還屬于比較偏僻的領域,似乎尚未展開正面的廣泛深入的研究,其理論自身也亟待完善和發展,因此更缺少適合語文教學的成體系的研究成果。這無疑大大制約了教學實踐,教師即使想將理據研究成果引入語文教學,也會因為沒有成體系的理論作支撐而困難重重,只能自己慢慢摸索、零敲碎打罷了。另外,目前大多數語文教師對理據研究了解不多,要想在教學實踐中有所建樹,必須加強這方面的學習。所以,語言理據研究與語文教學實踐的真正結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各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