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具有極強的現場性,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的全部細節,教師不僅要在課前精心預設,還要及時捕捉課堂上的動態生成資源。
1.出錯生成
教學過程是學生認識和發展的過程,是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人格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說錯話、做錯事都是正常的。有時,正是學生的天真無邪,使教學活動意趣橫生、多姿多彩。優秀教師善于從學生的錯誤中找準“豁口”,或因勢利導,在錯誤中發現合理的因素,把學生從錯誤引向正確;或將錯就錯,讓錯誤暴露無遺,使學生自己發現錯誤、改正錯誤;或將錯誤和正確兩相對比,讓學生自行判斷,得出結論。
教學《曹劌論戰》時,自然離不開對成語“一鼓作氣”的講解,然而,默寫課文時,卻總有一些同學寫錯,把它誤寫成“一股作氣”“一鼓足氣”。
怎樣才能讓這些學生避免錯誤呢?我忽然靈機一動,何不創設一個活動情景,讓學生結合課文自行改錯呢?于是,我問學生:“你們能否運用文中的知識,來幫助他們改正?”
很快,糾錯方案出來了:“一鼓作氣”這個成語原指在戰場上決勝的關鍵是士氣,古代用擊鼓的方式指揮進軍,成語“一鼓作氣”中的“鼓”是擊鼓的意思,“作”是振作的意思。知道了這個道理,就不會用錯了。
這個小插曲從表面上看是糾正錯別字的訓練,實際上卻是對文本的細讀。
2.質疑生成
針對課堂上出現的預設以外的問題,教師不能回避學生的質疑問難,而要因勢利導,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使之生成新的教學資源。
請看教學小說《草》時的一個生成片段:
生:老師,我對文章第33段中的一段話還不太理解。
師:那你說出來給大家聽聽。
生:周副主席要求總部根據楊光他們的經驗,在通報上要畫上有毒野菜的圖形,并加上詳細的說明。但這里卻沒有寫具體的說明,總部怎么會知道是怎樣的野菜呢?
師:是啊,這里確實沒有寫具體的說明內容,總部怎么會知道呢?(我順水推舟)
生:(插嘴)老師,總部會知道的,其實文中已經說了。
師:總部是如何知道的?請你具體說說。
生:其實,課文第26段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種野菜)有點像野蒜苗,一層暗紅色的薄皮包著白色的根,上面挑著四片互生的葉子。
師:原來前文已經講了,所以這里沒有寫。
生:老師,根據第27、28段的內容,說明書上應加上一點:(這種野菜)多半長在背陰靠水的地方。
生:根據對第29—32段的理解,還要補充一條:(這種野菜)剛進嘴的時候,有點澀,越嚼越苦。
師:還有補充嗎?(稍停,見沒有舉手)那么,哪位同學能完整地說一下?
生(剛才提問的那位學生):這種野菜,多半長在背陰靠水的地方;有點像野蒜苗,一層暗紅色的薄皮包著白色的根,上面挑著四片互生的葉子;剛進嘴的時候,有點澀,越嚼越苦。
師:原來文中已對這種野菜作了具體說明。那么,這里為什么不像你那樣再敘述一遍呢?
生:那是避免重復啰唆,使文章更加緊湊。
3.偶發事件生成
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一些與教學無關的偶發事件。如果對這些事件處理不當,不但正常的教學秩序會被打亂,還可能傷害學生。如果處理得好,能使教學出現意料之外的精彩。
《對聯六則》的教學正在進行之中,突然一只麻雀闖進了課堂,正常的教學秩序立即被打斷。學生有的把目光投向麻雀,有的發出了抓拿的叫喊聲,有的欲拿起雞毛撣子驅趕麻雀……
我沒有制止學生,而是讓他們仔細觀察麻雀,一邊打開門窗,讓麻雀飛向大自然。然后,要求學生以剛才發生的意外事件為話題,擬一副對聯,看誰寫得好。這樣,一只麻雀的闖入,不僅沒有造成麻煩,反而生成了擬制對聯的課程資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請看一組學生習作:⑴麻雀偶闖入,師生皆觀看。⑵慌慌張張——麻雀,開開心心——學生。⑶課堂混亂很短暫,學習氣氛更高漲。⑷麻雀東西南北飛竄,學子前后左右觀賞。⑸學子觀看盡心,老師開窗隨意。……
4.空白探究生成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文本的意義充滿了未定性,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挖掘,發現文本的空白,實現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月跡》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敘事散文,在師生共同欣賞“杯中‘飲月’”這一場景時,一位同學突然“發難”:“老師,奶奶設置了‘杯中月’化解了幾個孩子之間的矛盾,這一招確實高明。不過,我也想到了一種方法——拿來三個月亮牌月餅,讓他們吃下,您說好不好?”
我覺得這一方法還真行,那么,其他同學是否也有高招呢?于是,我順水推舟,借題發揮:“同學們,奶奶設置了‘杯中月’化解了矛盾,如果是你,會用什么辦法來化解矛盾呢?”
果然有妙招,這不,凝聚著智慧的創意迸發出來了:⑴把雞蛋煎成荷包蛋,中間的蛋是月亮,然后讓他們吃下去。⑵做三個像月亮似的香包讓他們佩帶在身上,作為護身符。⑶在雞蛋上畫個月亮,給他們吃……
“那么,比較一下你的創意和奶奶的妙招,孰優孰劣呢?”我繼續追問。此時,同學們紛紛舉手,結論竟然極為一致。奶奶的妙招更為高明,因為“杯中月”是在賞月,白色的酒與銀色的月光相吻合;還有那酒,喝在嘴里,甜在心頭;而我們設置的招式,缺乏這樣的韻味。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的“妙招”其實就是讀者與文本對話的不對稱交流所形成的空白。由于教者的機智,巧妙地將學生的“發難”生成了新的教學資源,使學生進一步感悟了課文,品味了語言,收到了預料之外的好效果。
5.拓展遷移生成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能把學生的視野框定在薄薄的課本內,而應以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把課本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相融合。
科學小品《松樹金龜子》的教學已經結束,大部分同學已開始做課堂練習。當我走到張××同學旁邊時,他突然向我提出了一個建議:“老師,法布爾被達爾文稱為‘難以效法的觀察家’,他的代表作《昆蟲記》又被認為是‘科學與詩的完美結合’,那么,你能否向我們再介紹幾篇佳作,或者推薦一些相關的網站呢?”
對啊!我怎么沒想到呢?于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道課外作業,要求學生用一周時間完成:“《松樹金龜子》只是法布爾一生中一朵細小的浪花,他一生中潛心研究昆蟲的感人故事太多太多,讓我們走進圖書室、走進網絡,搜集有關法布爾的故事,你可出一張手抄報,學習小組可舉辦一次‘法布爾故事會’,讓法布爾熱愛科學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這樣,學生在搜集和交流信息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不僅對法布爾其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更主要的是他們感受到了探究知識、分享知識的快樂,他們的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