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思考過很長時間:什么樣的語文老師才算是真正優秀的語文老師?想了很久都沒找到答案。網上有人戲稱:真正的語文老師是沒有的。直到教《孔乙己》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才忽有所悟。
那天,與往常一樣,我夾著課本走進教室。直接導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孔乙己》這篇文章。”學生們唉聲嘆氣地打開課本準備聽我講課。我也嘆了口氣,準備開始上課。然而就在我打開課本的一剎那,坐在講臺旁邊的一個學生不知怎的嘀咕了一句:“還不如讓我們自學。”我一愣,驟然想到:“是啊,如果讓他們自己學,會怎么樣呢?”
想到這里,我轉身在黑板上大大地寫下了一個問題:“焦大會娶林黛玉嗎?”字還沒寫完,教室里一下子就炸開了,無精打采的眼神一下子就變得神采奕奕。不用我說,同學們就開始了熱烈的討論。我靜觀其變,待他們討論了四五分鐘以后。我示意大家安靜,然后發問:“焦大、林黛玉是哪本書里的人物?”“《紅樓夢》。”他們挺得意。“好,看得出來大家的知識面很廣。那么,誰能回答黑板上這個問題呢?”手臂在害羞中慢慢舉起。“能,因為焦大如果娶了林黛玉,馬上就會改變他抱怨不已的生活。”“不能。因為他們是兩種類型、層次不同的人。”“能,……”“不能,……”教室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看來“上鉤”了。
我拿起黑板擦突然把問題擦掉了,下面學生一愣,我繼續寫:“怎樣才算真正讀懂了一篇文章?”下面不吭聲了,不過看得出來,很多同學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提示:“可以將自己的答案寫下來。”
三分鐘后,他們開始發表意見:“讀懂一篇文章就要了解文章的主旨、寫作特點。”“還要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還要對文章進行思考,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比如焦大會娶林黛玉嗎?”(下面一陣輕輕的笑聲)……
幾分鐘后,我開始總結:“讀文章是生活中的樂事,人的一生如果常能與書相伴,那他一定是幸福的。然而要想真正讀懂一篇文章,除了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寫作特點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能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能對文章提出問題。”我拿起筆在黑板上寫下“讀出問題”四個字。這時,教室里安靜極了。我頓了一頓,繼續說:“今天,我們就嘗試用這種方法來讀一讀《孔乙己》這篇文章,看看哪些同學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下面一片輕輕的讀書聲,他們開始用心了。
五分鐘后,我收集了這樣一些問題:
“課文第十二段為什么反復提起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為什么孔乙己一進酒店別人就嘲笑他?”
“一個‘排’、一個‘摸’可以看出孔乙己身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孔乙己在酒店里品行最好與他偷書的行為是否矛盾?”
“文中兩次出現‘店內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有什么作用?”
“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
一個接一個的充滿智慧的問題像春雨一般滋潤著我的心田。
“老師,有些問題我們可以自己解決的。”下面已經有學生在悄悄地“慫恿”我。
接下來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然而即使在下課鈴敲響之際,教室里依然是一片討論聲,充滿了對知識的探究與渴望。
那一課結束以后,我一個人在辦公室里坐了很長時間,終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課堂,也終于明白了“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奇妙的、令人激動的”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看看課程表,下午是另一個班級的課。懷著興奮和喜悅,我把這節課又精心地備了一遍,期望著再次引發學生思維的激情。
那天下午,當我滿懷激情地走入課堂時,卻發現事實遠非我想象的那么簡單,寫下:“焦大會娶林黛玉嗎?”講臺下的反應寥寥無幾。整節課,學生很少出現激動的神情,即使有,也是敷衍性的。結果,我越教越泄氣,學生也越學越沒勁,那堂課徹頭徹尾地失敗了。最要命的是我興致勃勃地邀請了一大批同事。
下課后,除了難堪之外,我更多地陷入了沉思……
我喜歡激情,總認為一個真正的老師應該是一個神采飛揚的老師,應該是讓課堂充滿激情的老師。而這種激情的培養,靠老師一個人是不夠的,它更多地依賴于學生。只有學生動起來、活起來、問起來,課堂才會變得生機盎然。所以,在第一節課中,聽到有學生說“還不如讓我們自己學”的時候,我馬上意識到這是一種很好的課堂生成性資源,所以將計就計,拋出第一個問題“焦大會娶林黛玉嗎”,以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而第二個問題“怎樣才算真正讀懂了一篇文章”,則是力圖喚起學生的思考意識,讓他們真正地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完全成為學習的主人。由于資源利用合理,教學措施得當,所以,第一堂課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這其實也在告訴我們:真正的課堂是以學生為第一位的。
第二節課的失敗是令人深思的:激情如不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只不過是曇花一現,一堂課的成功要建立在很多因素上,學生的知識儲備狀況、學習情緒、個性特點等都不可忽視。第二節課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為教師在課前沒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情況,在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知識儲備(班上多數同學來自農村,知識面較窄)都未做充分了解的情況下貿然采用現成的教案進行授課,失敗是可想而知的。